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有經驗的朋友幫忙,我家女孩五周歲五個月上小學合適嗎?謝謝 法定是7歲咯, 不過如果你覺得你的小孩子可以承受住壓力的話5歲讀也沒什麼, 不過結果不一定會好, 如果聰明的話,是不會有什麼影響的,比別人早畢業確實不錯,而且自己也有面子, 但是讀書這種事情,還是要看小孩有沒有這個腦子的,強迫了也沒用,畢竟小孩子不是大人想用來炫耀的工具,
怎麼樣選擇讀幾年,還是要小孩自身的情況來決定的。 孩子太小了上學早了會有壓力也不見得是好事 長期從事一年級教學的老師介紹說,現在是6周歲上學,但絕大多數的家長以前都是7周歲上學,國家已經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作了科學規劃。低齡孩子入學當時看不出什麼差別,但從長遠角度考慮,低齡入學效果未必好。 有小學老師指出,低齡孩子無論是綜合能力還是協調能力,與足齡孩子還是有一些差別。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課業負擔是按照學齡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設置的,提前上學就等於人為地加重了孩子的精神和生理負擔。即便是學前就有相應基礎的孩子,一開始可能比較適應甚至有優勢,但隨著課程內容的加深,到高年級後,其優勢將會慢慢減退,甚至跟不上其他同學。 有負責小學招生的老師介紹說,每年要求讓9月1日前不滿6周歲的孩子提前入學的家長很多。這種現象和部分家長存有功利心態有關,“你兒子5歲半讀書”、“我女兒5歲讀書”,這些話有時會成為一些家長聊天攀比的話題,在老師看來,家長之間若以此進行攀比,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因此,接受采訪的一些小學的觀點是,入學年齡不是學校說了算,學校對不足齡孩子收取費用後或開後門允許上學的做法也是違反相關管理規定的,因此只有盡量按照相關規定執行,提倡孩子入學應該盡量遵照科學規律,不宜太早。 專家:多考慮兒童心理年齡 有幼教專家認為,早教盛行的今天,家長盲目地過早對孩子進行知識和技能訓練,有些5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學完了一年級的所有內容,有的還兼學了畫畫班、跳舞興趣班,由此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夠聰明、有天賦,認為孩子具備了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可實際上孩子學到的那點知識和能力是家長提前強化培養的結果,與孩子本身的身心智力發展沒有太大關系。 有眼科專家介紹說,一般孩子發育到七八歲,視覺功能才比較完善、穩定。6歲左右的孩子,人還小,眼睛卻提前“上班”,容易造成用眼疲勞,其後果是造成孩子眼睛超前發育,容易出現超前近視、超前高度近視。 還有心理專家指出,兒童是否真正到了適宜上學的程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發展水平,還取決於兒童是否具備了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是否具備一定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適齡兒童”不僅指兒童合適的生理年齡,也應兼顧兒童合適的心理年齡。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兒童的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並不完全匹配,有些兒童生理年齡小於心理年齡,而有些孩子生理年齡大於心理年齡,兩種年齡真正匹配的兒童並不很多。 所以,能否上學要視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定,切不可盲目求早,讓孩子被動地處於一種“劣勢”,而使孩子在起步階段比較自卑,不利於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學校只收滿6周歲的 5周半不收的再說對孩子好像也沒什麼好處 5歲上小學?!不合適吧,最少也得7歲。 如果寶寶耳道裡沒有流出黃色有味兒的分泌物就不用管,如果是耳道濕疹就得趕快去醫院了。因為孩子天生是可以把耳道裡的分泌物自行排出的。如果耳耵聍多,不能排出,或帶有分泌物,要去耳科檢查。最好還是應該去醫院找專業的醫生進行檢查,因為耳朵最好還是不要自己動手!是不是弄進水了,觀察耳孔是否流黃膿,流就有可能是中耳炎,不流去醫院檢查一下是不是長疖子。有可能是有耳屎,不流黃膿就沒事。 在醫生的指導下用抗生素,不宜擅自停藥,目前來說,若是兩歲以下的寶寶,使用口服抗生素對抗中耳炎,療程約為10天;兩歲以上且無並發症者,則建議5~7日,但仍需視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臨床反應來調整。 此外,家長的配合度及孩子是否按醫囑服藥,如每日服用藥物的次數、劑型及味道等,都是影響療效的因素。故父母絕對要遵守醫生的指示。如果寶寶不喜歡藥水的味道,或是難以服藥,可選用味道較佳的糖漿型藥物,或是改以肌肉注射來代替。另外,需注意藥物服用完畢後,應再回醫院復診,以確定治療是否有效?是否需更換藥物?或是需更久的療程?治療一定要徹底,以免留下反復感染,影響聽力的後遺症。 有30~70%的寶寶,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10~14天後,會產生中耳積液,大部分的積液會在3個月內,自動經人體吸收、消失,對健康無太大的影響,不需過分擔心。如果寶寶只有中耳積液,沒有其他症狀,可建議先采用追蹤觀察的方式,即每1個月或1個半月,做1次耳鏡檢查;而在追蹤其間,應改善家庭環境,如盡量避免接觸環境裡的香煙;減少使用安撫奶嘴;不要躺著喂奶或喂母乳等。 家長需注意,如果經過1個半月的追蹤後,中耳積液情形仍未改善,就可考慮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療及評估聽力狀況。3個月後若中耳積液仍存在,建議做聽力測驗,若確定對聽力無影響,可以繼續觀察,或服用抗生素,並配合改善家庭環境來幫助寶寶。但此時如果聽力已受損且達20分貝以上,應使用抗生素治療或是做耳膜切開術放置引流管治療。如果4~6個月後仍有積液未消,且兩耳聽力皆喪失達20分貝以上,則兩耳均需做耳膜切開放置引流管的動作,並視情況是否需長期服用抗生素。 使用引流管將積液清除後,必須將流出的液體確實地擦干,以免造成外耳感染。此外,切除扁桃腺、使用抗組織胺、消腫藥物,或是類固醇對消除中耳積液並無明顯效果,不建議家長輕易嘗試。
早期治療效果絕佳
如何避免寶寶遭受中耳炎侵擾,若家裡曾經有罹患中耳炎的寶寶,更要提高警覺,當寶寶莫名其妙地感冒發燒時,就得趕緊請醫生診治,判斷是單純的發燒,還是有其他並發症的可能,如上呼吸道的扁桃腺感染,或擴及下呼吸道的肺或支氣管感染。最重要的是,家長在診治期間,需配合醫生指示用藥、改善家庭環境,並進行追蹤治療,才能有效避免中耳炎。不過,家長也甭擔心寶寶反復感染中耳炎,只要等他上小學後,情況就會逐漸改進!
中耳炎,就是中耳發生了炎症,常伴有積液,是幼兒的常見疾病,大約有20%的兒科處方是用於治療中耳炎的。所以,在此奉獻一些有關常識,有助於新手爸媽觀察寶寶的症狀,及時就醫,將影響寶寶聽力的元凶扼殺在萌芽中!
影響寶寶聽力的元凶 ——急性中耳炎
發病原因
幼兒很容易患中耳炎,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咽鼓管比較寬、短、平。幼兒感冒後,咽鼓管功能受到影響,使中耳分泌物引流不暢,鼻咽腔的細菌或污染的分泌物就容易進入中耳,引起感染和炎症反應。這可以說是最常見的病因。
嬰兒如若患過一次中耳炎,極有可能在同一年中再次罹患中耳炎,隨後也可能演變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與孩子今後的聽力喪失、語言發展遲緩都有密切關系。因此,中耳炎,尤其是嬰兒期中耳炎的診斷與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病原體
中耳炎的病原體,主要是細菌和病毒,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呼吸道病毒等。
症狀
當幼兒的語言能力尚不足以表達身體的感受時,就以哭鬧不安、搔抓耳朵、搖頭等方式告訴媽媽自己的痛苦;如果伴隨發熱等全身症狀,寶寶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父母會誤認為寶寶的飲食不當;如果發生抽風,家長就可能帶孩子去看神經科,等到寶寶耳朵流出膿液來了才認識到問題的所在,那時候真的有可能延誤了病情。
中耳炎根據病程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後者是指病程超過12周,中耳結構有了不可逆的改變;根據病情可以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化膿性中耳炎使寶寶感到耳朵非常疼痛,而非化膿性中耳炎並不讓患兒感覺疼痛,而是感到耳朵內嗡嗡響,以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
事實上,各種中耳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方法不恰當,都會造成孩子的聽力下降,父母在生活中可以注意到孩子的這些變化,比如,對同樣的聲音刺激,寶寶的反應不如患病前靈敏了等等。
治療
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藥物,要堅持使用一療程(7~10天)。至於抗生素的選擇,要看醫師的經驗、孩子的病情、家庭狀況、孩子對藥物的接受程度和當時疾病的流行情況。 治療關鍵是:家長要有耐心,和孩子一起就診、輸液或服藥。中耳炎治療的效果與孩子是否按醫囑服藥很有關系。擅自停藥或不按醫囑服藥,造成細菌產生耐藥性是治療不徹底並復發的主要原因。如果治療10天後症狀仍沒有好轉,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疾病。有些非化膿性中耳炎在鼓室積液自行流出後可以好轉。
中耳炎的並發症最常見的是腦膜炎,嬰兒並發腦膜炎的可能性更大,家長要特別小心。
醫師叮咛
預防勝過治療,生活中的預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避免的危險因素有: 1.多次反復發生上呼吸道感染。 2.哺乳體位不當。當寶寶平臥吮奶時,或乳汁流出過急時,乳汁可以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炎症。哺乳時應將嬰兒抱起,使頭部豎直;乳汁過多時要適當控制流出速度。 3.空氣污染及集體生活。由於寶寶的抵抗力差,在各種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紅熱等的流行時期不要帶寶寶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以防感染。 4.不良睡姿。不良睡姿易導致唾液進入中耳,引起炎症。 5.過敏。 種,有不化膿、有化膿的,其中化膿性中耳炎多見,俗稱“耳底子”。人耳由外耳、中耳及內耳組成。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症性病變。兒童抵抗力低,中耳周圍骨壁薄,有的部位還有未完全閉合的骨縫。通向咽部的咽鼓管較成年人的短、粗、直,這些結構上的弱點都是造成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當寶寶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受涼、受潮或患有心髒病、腎炎、結核時,都可誘發中耳炎。引起中耳炎多為化膿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病菌侵入的途徑通常有以下幾個:由咽鼓管進入最多,得各種急性傳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時,鼻炎或鼻窦炎時撬鼻方法不正確,游泳時嗆水都是這一途徑的誘因。細菌從破裂的鼓膜進入中耳是第二個途徑,嬰兒平臥吃奶時,乳汁流入耳中就是這一發病方式。還有的是通過血液循環而侵入中耳,多見於敗血症及膿毒敗血症。
中耳炎就是中耳長了膿包,未破潰流膿之前,耳內疼痛明顯。疼痛可放散到同側額部、頸部、頂部、牙齒或整個半邊頭部,嬰兒全身症狀表現為哭鬧不安,拒絕吃奶,發冷發燒,有時可發生耳後部紅腫不讓觸摸。
一旦膿液形成,可由外耳道流出,這說明鼓膜己發生穿孔,排膿後疼痛可得到緩解,小兒不再哭鬧,此時中耳炎已過極期。所以早期中耳炎不易被發現,家長應當提高警惕,當嬰兒不明原因哭鬧時,或找不到發燒原因時,都應想到中耳炎的可能,必要時可到耳鼻喉科作檢查。因為中耳炎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中耳與周圍的重要器官和組織毗鄰,僅一板之隔。有的地方相隔的骨板很薄。如果中耳有化膿性病變,可侵蝕骨壁,或通過血管、淋巴蔓延到鄰近組織中,發生嚴重的並發症。如侵入顱內,可引起腦膜炎、腦膿腫等,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時,鼓膜穿孔經治療後可以完全修復,慢性中耳炎則不然,一旦遷延成慢性,穿孔的鼓膜不愈合,就會造成聽力下降或耳聾的殘疾。
家庭護理要點
1.由於中耳炎是細菌感染,應選擇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給藥途徑多選擇靜脈點滴,這樣可以更快地到達病灶。使藥物發揮作用。
2.向耳道內滴藥是治療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藥直接作用於病灶局部,使藥物作用發揮得更充分。具體方法如下:滴藥之前應將病兒的胳膊和腿扶好,幼兒或大孩子可以說服教育,爭取合作,可側臥於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頭向一側偏斜。
3.嬰兒可由父母抱在懷中,左手扶住頭部,右手及臂部抱住患兒的軀干和雙手,兩腿夾住病兒的[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