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為什麼要講得這麼激昂慷慨?我們要救你的孩子,我們要救我們的國家!我這個孩子是不是了不起呢?不是。我這個孩子都說:"現在讀經的孩子,他比我強一百倍。"為什麼?因為現在有人在推廣讀經嘛。以前沒有的時候,由我來教。現在推廣了五、六年,現在全台灣有一百萬的孩子。一萬人如果有一個人認真就好了嘛。其實哪裡是一萬個人才有一個人呢?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很認真的。他們只要讀二、三年,到四、五年就不得了。 我再舉一個例子,讓大家更加的捶胸頓足,回家好好反省,好好把握。有一個在八年前我剛推廣的時候,就來聽我演講。這個人是學西洋、學牙醫的。一輩子都只讀西洋的東西,但他聽了之後,他自己覺得:小孩子要讀,我也要讀。我要有一套大人讀書的方法。大人也可以讀經,憑什麼?大人讀經,把你的心理年齡降低跟兒童一樣。就是當你要讀這些書的時候,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你就這樣念,千萬不要想了解,你要想了解,你心煩氣燥,你就讀不下去了。你一遍一遍的讀,再一遍一遍的讀。他從那時就開始讀《論語》,後來他結婚了,他叫他太太也來聽我演講。他們兩夫妻,每天早晨起來,先做功課:讀半個小時《論語》,你一句我一句,感情好得很。然後他的太太懷孕了,照常這樣讀。這個胎兒就在肚子裡面聽十個月的《論語》。出生以後,相貌不凡,而且非常好帶,幾乎不費父母任何的煩惱。晚上從來不會哭,不是笨到不會哭,而是聰明得不需要哭。十個月的《論語》教育嘛。出生以後,父母親照樣讀《論語》,這個嬰兒就在旁邊聽。我剛才講過,醒著可以,睡著也沒關系,反正照聽《論語》。等到這個孩子,一周歲會講話的時候,他就會背《論語》了。1歲半就認識很多字,2歲就開始讀書,讀自己的書,讀那些幼稚園的書。我都不知道這件事情,我反正這樣講,我講過這話以後,我什麼時候與你見面呢?你什麼時候告訴我呢?那個人也是一樣。我什麼也都不知道,等到經過七年多,這小孩子5歲半了。他又見到我,他說:"我的小孩子使我很煩惱,因為他太喜歡讀書了。"他現在讀什麼呢?讀世界名著。5歲半,字太小,父親不讓他讀。他就偷偷地讀書,所以這個孩子讀書的時候很緊張,聽到父親的腳步聲,就把書藏在床下,說:"我在玩。"他爸爸說:"玩好,你趕快玩。"。各位,如果天下的家庭,都是如此,我告訴你呀,天下太平了。 現在我們台灣的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他在煩惱我們的國民不喜歡讀書,煩惱我們的孩子不讀書,煩惱我們的青少年只喜歡玩。他知道閱讀習慣要從小學開始,所以他拼命在提倡兒童閱讀教育。我就告訴大家,看誰能夠去傳話:"你不要再提倡了,你用我的方法,你連禁止都禁止不了。"老師教讀經的時候,小朋友的語文能力一提升,接著他們就看書,越看越喜歡看,理解能力越來越高。他的知識量,超過老師。他總是喜歡看,下課老師看到全班怎麼都不動?因為他們在看書,下課都在看書,老師很生氣,就說:"我數到三,不出去的我就處罰。一、二、三!"大家往外面跑,拿書去外面讀。這種孩子還要教他嗎?老師鼓勵他,多讀課外書。不費吹灰之力,人才從此培養成功。不是在寫生字,跟我寫,一筆、一劃、一鉤。你給我造詞,你給我造句,你給我作文,教造句跟作文是最笨的老師。造句不用教,作文不用教。只要他看過一千本書,他就作文給你看。假如他沒有看過一千本書,你教作文是白費力氣的。要把握教育的重點,不要再浪費老師的青春了。教讀經老師進步最多,你以前沒有讀過《論語》,趁機會讀《論語》。以前你沒有讀過《唐詩》,趁機會背《唐詩》。 現在我們老師,一天到晚只教兒童的東西,老師大學畢業的時候,本來很有學問,教了三年,跟兒童水平差不多。可憐的老師!你為什麼不陪他長大?你教他讀《論語》,你也讀了《論語》,他會背一本,你會半本。因為你的記憶力差,這種孩子一輩子感激老師,一輩子啊!他越長大,越感激老師。"這些東西哪裡讀來的?""我小學老師某某老師教的。"各位,這叫作千秋萬世之業呀。你教他國語做什麼?他自己讀《論語》就好了,然後你教他看書,越看越多。現在我們台灣,有讀經的孩子,讓家長煩惱的是不知道到哪裡找書給他讀。小學還沒有畢業呀,你知道嗎?為什麼不做這種教育,你還講你那些:"我來讀書給你聽。這叫什麼文法,段落大意"。你分析做什麼?他都比你厲害了,你教他作文做什麼?有學問就會作文,沒有學問,教他什麼?看,聽,感想,起承轉合,沒有意義的!不要做沒有意義的事了,各位老師。 英文也很重要,我們讀英文怎麼讀,你知道嗎?從第一天讀英文開始,就讀美國大學所讀的書。怎麼讀?幼稚園怎麼讀大學的書?莎士比亞怎麼讀?我告訴各位,不要老師,只用六個字的教學法,只要你知道這六個字,你就可以做最好的英文老師。每個人都會,這六個字就是:"小朋友,跟它(錄音機)念"。聽一遍,鴨子聽雷公,不懂。二遍,不懂;三遍,不懂;十遍有印象,二十遍跟著念,三十遍、五十遍很熟,一百遍會背。讓他這一課念這一段,這五句好了,讓他念兩百遍,就忘不了,終身受用。只要這種句子,背上一千句。你就不要煩惱,孩子懂英文了。然後我們還要念英文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用英文寫的最好的,最有思想內容的著作。像林肯的演說,美國獨立宣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像這些東西只要十篇、二十篇放在肚子裡面。我告訴各位,將來最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是中國人。我們既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我們又可以深入到西方文化中去。你假如只是讀那些非常簡單的,所謂的兒童英語。你這一輩子就浪費掉了。你將來遇到外國人,只會跟他談天氣,你跟他做生意的時候,只會講怎麼要錢那,你不會說一句很偉大的話,你不會這樣講,讀經的孩子才會這樣講。講什麼?你要跟他談耶稣,他就會跟你做生意了嘛。你要深入西方有深度的,有意義的文化,你要跟他們講有道理的東西,你才能做大生意。民族文化的融合,要有高度的心靈來融合。高度的心靈,是開放的,是對所有的文化傳統都能夠吸收的。 一定要在13歲之前打定基礎。打基礎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裡面。不重要的東西,不要教他,他自己會!相信呢,就做。不相信,十年以後,你再後悔。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我今天就講到這裡。我這一趟在北京大概有三、四個地方要講,為什麼要這樣?不為任何目的,知識分子的良心 廣義指從人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狹義主要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一些國家出現提前開始學習讀、寫、算,提前開始正式教育的探討和實驗。但另有人主張早期教育應重在發展智力。還有人認為早期教育應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親懷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對早期教育有重大影響。 [編輯本段]嬰兒早期教育 初生嬰兒認識周圍世界,和外界取得聯系是通過感知覺來實現的,因此對嬰兒的教育應著手於發展感知覺方面的訓練。所謂感知覺,是指人類通過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覺器官,對周圍環境中物體的顏色、氣味、味道、形狀等各種特性的認識。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嬰兒適當的刺激,鍛煉他們的各種感覺器官以及相應的神經系統、大腦等有關部分,促進嬰兒智力的發展。 首先,父母應給嬰兒布置一個“小天堂”。為了使嬰兒的視覺提早發展,可為他布置一個舒適的、色彩鮮艷的環境。如在嬰兒睡床的周圍,可為他掛一些紅、綠、黃等色彩鮮艷的玩具或實物,放些鮮花或塑料花等;嬰兒的衣服、被子等用品,最好也用不同顏色制成。當嬰兒醒時,通過觀察可刺激他的視覺,促使其功能的成熟。 其次,可讓嬰兒多聽悅耳的音樂。嬰兒一般都喜歡音樂,通過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給嬰兒快樂的刺激和滿足。經研究表明,多聽音樂的嬰兒與一般發育的同齡兒童相比,眼神和表情要機靈得多,動作和語言也要早熟一些。但給孩子聽音樂時要注意音量不要太大,同時音樂的聲源不宜離孩子的耳朵太近,以免損害小兒的聽力。 第三,讓嬰兒動手動腳。嬰兒動作的發展,反應了神經系統的健全和發展程度,因此嬰兒要加強動作訓練,多活動手腳。5—6個月後的嬰兒可以自己玩玩具和實物了,一般多挑些色彩鮮艷的玩具讓嬰兒玩耍,品種要經常調換,以提高他的興趣。此外,還應適當地讓嬰兒在床上練習翻、滾、爬、蹬、踢等。動作的發展增加了孩子對外界接觸和觀察的范圍,可提高他們對外界認識的能力。 第四,讓嬰兒多接觸大自然。1歲以內的嬰兒應經常到大自然中,如抱他們去公園或田野,看看綠色的世界,看看五彩缤紛的田園風光,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可帶他們去動物園看各種動物,或看家禽、小鳥等,提高嬰兒觀察的興趣,發展其好奇心;經常可抱嬰兒去看看商店中陳列的各種商品、畫片、模特兒等,在觀察的同時,對孩子進行親切的解說。這樣,不僅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視覺、感覺和聽覺,豐富嬰兒感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孩子良好的心理發展打下基礎。另外,經常在大自然中出現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接受陽光的沐浴和活動四肢,使嬰兒的身體健康成長。 最後,讓嬰兒多與成人交往。為了發展嬰兒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大人應該多跟嬰兒接觸,經常與孩子“說話”、“提問”,引逗他們發聲和發笑;訓練他們叫“爸、媽”等單音詞,教他們做些簡單的動作;給他們講解畫片的內容等。成人,經常與嬰兒交往,不僅使他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發展,同時能使他獲得一種身心發展的重要環境。不僅孩子子身心感到舒適、愉快和滿足,而且嬰兒的智力能也得到發展。 玩具所產生的教育效果 對於嬰幼兒來說,生活就是游戲,嬰幼兒在游戲中不斷成長,而玩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它能鍛煉肌肉,促進動作的發展,啟迪孩子的心智;孩子在游戲中,不斷體驗到成功與失敗,自由與規則,過程與結果,在滿足玩的樂趣的同時,豐富了自己人格的內涵。但玩具有多種類型和功能,玩具的類型不同,對孩子的影響和作用也不同,對一個沒有上學的孩子,玩具就是他們的教課書。孩子通過玩具去認識世界。因此,為了讓孩子能在游戲中健康成長,家長要合理地選擇玩具,最好的玩具往往是最簡單、最普通、最便宜的,如七巧板、積木、皮球、布娃、長毛熊、白紙、蠟筆等。依照玩具能產生的教育效果,可分類為: (1)教育性玩具或益智類玩具。這是多數家長願意選購的玩具,如套迭用的套碗、套塔、套環,可以由小到大,幫助學習到序的概念。拼圖玩具,拼插玩具,鑲嵌玩具,可以培養圖像思維和進一步的創造構思部分與整體概念。配對游戲、接龍玩具等既能練手,又能練習動腦。 (2)動作類玩具。這是幾代人都離不開的玩具,如拖拉車、小木椅、自行車、不倒翁,它能鍛煉嬰幼兒的肌肉,增強感覺運動協調能力。 (3)語言類玩具。成套的立體圖像、兒歌、木偶童謠、畫書,可以培養寶寶視、聽、說、寫等能力。 (4)建築玩具。如積木,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既可以建房子,也可以擺成一串長長的火車,還可以搭成動物醫院。總之玩具可以讓孩子隨心所欲地使游戲變化,充分發揮想象力。 (5)模仿游戲類玩具。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幾乎每個學齡前兒童都喜歡模仿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不同人物,模仿不同的角色做游戲。因此,鍋碗瓢匙;城市、街道、汽車、房子;娃娃與醫院,玩具商店等,通過模仿,鞏固和擴大見聞,了解家庭生活、社會的規則。 (6)科學類玩具。多適用於兒童。 音樂在早期教育中意義非凡 音樂本身即是一項才能的教育,它並不屬於專業者,而是一種人人觸手可及的學習與涵養。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音樂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課題研究組人員對0—6歲兒童因材施教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得出了初期的成果—— 音樂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嬰幼兒的注意力不僅短暫,而且很容易轉移,一般來說10分鐘左右就會產生疲勞。然而極具親和力的音樂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續增長。 “音樂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課題組在實驗階段,讓一組5歲左右的孩子每天聽一首經典兒童古典音樂,如《小狗圓舞曲》、《電閃雷鳴波爾卡》、《時鐘店》等,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