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為什麼我每次拉的大便都很少正文

為什麼我每次拉的大便都很少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為什麼我每次拉的大便都很少
 
剛出生的孩子一天大便的次數還真是不好說,有點寶寶一天五六次,到出了滿月就定了,一般一天一次或者二天一次
我兒子就不行,也和吃母乳有關系,那時我兒子就是一天無數次的拉,至於次數得有個七八次吧,有時候半夜也得拉幾次,這麼小的寶寶最好不要用紙尿褲,寶寶拉那麼勤,如果換的不及時那寶貝不是要帶好長時間了,有時候你可能剛換完他就拉了,所以最好不要用,我兒子一直到八個月都是用的尿布,吸水透氣性也好,有時純棉的對皮膚也好,這樣尿了就換拉了就換,多簡單而且也實惠啊,現在掙錢多不容易,等寶寶晚上不拉了的時候再用尿不濕,白天最好還是用尿布,大概二三個月時晚上就不拉了!
這個時候的媽媽吃東西也要注意不然寶寶也會拉的厲害,還有就是不要吃辣的、鹹的寶寶容易上火,媽媽要照顧到營養!
祝媽媽開心,寶寶健康成長!
 
您這個情況是外痔,可以通過小手術切除。

在網上給您找了一些資料,供您參考:

醫學所指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粘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內壓力反復升高,靜脈就會腫大。婦女在妊娠期,由於盆腔靜脈受壓迫,妨礙血液循環常會發生痔瘡,許多肥胖的人也會罹患痔瘡。如果患有痔瘡,肛門內腫大扭曲的靜脈壁就會變得很薄,因此排便時極易破裂。內痔是長在肛門管起始處的痔,如果膨脹的靜脈位於更下方,幾乎是在肛管口上,這種曲張的靜脈就叫外痔。外痔有時會脫出或突現於肛管口外。但這種情形只有在排便時才會發生,排便後它又會縮回原來的位置。無論內痔還是外痔,都可能發生血栓。在發生血栓時,痔中的血液凝結成塊,從而引起疼痛。
■對一般人而言,痔瘡並不可怕,也不會造成其他嚴重的危害。內痔早期主要的也是唯一的症狀就是無痛性便血,特點是間斷性便血,色鮮紅,或附於大便表面,或手紙染血,也可呈點滴狀或噴射狀出血,若長期便血可引起貧血;內痔進一步發展,排便時會有痔核脫出,輕者便後自行還納回肛門,重者需用手上推還納。當內痔脫出沒有及時還納時,會出現嵌頓水腫、血栓形成、潰瘍或感染,將有劇烈疼痛。外痔一般無任何症狀,偶有肛門墜脹不適,但當出現血栓、水腫時則會疼痛。混合痔則具備內痔、外痔的共同特點。此外,肛門異物感、污染內褲、局部瘙癢也是比較常見的症狀。

痔瘡的發病特點
■痔瘡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我國民間素有“十人九痔”之說,可見這類疾病是非常普遍的。1977年我國曾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29個地區,對工礦、機關、學校、部隊、服務業、街道居民、農民、漁民等76692人進行了肛門直腸疾病普查。對其中取得完整資料的57297人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患有肛腸疾病的共有33837人,總發病率為59.1%,也就是說十個人中就有近六個人患有這種疾病,痔瘡的發病率最高,占發病總人數的87.25%(內痔占59.86%,外痔占16.1%,混合痔占24.13%)其他肛腸疾病占12.75%,其中肛裂占4.12%,肛乳頭肥大占2.85%,肛瘘占1.67%,直腸脫垂占0.58%,直腸息肉占0.28%,肛門瘙癢占0.17%,其它肛門直腸疾病占3.08%。普查結果還表明:痔瘡的發病,以成人居多,發病與久坐、久立、少活動、便秘、腹瀉、排便時間過長、飲酒、嗜好辛辣飲食有關,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以內痔發病率為最高。近年來,由於飲食結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發病率明顯上升。
■普查結果表明:肛腸疾病的發病,以成人居多。發病與久坐、久立、少活動、便秘、腹瀉、排便時間過長、飲酒、嗜好辛辣飲食等有關。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整個肛腸疾病中,以痔瘡發病率最高。
■(1)女性比男性患者多。婦女因妊娠、生育關系,其發病的機會比男性高。妊娠後隨胎兒生長,腹壓會不斷增加,特別是妊娠後期,下腔動脈受日益膨大的子宮壓迫,直接影響到血液回流,致使痔靜脈叢充血擴張,加上分娩時的用力怒掙,常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會陰撕裂,加重靜脈回流的障礙,從而使許多婦女妊娠分娩後發生痔、肛裂、肛乳頭肥大、直腸脫垂等肛腸疾病,男性發病率為53.9%;女性發病率為67%。
■(2)患者以成人居多。普查結果表明,肛腸疾病的發病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多。20歲以下的發病率僅為32%。20歲以上則不斷上增高,21~30歲為59.5%;31~40歲為69.9%;41~50歲為72.4%;51~60歲為74.1%;60歲以上為75.5%。呈階梯上升,反映出兒童、青年發病率低,成年人發病率高,年齡越大,患病者也越多。
■(3)久坐、久立、活動少的人患病者多。從職業看,汽車司機、理發師、售貨員、民警等發病最高,為81.7%;次為干部,為71.5%;工人為70.3%;農民為62%;軍人為32.6%;學生為19.2%;.明代《外科正宗》(1617年)就提出了“因久坐而血脈不行……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的見解。久站,久坐,長期行走,人體長期處於一種固定的姿態,會影響血流循環,盆腔內血液郁積,使痔靜脈充血、曲張、隆起,則導致肛腸病發病機會增多。經常變換體位的工作者,活潑好動的青年、軍人,參加多種體位勞動的農民,因其血流循環障礙少,肛腸局部不易充血,所以發病者少。
■(4)便秘、腹瀉、排便時間長的人患病者多。便秘、腹瀉是腸道功能失常的反應,會直接引起大腸肛門的許多疾病,例如普查的2669名便秘患者中,就有1989人患肛腸病,發病率為74.5%;1523名腹瀉患者中,就有1013人患肛腸病,發病率為66.5%。有些人喜歡在大便時看書報,久蹲廁所而不起,這樣很容易加重肛門直腸部的充血,引起痔瘡、直腸粘膜脫出、肛門括約肌松弛等多種肛腸疾病,實在是非常壞的習慣。此外,大便時過度用力,容易引起痔脫出、直腸脫垂等疾病,也應當加以注意。
■(5)飲酒過多、嗜好辛辣可能是導致發病的誘因。辣椒、酒類等對直腸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過度飲食這類食物,大便時就會感到灼痛。雖然不一定是引起肛腸病的直接原因,但對誘發和加重肛腸病有一定的作用。從調查來看,飲酒過多,嗜好辛辣的人患肛腸病的人比較多。
■(6)在肛門直腸疾病中痔的發病率最高。痔的發病率占發病總人數的87.25%;其中又以內痔最為常見,占痔的發病人數的59.86%;外痔占16.01%,混合痔占24.13%.其它肛腸疾病為12.75%.其中肛裂占4.12%;肛乳頭肥大占2.85%;肛瘘占1.67%;直腸脫垂占0.58%,直腸息肉占0.28%;肛門搔癢占0.17%;其他肛門直腸疾病占3.08%.由此看來,痔是肛腸疾病中最常見的多發病。
■在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男性為第六位,女性為第九位。世界各地直腸癌的發病率不同,西歐和北美發病率甚高,占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平均10萬人口中就有約20人患直腸癌。我國雖然發病率較低,平均10萬人口中就有約2人患直腸癌,也已成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痔瘡的常見病因
■西醫認為痔瘡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生理結構的缺陷和直立體位:人體站立或直坐時,肛門位置低,受地心引力的影響,直腸肛門靜脈血液回流受障礙,直腸上靜脈及其分支缺少靜脈瓣,血液容易產生瘀積,且直腸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平面穿過肌層容易受糞便壓迫,使粘膜下疏松組織中的靜脈容易擴大、曲張而產生痔。所以有人說痔瘡是人體特有的疾病。四肢爬行動物如牛、馬、狗、兔等動物不患痔瘡,也主要是因為爬行動物肛門位置高,有益於肛門直腸部血液回流,不易產生肛門直腸部靜脈曲張。另外,在齒線附近,細小的動脈和靜脈直接吻合而構成洞狀靜脈,洞狀靜脈肌層發育不良,彈力纖維較少,膠原纖維較多,容易擴張而形成痔瘡。
■(2)便秘:排便時間過長或長期腹瀉,可使腹壓增高,肛門直腸部充血,痔靜脈曲張,甚至可導致直腸粘膜與肌層分離脫出,肛管隨糞便下移,久之容易產生痔瘡。
■(3)感染因素:肛窦炎、肛腺感染、肛周膿腫、痢疾、腸炎、腸道寄生蟲病、大腸炎等,可引起直腸下部周圍組織發炎,痔靜脈受累,產生炎症,使痔靜脈管壁變脆,繼發血管擴張充血而引起或加重痔瘡。
■(4)妊娠與分娩:妊娠婦女,胎兒壓迫盆腔靜脈,使靜脈回流受阻,肛門直腸部血管擴張,同時由於體內孕激素含量上升,造成水鈉潴留,血管擴張而誘發痔瘡。
■(5)肛門括約肌松弛:年老體弱及多次肛門手術而破壞括約肌完整結構的患者,因括約肌無力使痔脫垂加重。
■(6)門靜脈高壓:肝硬變、門靜脈血栓炎等,可引起門靜脈高壓,由於門靜脈系統缺乏靜脈瓣,可直接導致痔靜脈叢壓力升高,引起痔瘡。
■(7)腫瘤:腹部和盆腔的腫瘤,如結、直腸腫瘤,卵巢腫瘤和子宮肌瘤等均可壓迫盆腔靜脈,使痔靜脈回流受阻而產生痔瘡。
■(8)遺傳因素:關於遺傳因素,西醫觀點尚不統一,需進一步驗證。有人認為痔瘡在一個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總之,現代醫學認為痔瘡產生的因素是復雜的,可能是以上幾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祖國醫學通過長期的臨床經驗,總結出痔的發病原因,不單純是局部因素,更主要的是由於人體陰陽失調,加之外感、內傷、六淫、七情等因素所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不節:飲食過多、過飽或食用肥膩炙煿之品,或大量飲酒及食用辣椒、姜、蔥等刺激性食物,容易生濕積熱,濕熱下注肛門,使肛門充血灼痛,引發痔瘡。
■(2)便秘:久忍大便,大腸積熱,是痔瘡發病的一個原因。
■(3)勞累過度:久坐則血脈不行,久行則氣血縱橫,經絡交錯。久坐久行,勞累過度,使腸胃受傷,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而生痔疾。
■(4)久病:久瀉、久痢、久咳,易使氣血虧損,氣虛下陷,而生痔瘡。
■(5)感受外邪:《金匮要略》指出:“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可見感受寒邪、熱邪均可發生痔疾。古人又指出痔因“皆是濕熱風燥四氣所傷,而熱為最多也”之說。
■(6)婦人妊娠、月經不調:婦人妊娠、月經不調,易致關格壅塞,經血流溢滲漏於腸間,而誘發痔瘡。
■(7)遺傳因素:《薛氏醫案》中有“痔瘡之症或禀受胎毒,或母腹中受熱也”。表明痔瘡與遺傳有關。
■(8)情志因素:中醫很重視七情致病,因此有喜傷心、怒傷肝之說。喜怒無常,氣血侵入大腸,結積成塊,易生便血。
■(9)房事過度:《諸病源候論》中有“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所致”。古人又有“忍精不洩而致痔漏”之說。
■(10)髒腑虛弱:髒腑虛弱,加之外感風濕,內蘊熱毒,而致氣血下墜,結聚於肛門,易生痔瘡。

痔瘡與直腸癌
■痔瘡與直腸癌無論從病因、病理、治療及預後上都有相當大的不同,為什麼要將這二者放在一起討論呢?原因是90%以上的直腸癌病例在初期被誤診為痔瘡。
■痔瘡是臨床上常見的直腸肛門疾病,主要見於成年人,並且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痔瘡的臨床表現是大便時有鮮血,或有腫塊從肛門脫出。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痔瘡有外痔和內痔之分,大多數痔瘡不需要做任何治療,對人的身體健康也無多大影響。
■直腸癌是消化道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如不及早診治,可危及生命。直腸癌初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這種誤診有的是病人的自我誤診,有的是醫務人員的臆測。之所以有很高的誤診率,主要是直腸癌與痔瘡的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其實只要病人警惕,直腸癌的早期發現是完全可能的。如能早期發現,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筆者曾在報刊上發表了一些有關直腸癌早期診斷治療的科普文章,有一些病人看後來我院就診,經過檢查發現其中5例是早期直腸癌。這說明只要病人注意,早期發現直腸癌並不困難。區別痔瘡與直腸癌在臨床上只需做一些簡單的檢查就能達到目的,所花的費用也不高,如做一次肛門指檢只需2~3元,做一次纖維乙狀結腸鏡不超出100元。
■為了能早期發現直腸癌,筆者建議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排

[1] [2] [3] 下一页

寶寶出虛汗吃什麼藥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