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求對聯韻律知識正文

求對聯韻律知識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腳平仄安排如馬之走步,後腳踏著前腳印走。其平仄格式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認為,從對聯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出發,考慮到對聯“聯無定句,句無定字”的特點,以及對聯句式的復雜性等因素,其句腳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聲落腳”為規則。准確一點說,此規則有兩點要求:(1)、每邊二至三個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聲落腳。(2)、每邊四個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連續三句(上下聯起句及中間分語段時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聲落腳。這種規則理論上簡潔明了,運用上靈活多變,既體現了原則性和理論性相結合,又能包容在句腳平仄問題上的幾種主要不同意見。以每邊五分句長聯之上聯為例,按“馬蹄韻”的規則,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間分語段時)兩種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種變格,共三種格式。按“忌同聲落腳”的規則,那麼,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間分語段時)、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種格式皆為合格,且無須分正格與變格。
2.忌同聲收尾

這是就上聯聯腳與下聯聯腳之間的關系而言。准確一點說,此規則也有兩點要求:(1)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上聯最後一字應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2)上下聯不能同聲收尾,即上下聯最後一字不能同是仄聲或同是平聲。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應盡可能避免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如“緣深因厚坐蓮台”,若將“坐”改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將“能”改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單調上並無二致,為體現理論上的一致性,應將二者都作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應盡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或只有一個仄聲字。如:“萬事皆如意”,若改為“萬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當下現成”,若改為“菩提當下圓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對孤平問題擬略加論述。作者認為,聯律不必完全依從傳統詩律,從聯律來說,“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個平聲,就犯孤平”,此定義更加簡潔合理。因為:其一,此定義對平仄的要求,總的看是寬松了一些,符合對聯格律的發展趨勢。其二,依傳統詩律,所謂孤平,還要除句腳外,但對聯與近體詩有一個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腳)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韻,所以在聯中,尾字(句腳)不一定要單獨劃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個,孤平的字面含義和實際含義若完全一致,有利於理解和操作。傳統詩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韻腳的平聲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個字是平聲字,就犯“孤平”。這種定義,實際上,已經把孤平定死在一兩個句式上了(具體說,五言“平平仄仄平”變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變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對孤平二字,必須加以附帶補充說明,人們才能實際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聯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話,那麼,再來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較這兩種格式,從平仄的死板、單調來看,究竟哪一種更死板、更單調?其五,近體詩,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聯中,傳統詩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釋,而六言聯中,同樣可能存在孤平現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單調上,也沒有什麼不同。古今詩聯作者,不管對於孤平,還是對於孤仄,實際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將二者同時作為禁忌,不僅體現理論上的一致性,也是源於現實情況的。附帶指出,依作者上述定義,孤平或孤仄的現象,實際上只存在於五言和六言句中,因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會出現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這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保持一致。如“世事紛紛”對“紅塵滾滾”,其中,“紛紛”對“滾滾”,就是疊字相對;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盤岸;
見因如見果,果苦莫如地獄人。

其中,“修”對“見”、“是”對“如”、“心”對“果”,就是重字相對。但是,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現在上下聯同一位置,如“法界”對“世界”、“成道”對“成魔”。但有些虛詞(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
漏網之魚,世間時有;
脫天之鳥,宇內尚無。
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位置。如:
業流不住勿貪境;
命運相同莫恨人。

若將下聯的“莫”改為“不”,就與上聯的“不”字異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是對聯之忌。不過,有一種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如:

本無月缺月圓,它隨順你;
雖有花開花落,你任由它。

聯中的“它”對“你”,就是異位互重。

6.忌同義相對

同義相對,又稱為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等,就屬合掌。當然,出現個別非中心詞語(尤其是虛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一些含義相近的語句相對,也未嘗不可。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准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余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一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於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應為非平衡調。入聲最短,稱促調。”半農先生的論述,簡單而明了。張世祿先生更為簡要地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兩大類,平聲是長音步所在,仄聲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長與短的區別。筆者還認為,古漢語四聲,除了有長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讀音高低也是大相徑庭的,如以:“東董凍笃”為例,從平聲起,音階逐漸升高,至去聲達到頂峰,亦即第三聲讀音最高。入聲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簡捷。簡言之: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上列散論,只是一般方法,讀者可在學習和實踐中再行驗證。

為了練習辨別四聲的本領,古人列舉了如下三十二個字,作為平仄基本知識鍛煉的文字,只要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字的平仄,那麼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觸類旁通,一讀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按次序分別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字的平仄分別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字分別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語調來標注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准。現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作對、寫詩、填詞。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時間的推移,現代漢語的四聲,終究為人們所接受。
4.必須知道:有些漢字,歷來是平仄互用,可作平聲,也可作仄聲,如看、教、為、思、傍……略舉數例如下:

(1)“看”作平聲:日用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看”作仄聲: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3)“教”作平聲:櫻杏桃榴次第開,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陰入戶來。
(4)“教”作仄聲:粉筆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滿園桃李生機鬯,化雨春風次第開。
(5)“為”作平聲: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為”作仄聲:本為漢王建大功,未將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絕終烹狗,悔不淮陰坐釣終。

十言聯大致采用四、六骈文體格式: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
○●●○●●○○●●
階崇萬級,俯臨千幛奇觀。
○○●●○○○●○○

十言以上的長聯,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斷句的最後一個字的平仄也要協調。如下文例句的這副對聯,除每個斷句平仄協調外,上下聯每一個字,平仄都很工穩。
此地可停留,剪燭西窗,偶話故鄉風景。劍閣雄;峨眉秀,巴山曲,
○○●○●●
錦水清漣,不盡名山大川,都來眼底;
○○●

入京思獻策,揚鞭北道,難忘先哲典型。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
●●○●○○
升庵科第,行見佳人才子,又到長安。
●●○

 


《聲律啟蒙》

上卷

○一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鬓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羞看百煉青銅。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鬓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二冬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街泥雙紫燕,課密幾黃蜂。春日園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對暗,淡對濃,上智對中庸。鏡奁對衣笥,野杵對村舂。花灼爍,草蒙茸,九夏對三冬。台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手擘蟹螯從畢卓,身披鶴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雲霄如玉筆;三姑石大,響傳風雨若金镛。

仁對義,讓對恭,禹舜對羲農。雪花對雲葉,芍藥對芙蓉。陳後主,漢中宗,繡虎對雕龍。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風那更夜聞蛩。戰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適志,須憑詩酒養疏慵。

○三江

樓對閣,戶對窗,巨海對長江。蓉裳對蕙帳,玉斝對銀釭。青布幔,碧油幢,寶劍對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興延馬武,桀王失道殺龍逄。秋雨潇潇,漫爛黃花都滿徑;春風袅袅,扶疏綠竹正盈窗。

旌對旆,蓋對撞,故國對他邦。行山對萬水,九澤對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對鐘撞。清風生酒捨,皓月照書窗。陣上倒戈辛纣戰,道旁系劍子嬰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鷗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請問中國教育一卡通如何呀?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