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習慣改變。排便習慣改變是直腸癌最早出現也是最常見的症狀。由於癌腫的刺激,病人可在短期內出現無明顯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隨著病程發展、病灶增大,癌腫可阻塞直腸出口,引起便秘、大便變細或變形、腹脹等症狀。 ■2.大便性狀改變。出現大便變稀、大便帶血和黏液。80%~90%的直腸癌可有便血,血液呈鮮紅或暗紅色,常混有黏液或膿液。有時在糞便中可見到脫落的腫瘤組織,但這時往往已不是早期。 ■3.早期就診。患者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就診時要注意不要輕易相信醫生沒有進行檢查所得出的結論,如痔瘡或菌痢等。如醫生沒有要求做檢查,病人不妨自己提出。一般說來,直腸指檢能發現75%以上的直腸癌,簡單的乙狀結腸鏡檢查幾乎能發現所有的直腸癌。 ■4.認真對待。有許多病人可能羞於檢查或怕檢查帶來的痛苦,在醫生開出檢查單後拿著單子不做檢查,從而延誤了早期發現的時機,這類例子在臨床上也不少見。
肛門直腸解剖 ■1.肛管。由肛緣到直腸末的一段叫肛管。肛管皮膚特殊,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鱗狀上皮,表面光滑色白,沒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手術中被切除後,會形成肛管皮膚缺損,粘膜外翻和肛腺外溢。補上其他部位的皮膚都不如原來的功能良好,所以作肛門手術時要盡量保護肛管皮膚。肛管還是連接直腸與肛門的肌性通道。在發生學上處於內、外胚葉層的銜接處,所以構造復雜。肛管壁由內向外分為五層:粘膜層、粘膜下層、內括約肌層、聯合縱肌、外擴約肌。其肌束的排列方向是:內環、中縱、外環,中間的聯合縱肌分出許多纖維向內外穿插,將肛管的各部組織捆扎在一起,構成一個功能的整體。 ■2.齒狀線。肛管皮膚與直腸粘膜相連合處,可見到一條鋸齒狀的線,叫做齒狀線。齒線是胚胎期原始直腸的內胚葉與原始直腸的外胚葉交接的地方,上下組織構造不同,85%以上的肛門直腸疾病都可以發生在齒線附近,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 ■(1)齒線以上是直腸,腸腔內壁覆蓋著粘膜;齒線以下是肛門,肛管覆蓋著皮膚。齒線以上的痔是內痔,齒線以下的痔是外痔;齒線以上的息肉、腫瘤附以粘膜,多數是腺瘤,以下的腫瘤,附以皮膚,是皮膚癌等。 ■(2)齒線以上的神經是植物神經,沒有明顯痛覺,故內痔不痛,手術時是無痛區;齒線以下的神經是脊神經,痛覺靈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術時是有痛區,凡是疼痛的肛門病都在齒線下。 ■(3)齒線以上的血管是直腸上血管,其靜脈與門靜脈系統相通;齒線以下是肛門血管,其靜脈屬下腔靜脈系統。在齒線附近門靜脈與體靜脈相通。 ■(4)齒線以上部分淋巴向上回流,匯入盆腔淋巴結;齒線以下的淋巴向下回流,經大腿根部匯入腹腔淋巴結。所以腫瘤轉移,齒線以上向腹腔,齒線以下向大腿根部。 ■(5)齒線是胚胎內、外胚層碰頭會師的地方,所以幾乎所有肛門、直腸先天畸形如鎖肛等都發生在齒線。 ■齒線還是排便反射的誘發區。齒線區分布著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終末組織,當糞便由直腸到達肛管後,齒線區的神經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就會反射性的引起內、外括約肌舒張、提肛肌收縮,使肛管張開,糞便排出。如手術中切除齒線,就會使用排便反射減弱,出現便秘或感覺性失禁。
痔瘡能否傳染? ■傳染病是指由病毒、細菌引起,並通過空氣、食物及其他各種接觸而傳播的疾病。傳染病的必備條件有三個: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播對象。它的致病原因是病毒或細菌,痔瘡的發生並非由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而是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直腸肛門部位粘膜及肌層的靜脈回流障礙、淤積、曲張所致,與病毒及細菌感染無任何直接關系。有時痔瘡粘膜有糜爛,甚至感染化膿成為肛門膿腫,但與痔瘡本身的成因關系不大,它只是誘發痔瘡的一個因素。此外,痔瘡本身也不能產生病原體。因此,痔瘡病人本身不會傳染。如果痔瘡病人患有腸道傳染病,那麼只有被傳染腸道傳染病的可能,久而久之誘發痔瘡,不可能立即患上痔瘡病。
痔瘡的發生部位與分類 ■根據發生部位進一步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發生在肛管齒狀線以上的為內痔,內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脫出為主要症狀,嚴重時會噴血、痔核脫出後不能自行還納,還有大便困難、便後擦不干淨、有墜脹感等。根據內痔病變程度和臨床表現又可分為三期:一期內痔排便時帶血,無脫垂,齒線上粘膜呈結節狀隆起;二期內痔便時帶血、滴血或射血、痔核脫出,便後可自行還納;三期內痔排便時或咳嗽、勞累、負重引起腹壓增加時,均發生內痔脫出,並需用手還納。 ■外痔位於齒線以下,以疼痛、腫塊為主要症狀,肛門周圍長有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皮贅。根據其病理特點不同,又可分靜脈曲張性、結締組織性、血栓性及炎性四種。其中以炎性外痔最多見,主要表現為肛緣皮膚皺襞突起,紅腫熱痛、水腫、充血明顯,有壓痛,排便時疼痛加重,並有少量分泌物,有的可伴有全身不適和發熱。 ■混合痔兼有內外痔雙重特征,臨床以直腸粘膜及皮膚脫出、墜脹、疼痛、反復感染為主要症狀。
引起痔瘡產生的原因 ■痔瘡是由於肛腸部血液循環不暢,血液回流障礙引起靜脈屈曲擴張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引起痔瘡發生的原因很多,一般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解剖學因素局部血管彈性纖維少,直腸靜脈又缺少靜脈瓣,血管容易屈曲擴張血流淤滯,形成痔。 ■直立體位久坐久立、肛門位置較低,受重力作用,直腸部血液回流不暢,易充血成痔。 ■感染因素肛門局部或腸道炎症,引起直腸下部周圍組織發炎、血管脆化、繼發血管擴張充血引起或加重痔瘡。 ■便秘與不正常的排便頑固性便秘、排便時間過長、排便時努掙或長期腹瀉,可使腹壓增高,肛門直腸部充血靜脈曲張,肛門擴約肌松弛直腸粘膜與肌層分離脫出易生痔。 ■妊娠與分娩妊娠時腹壓增大,盆腔靜脈充血,直腸下部淤血分娩時用力,直腸粘膜下脫。 ■遺傳因素有報道約44%患者有痔瘡家族史。 ■飲食因素喜食辛辣、煙酒過度刺激肛腸。 ■年高體弱、久病體虛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引起或加重痔瘡脫垂。 ■門靜脈高壓肝硬化、門靜脈血栓炎引起門靜脈高壓、引起痔靜脈叢內壓增高、屈曲擴張。 ■勞累過度長期負重遠行、久咳久嗽、久瀉等長期腹壓增大,直腸靜脈擴張直腸粘膜下脫。
痔瘡不會癌變 ■痔瘡,是肛門部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它分為“內痔”和“外痔”,外痔是肛門外的皮贅,患者通常症狀不多,一般無需治療,內痔是直腸與肛門連接部粘膜下靜脈的一種曲張病,發生在肛門內2~3厘米處。 ■發生內痔的原因,除極少數由於肛門部血管畸形外,絕大多數患者是由於便秘、大便干燥,糞便在直腸末端停留時間過長,或排便習慣不良,蹲、坐便池時間過長,影響了肛門部的靜脈血液回流,久而久之,導致痔靜脈曲張。直腸癌是發生在直腸粘膜上的一種惡性病變。直腸癌的早期症狀也是糞便上帶血或糞便內混血,帶粘液,不痛。 ■內痔和直腸癌是兩個不同的病,它們的發病原因絕然不同:內痔發生在肛門或直腸下端的粘膜下的痔靜脈,直腸癌發生在直腸的粘膜上。即使有些肛管癌與內痔是相同的部位,但肛管癌來自肛管上皮,也不是發生於痔,有的直腸癌病人,可能曾被醫生診斷為內痔,而後來的醫生又診斷為癌,這也不是內痔轉變成癌,而是第一位醫生的誤診,實際上,醫生很容易鑒別內痔與直腸癌,只要用手指經肛門檢查一下直腸就能診斷出來,發生這類誤診,常常是首診醫生只聽病人主訴,未做手指直腸檢查造成的,由此可見,內痔不會變成癌。
便血,不一定是痔瘡 ■血液從肛門排出稱為便血,主要包括大便時滴血、噴血或大便帶血。一般來說,肉眼可見的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特別是結腸與直腸)出血。出血部位離肛門越接近顏色越鮮紅。 ■人們一般認為,便血都是痔瘡所致,這是不正確的。痔,特別是一、二期內痔多以便血為主要症狀。便血一般發生於排便時,便時及便後滴血或有噴射狀出血,血與糞便不相混。出血量多少不等,可為數毫升至數十毫升。反復出血可導致嚴重貧血。痔的診斷比較容易,但必須指出,臨床上常將具有便血症狀的肛管直腸疾病,如直腸腺瘤、直腸癌誤診為內痔。因此確定痔的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疾病。對便血病人進行指檢是必要的,使用一次性乙狀結腸檢查鏡進行常規檢查是一種方便、經濟、安全、准確的檢查方法。 ■肛瘘常有膿性分泌物流出,較少為血性。因疾病反復發作,使病情加重,目前仍以手術治療較為可靠。 ■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主要臨床表現是: ■1.便血。 ■2.膿血便和粘液血便。 ■3.大便習慣改變,包括便秘、腹瀉或二者交替、排便不盡等。 ■4.大便形狀改變。 ■5.腹痛、腹部不適、腹部腫塊等。 ■對便血病人使用一次性乙狀結腸檢查鏡進行常規檢查可以及早發現直腸及低位乙狀結腸癌,必要時行全大腸鏡檢查。對大腸癌必須提倡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癌前病變: ■1.腺瘤:腺瘤屬癌前病變已得到公認,常見症狀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瘤體脫出肛門外、腹痛等。應使用一次性乙狀結腸檢查鏡早期診斷,盡早手術切除。 ■2.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是便血、排便次數增多、腹痛。 ■其他: ■1.全身病變:如血液系統疾病。 ■2.肛門損傷等。 ■總之,出現便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排除其他疾患,以免耽誤病情。
如廁超時易發痔瘡 ■隨著現代人生活、工作節奏的日益加快,不少上班族在廁所裡開辟了“第二戰場”,讀書、看報兼如廁。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廁所辦公”竟然成為“痔瘡”滋生的溫床。近日,上海仁愛醫院肛腸科金道明醫生向記者坦言:50%左右的痔瘡患者都是因如廁時間過長引起的。因此,金醫生再三告誡,辦公族應養成如廁不超過3分鐘的習慣。
肛門部有脫出是否就是痔瘡? ■內痔發展到中、晚期的主要症狀就是內痔脫出。但脫出於肛門外的東西不全是內痔,在肛門疾病中,許多疾病都可引起肛門有脫出物,如肛門乳頭瘤、直腸脫垂等,都可脫出肛門外,但其臨床表現各有其不同。內痔脫出於肛門外區別於其他各種肛門病的表現在於:內痔脫出的脫出物在齒線上,粘膜覆於脫出物上,可自行還納肛中,若纖維組織覆於其上時,需休息後還納肛門中,脫出物基底大,以齒狀線為界,上下分明,在肛門可見一個或幾個脫出,多不相連成片。而乳頭瘤基底部多細而長,瘤色灰白,附著於乳頭部位;直腸脫垂則表現為直腸粘膜下移,全部脫出肛門外,肛門環周有粘膜脫出,嚴重時,直腸肌層均可隨之脫出。由此可見,脫出是內痔加重的表現之一,但脫出的不全是痔瘡。
痔瘡掩蓋直腸癌 ■俗話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此話雖有些誇張,但足以說明痔瘡的發病率是很高的。痔包括內痔和外痔,分別指肛門齒狀線(肛門處的解剖結構)上下兩側直腸上下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曲張的靜脈因排便等摩擦可破裂出血,或形成團塊脫出,病人很痛苦。痔一般不對機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但痔的存在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誤診。 ■最近,筆者在工作中接二連三地發現了幾例直腸癌在痔瘡的“掩護”下,不斷“生長壯大”,直至發生明顯梗阻症狀才確診的病人。這使我想起了幾年前一個鄰居因患痔瘡,經常托我從醫院給帶一些外用藥膏。後來因症狀加重,到大醫院就診,才發現了直腸癌,而且已是晚期。所以希望醫務工作者、痔瘡病人及家屬一定要提高防癌保健意識,千萬別讓症狀相似的痔瘡掩蓋了直腸癌。 ■痔瘡與直腸癌最突出的相似症狀就是血便,而且往往便的都是新鮮血。特別是直腸息肉和直腸癌早期(晚期腫瘤出血壞死可能有膿血便),除血便外無其他不適,很容易誤以為是痔。另外直腸息肉或直腸癌容易壓迫直腸靜脈,使直腸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而繼發痔瘡。 ■在現有醫療條件下,有些惡性腫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早期發現。許多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如果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效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因此有便血的病人,無論有沒有痔瘡,都應定期去醫院請醫生做直腸或結腸鏡檢查。發現有痔瘡常有的血便等症狀時,一定要考慮排除腸道的其他疾病。在痔瘡的治療過程中,如症狀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