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早期教育正文

早期教育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兒童保健學范疇的
 

兒童的早期教育是社會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階段,是基礎教育之基礎,其地位和作用已為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不斷揭示和證明。我國的兒童早期教育應該關注兒童發展的哪些方面?應該在兒童教育上做哪些方面的改革呢?我想從教育社會學的視角來談談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思考。

一、兒童人格與品德的發展比知識灌輸、智力發展更為重要

如今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正處於快速轉型期,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由於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與人先天素質各異、不同職業間的收入差距懸殊等因素,給如今的中國社會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而在兒童教育方面,對這種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義)”。家長和教師特別注重對兒童進行早期知識的傳授和才藝的培訓,如:讀寫漢字、背讀外語、做加減運算、學畫、練琴、習武等,而嚴重地輕視了對兒童在道德行為、人際交往、合作共事、社會公德等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的培養和教育,從而影響到兒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諧發展。

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人本主義思潮在西方形成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從而使世人對兒童有了更為全面和完整的認知。兒童從其降生時(甚至於在母體內),他們的生命就被賦予平等的人類個體之地位和權利,年幼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權利也被視為社會成員應得的自由和尊嚴。盡管嬰兒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動物,但兒童生命早期的社會化在其社會性培育中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可是如今的教育現實卻是:教養者把對正處於成長期中的幼兒的教育,等同於應試式“知識培養”和掠奪型“智力開發”,對於兒童全面、健康、和諧發展中應該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養則考慮甚少。對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強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僅把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卻了人的精神的培養或樹人的另一半教育。”他認為,如果教育者僅從增強智力的目的出發去實施幼兒教育是極為錯誤的,因為這種早期教育也許能讓兒童成為某一專業方面的所謂“英才”,但他們卻不可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他說:“教育的最重要之處並非是培養以知識為中心的能力,而應從培養精神、培養品德開始。”他強烈呼吁兒童早期教養者“要把忘記的另一半教育置於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在迅猛發展,產業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人類社會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對年輕一代的知識積累、能力培養提出了很高的標准,另一方面也對年輕一代的社會性養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復雜多變的社會生存環境既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漂泊無依、無所適從的迷惑。如今那些社會性發育缺失的年輕人,他們難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把握自我、難以在社會交往中扮演適當的角色,他們時時產生一種社會適應能力的危機。在對兒童的教育中,要避免這種社會適應性危機將來降臨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就應該把忘卻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視起來,加強兒童早期的社會性培養,使兒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教育和發展。

二、了解兒童生活、應對學習的變化,才能發揮幼兒園教育的主導作用

以往,知識、技能、文化、道德、觀念等的傳遞都是以學校(包括幼兒園)為中心來進行的。學校(包括幼兒園)不僅壟斷文化傳遞的專門權力,而且也壟斷著文化傳遞的專門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知識型社會逐步到來之際,這種以學校為中心的文化傳遞的特權地位受到了挑戰,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學校為中心的傳遞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戰。如今兒童的家長都普遍地受過良好的義務教育,其中相當數量的家長還受到過高等教育。他們從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遲、多少、好壞與人生幸福與成功的關系,他們已經比自己的父輩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識、條件和能力。他們強烈地期望自己的兒女將來能享有超過自己在社會上的成功與幸福。他們在兒女出生後、入園前,就開始有意識對子女進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過,家庭對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傳遞能力的挑戰還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於:雖然家長已經擁有家庭教育的強烈欲望和具備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卻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來實施對子女的教育。家長一旦將子女的社會文化教養托付給教育機構(幼兒園、學校),他們往往會在子女面前盡量維護學校的教育權威,盡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機構中過多地產生對抗和抵觸行為。因此,可以認為,雖然以往幼兒園、小學堅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長的文化傳遞的意識與能力的提高尚未從根本上威脅這一中心的地位。

 
因為我們人,有個別差異。有些孩子很快就背完,有些孩子背得就比較慢。所以,我們就不要求背誦。只要求他反復的讀,最好讀一百遍。假如能夠讀五十遍,也不錯。你這樣教了以後,他的注意力漸漸能夠集中。他的記憶力漸漸地能夠提升。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提升,他的語文程度漸漸地增長。語文程度一增長,理解力就跟著增長。
  剛才說,我們有另外一種讓數學、科學學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就是增長他的內在的學習能力。要增長內在學習能力,必須按照人類的自然發展規律。人類首先發展的是語文能力,然後才發展思考能力。不要在這麼小的時候,訓練他的思考,那是沒有用的,是違背天理的。現在你訓練他的語文,正是他記憶力強的大好時期。語文的訓練,又使記憶力提升,對他一輩子的學習都有莫大的好處。考上北大,北師大的人,不只是他理解力好,記憶力,他也是高人一等,要不然考不上這種大學。記憶力什麼時候培養?13歲之前。用什麼來培養?用語文來培養。不是叫他背數學公式,而是叫他背這些經典之作。語文能力好了,理解力就好了,閱讀能力也好了,他就喜歡讀書。到時候,老師只供他課外讀物看就好了。
  我們一學期只教一本語文課本是不夠的。教讀經的老師,你會漸漸發現,孩子的程度越來越比你好。你是不夠資格指導他的,我們不可以以為我們在指導孩子,我們不可以以為孩子都在我們腳下。我講給你聽,我們不可以只准備一桶水,然後舀一杯水給他。我們不可以這樣。我們自己只有一桶水,我們要指導給孩子一條河,老師是不夠資格的。那老師的作用在哪裡?那麼是不是老師沒作用?不是的。老師的作用在指點他的迷津,給他指出一條道路。所以叫仙人指路。一個人迷路了,遇到一個人問路,這個人是神仙,他當然知道路在哪裡。神仙用手一指,他就救了你的一命,不費吹灰之力。
  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
  我們再講一些實際例子,來印證一下。首先我講的是我家裡的孩子,比較親切。大家剛才已看過電視了。我不是在宣揚,這裡也沒有什麼可宣揚的,就是親身的體驗,比較深刻。我有四個孩子--在大陸這是犯法的--女孩子比較聰明,男孩子比較不聰明。我大女兒比較聰明,我開始教這些功課的時候又太慢了--千萬不要太慢,越早越好--五、六年級才教她,她就有自己許多的想法了,太聰明了:"我們學校又不教,老師又不考試,我們同學也不讀,我干嗎要讀啊?"沒辦法,她只學了一點點。但是學這一點點到了初中、高中就不得了了。她的作文,不必指導,下筆千言,就只學那麼幾句。我的第二個孩子是男孩,是比較笨。所謂比較笨,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學校裡一、二年級,二、三年級都是二、三十名,都是後邊的--老師以為他很自卑--到了6歲還不太講話,到了7、8歲還流口水的這種人。我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子,我唯一的男孩子,所仰望者終生呀!這個男孩是這樣。開頭我不緊張,因為我知道,我懂心理學,所以我不緊張。到了他三年級的時候,他姐姐是五年級,差兩歲,我教他姐姐的時候也教他了。我怎麼教他呢?我就把一本書給他說:"孩子,你這麼大了,你應該讀讀這些書了"。拿去給他翻,他就翻開了,第一頁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第一章五十幾個字都讀了,都沒有讀錯。我翻第二頁,第二頁上面就是第二章:"天下皆知……"又是六十幾個字,總共一百十幾個字統統沒有讀錯。小子讀《老子》,一個字也沒有讀錯。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有注音。為什麼沒有讀錯,太簡單了嘛。老師何必那麼浪費精神呢?就象我一樣就好了。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但是等一下你就知道,我是一個最負責的父親。我就這樣教他好了。你會讀了嘛,現在你去讀。他們三年級下午沒有上課,他整個下午都可以讀,功課也做完了,我說:你去讀,把它多讀幾遍,讀不完別來找我。他讀了一個小時才來找我,還是不會,結結巴巴的。我說:不行,讀不好別來找我,晚上來背。所以,晚上他來找我,他已經很流利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於是我就說了一句,這輩子最重要的話。這句話,你要知道,我說這句話,我引為這輩子最重要的話。我說:"孩子呀,從今以後,每天背兩章!"老子八十一章,多少天背完?40天(剛才不是美國的學生在問我們的留學生:《老子》講些什麼嗎?)40天就全部會背了。我們的孩子有多少40天浪費掉了。40天背完,從來沒有指導過一次,只是說了那句話。背完了就算了嗎?不是,我知道人類會遺忘,咱們學生有遺忘率,越小越容易忘。所以趕快復習,一天復習十章。十章大概五、六百字,他以前都會背,現在連起來背,輕松自在。所以每天都背十章。八天復習一次,總共四十八天。還要再復習,復習第二次,二十章連起來背,大概一千個字連起來背。你要知道,一個孩子,能夠在頭腦裡存放一千個字,象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他的整個生命力,就開拓出來了,一輩子聰明,就奠定了,一千個字就好了。現在我們教小朋友們背書,只說"春眠不絕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沒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請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沒了。我告訴你:浪費生命啊!一天到晚連起來背,四天背完。總共五十二天。第三次復習,四十章連起來背。兩千五百字連起來背,兩天背完,五十四天。最後一天,從第一章背到八十一章。《老子》五千言,一口氣背完。從那一天開始,《老子》跟著他一輩子!
  讀完《老子》,我馬上後悔了,我弄錯了,要先讀《論語》。所以趕快開始讀《論語》,《論語》不是八十一章,《論語》四百九十八章,號稱五百章。每天背二章,要二百五十天,只是讀了不過半年,他就整個變了。連氣質都變了,裡面變、氣質變,他的頭腦變。老師都非常驚訝,說:這個孩子怎麼現在聰明起來了?五、六年級名列前茅,初中全班第一名。初二,老師叫他去跳考高中,他到高中,全校第一名。高中本來讀兩年,要去考大學。我們教育部,不准他考大學。所以第三年就浪費掉了,考上台大以後,讀了三年,考上大學研究所。台北兩家最有名的研究所,政治大學研究所,他考第一名;台灣大學研究所,他又考第一名。考兩個第一名,大家說:你的孩子是天才!我說:最笨的。大家問:你的孩子怎麼這麼會讀書?你從哪裡學到讀書的方法?孩子說:"沒有,我是很笨的。我唯一知道我為什麼會聰明起來的,就是三年級的時候,我讀過《老子》會背《老子》。"
  大家都會去想,我要去背《老子》。已經來不及了。這是第一個故事。下面的人說:我這個孩子,將來成就比我高十倍。憑什麼?你知道嗎?憑我那一句話:"孩子,從今以後你每天背兩章"。他就可以高我十倍。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我有什麼力量?沒有!我要有一句給他講《老子》,天打雷劈!但是他不了解《老子》嗎?從初中時開始,這個智慧漸漸產生。高中的時候,能夠引用。到大學的時候,他就能夠用《老子》的思想,去比對世界上的哲學家。憑什麼?憑三年級時候,9歲的時候,五十五天的教育!有沒有讓他在家,專門讀《老子》?沒有!五十五天的課余時間,就這麼簡單。
  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這個時期沒有,一輩子都沒有!這才是我們最大的痛心所在。
  我為什麼要講得這麼口沫橫

[1] [2] [3] 下一页

哪種牌子奶粉更適合兩三個月的小孩?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