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個適應的過程。 原因3:食品搭配不合理(小標) 嬰兒4個月過後,父母就需要給孩子增加奶類以外的輔助食品,要注意給予孩子營養平衡的飲食。平衡的飲食就是指嬰幼兒吃進去的食物能滿足他這個年齡和身體發展的需要。孩子的生長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營養,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纖維素等營養素。糧食是最基礎的食品,而肉、魚、奶、蛋、蔬菜、水果等等都是身體所必需的。因此,父母需要細心搭配孩子的飲食做到多品種,多樣化,避免偏食、挑食、食物過於單調。 飲食行為糾正是根本(中標) 吃飯是一種飲食行為,除了要注意以上這些問題以外,幼兒正確的飲食行為和習慣的養成也不容忽視,這是解決孩子厭食、拒食等吃飯問題的根本,需要引起父母高度重視。因此,您需要在孩子飲食的過程中進行正確的示范和引導,讓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和行為。 飲食習慣1:定時定量,少吃零食(小標) 養成孩子定時定量吃東西的習慣十分重要。如果給孩子太多的零食,一會吃糖,一會兒吃餅干。胃裡不空,孩子就會到正常吃飯的時間,沒有饑餓的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幼兒都是一日三餐,再加上兩頓點心。您可以通過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特定餐具和叫孩子吃飯的話語來讓孩子意識到要吃飯了。這是通過條件反射的方式來給孩子有吃飯的意識,當熱氣騰騰的飯菜放在桌上時,他就會意識到“吃飯的時間到了”。其次,不要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壞習慣。 飲食習慣2:專心吃飯,對吃飯感興趣。(小標) 許多孩子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者邊玩玩具,其實這對孩子的飲食是不利的。吃飯需要專心,父母必須要讓孩子養成專心吃飯的習慣。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飯,父母就要培養孩子對於吃飯的興趣。 對於吃的興趣,可以從小培養。媽媽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喂他奶時,就選擇一定的時間、地點和姿勢,讓他專心地喝奶,同時媽媽也要集中注意力在孩子吃奶這件事情上,讓孩子感覺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從小培養他對於吃的一種興趣。同時,在孩子長大一些後,媽媽可以在揀菜或做飯的時候,把一些食物指給孩子看:這些東西就是今天中午要吃的食物。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對中午要吃的食物的印象。 另外在吃飯時可讓幼兒自己參與,捧飯碗、拿小勺,挑選自己愛吃的食物,這樣孩子既學會了吃飯的本領,又培養了對吃飯的興趣。 擾亂消化吸收的規律.有一些孩子很偏食,不愛吃肉、魚、蛋等葷菜,以素食為主,這會引起人體一些必要的營養物質缺乏,如保持正常味覺的鋅元素,它在一般植物類食物中含量很少,且不易被人體吸收.體內鋅減低,就會吃食乏味,食欲不振.2是太多的蛋白質飲食也會使孩子食欲減退.因為一下子攝入太多高蛋白物質,使小兒嬌嫩的胃腸承受不了.3是果糖、巧克力等甜食吃多了,對食欲也有影響,尤其在吃飯前吃甜食,容易引起血糖升高,中樞神經抑制,人就不想吃東西了.4是小孩不愛吃蔬菜食品,極易導致小孩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生長發育不好.為讓孩子食欲正常,健康成長,建議家長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吃飯定時定量,不吃0食,不偏食,合理安排膳食,多安排蔬菜食品,注意營養平衡,營造舒適的就餐環境,讓孩子適當參加些體育活動,增加熱量消耗,以促進食欲.小孩厭食的幾種原因1、0食過多.有些家長經常買糖果、甜點心、巧克力、花生、水果等,給孩子隨便拿著吃,孩子小嘴整日閒不住,到吃飯的時候當然就吃不下去了.長此下去,不會引起小孩消化吸收功能紊亂,發展為小兒疳疾病.2、食不定時.有的父母見孩子哭就喂奶或喂飯,進食沒有一定的規律;也有的父母在嬰幼兒吃奶、喂飯時逗孩子玩,致使孩子不能集中精神吃奶、吃飯;大一點的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或看小人書,隨便吃幾口就急於到鄰居家或外面玩,時間久了就會影響消化液的正常分泌,造成食欲不振.3、飲食無度.有些年輕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長不胖, 別以為寶寶沒有味覺,他們可是精得很,越大越不能容忍只有淡淡鹹味或甜味的食物了。單一的口味會讓寶寶逐漸生厭。所以,要想寶寶吃多點東西,給他們的食物就要可口,款式要多變,種類也要多變。其次,寶寶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他們的喜好可以反映他身體的需要。孩子是一天一小變,三、五天一大變,如果食物一成不變,就不能滿足寶寶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舉個例子:寶寶六個月開始吃稀粥,如果到了一歲還是餐餐吃粥,那寶寶一定拒絕吃飯。這時媽媽就得思考是不是寶寶已經不滿足吃軟和爛的東西了?那麼你就要開始給寶寶吃一些爛飯。另外,六個月以後,你把魚肉和菜垛爛,把它們和在粥裡給寶寶吃,如果一歲以後寶寶不吃了,是不是在提醒你,寶寶要像大人一樣飯、菜分開吃了?那麼你就嘗試炒一道菜給寶寶拌著爛飯或粥吃,讓他/她知道炒菜的味道比白灼的味道好多了。記得要什麼都給寶寶吃,不然將來孩子容易偏食,也容易營養不良。飯、粥、面、包子、餃子、雞鴨魚肉、青菜水果都要給寶寶吃,開始一點點,從軟到硬,從少到多,慢慢讓孩子適應。做的方法從白灼,到炒、拌,調味料從只有鹽到添油加醋。再花點心思,把包子做成小動物的形狀,把菜泥做成星星、月亮的形狀。這樣寶寶才有吃東西的欲望。一二、吃飯習慣不好。寶寶越大意識越強烈,他/她會對這個世界的萬物充滿好奇,自然吃飯、睡覺或拉便便的時候就會分心,不好好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家長不要一味地擔心或責怪寶寶不聽話,要知道,這是寶寶的天性,相反,家長自己要好好想辦法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定時吃喝拉撒的習慣, 假如嬰兒容易嘔吐或食欲不佳,這不一定是他們故意挑食,很有可能是食物過敏惹的禍。如果不及時施以積極的防治措施,其健康危害將會從嬰兒時期延續到成年。
近日在曼谷召開的第20屆世界過敏大會上,國際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與過敏有關的最新醫學動向,並發布了過敏性疾病的最新診斷原則。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者紛紛將關注點聚焦在兒童食物過敏的防治策略上。專家一致呼吁,在判斷兒童食物過敏時,既不可張冠李戴錯漏過敏原,也不可因噎廢食放棄兒童成長所必要的營養補給。建議應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對食物過敏兒童的飲食配方進行調整,采用合適的替代食物以保證嬰幼兒的營養需要。
你可以給孩子試試拌飯料,給寶寶拌在飯或粥裡吃,淘寶上有賣的。口味很多,營養均衡,我們家寶寶喜歡吃紅蘑鮮蔬/雞肝蛋黃/金槍魚海苔口味的拌飯料。
嬰兒愛挑食,原是過敏“添亂”
怎樣讓兒童吃得更好,是許多家長關心的頭等大事。可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孩子拒吃某些食品並非因為任性,這很有可能源於食物過敏。如果不了解患兒的過敏症狀,一味對孩子實行誘食、迫食,使其繼續進食致敏食物,很可能會加重其過敏反應。
有關兒科專家指出,0到1歲的嬰幼兒出現濕症(俗稱“奶癬”)、便秘、頻繁哭吵、氣喘,都可能是嬰兒受到食物刺激後引發的過敏症狀。通常來說,小兒對某一物質(過敏原)發生過敏反應,是由於血液中出現了針對這一物質的免疫球蛋白e(特異性ige抗體)。當小兒首次暴露於過敏原後就可能產生針對該過敏原的ige抗體。當第二次接觸過敏原時,小兒就會出現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症狀。
一般來說,食物過敏常見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為胃腸道症狀,表現為反復嘔吐、持續腹瀉或便秘、血便缺鐵性貧血等。
第二種為皮膚症狀,表現為特應性皮炎、血管性水腫(唇周或眼睑)、風疹等。
第三種為呼吸道症狀,表現為氣喘、頻繁咳嗽、流涕等。第四種為全身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或腹絞痛,如每天持續3小時或以上,每周至少發生3次,症狀持續3周以上。
找對致敏原,不可張冠李戴
或許多數人都會將海鮮、堅果視作食物中的“致敏大戶”。事實上,誘發嬰兒過敏症狀的“罪魁禍首”往往是雞蛋、牛奶等常見食品。因此,找准兒童食物過敏的源頭是患兒家長必須掌握的原則,若張冠李戴會引起不良後果。
初生嬰兒的腸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對外來食物過敏反應。作為嬰幼兒期間最主要和最早的營養來源,牛奶、雞蛋可能成為嬰兒最常接觸的致敏原,其中的主要致敏物質是一種叫β-乳球蛋白的成分。
一般來說,0至6個月的嬰兒由於食物的主要來源是母乳或嬰兒配方粉,比較容易發生牛奶蛋白過敏。其中,80%的牛奶過敏小兒在3歲後可逐漸對牛奶蛋白產生耐受。而6個月以上的嬰兒不僅容易發生牛奶過敏,還會出現對雞蛋、魚類或豆類等含有蛋白質的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此外,其他常見的過敏性食物還有魚類、貝殼類海產品、堅果、花生、黃豆、小麥。而在我國,芝麻和水果等食物過敏也相當常見。
從零歲抓起,杜絕成年後患
或許,多數家長並不知道,由食物過敏引發的健康危害可延續至青少年甚至成年。比如,許多學齡兒童出現的哮喘、鼻炎等過敏性疾病就可能與其嬰幼兒期間寶寶接觸食物致敏原刺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控制好嬰兒時期食物過敏“第一關”就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兒童的過敏疾病有其獨特的發生進程,表現出一定的年齡規律。過敏表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食物和外界環境的影響會決定體質敏感度的高低,此演進過程叫作“過敏進程”。如在0-1歲內,由於對外界接觸少,寶寶主要是對進食的食物有過敏反應,具體表現為皮膚症狀如濕疹(俗稱“奶癬”)和胃腸道症狀(無故拒奶,持續腹瀉、嘔吐);在3歲以後,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哮喘;如果未及時控制,5-6歲後可發展為成人哮喘;而在15歲以後,過敏的主要症狀則表現為過敏性鼻炎。所以防治寶寶的過敏,要從源頭抓起,重視0-1歲內嬰兒的食物過敏。
補給均衡營養,別走“限食極端”
回避引起過敏的食物是防止兒童食物過敏的首要策略。如果發現兒童對某種食物過敏,就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避免再給他們食用這種食物。當然,因噎廢食的極端做法也並不可取,家長應當采用積極的方法改變兒童的過敏體質,並且為他們補充全面均衡的營養。
目前,國際嬰兒營養指南建議母乳喂養6個月並且推遲雞蛋等固體食物的添加以預防兒童過敏性疾病。專家建議,對於那些擁有過敏家族背景的嬰兒,如果出現濕症、持續腹瀉等過敏症狀,並被確診為蛋白過敏後,父母要在嚴格避免“食物致敏原”的同時,采用合適的替代食物以保證嬰幼兒的營養需要。
比如,對0至1歲牛奶過敏的寶寶,可對其飲食配方進行調整,選擇可替代牛奶配方的食物或無致敏蛋白的特殊配方營養粉。目前醫學界推薦的可用於治療嬰幼兒牛奶蛋白過敏的特殊配方營養粉是游離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由於其不含牛奶蛋白,且營養成分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可以作為嬰幼兒食物過敏飲食治療的替代。
隨著年齡的增長,部分兒童可能會自然脫敏,即對某種食物不再起過敏反應。不過當家長向兒童提供食物時還應慎重。建議應從少量開始,無不良反應後再逐漸增加,以免舊病復發。此外,家長還要密切注意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如哮喘、鼻炎等其它過敏症狀。
此外,專家建議對於食物過敏的診斷也不可憑借家長的主觀臆斷,建議及早帶兒童前往專科醫院接受嚴格監測。專家機構對兒童食物過敏的診斷包括詢問詳細的家族史及喂養史,皮膚點刺試驗和特異性血清ige檢測。對那些特異性血清ige檢測呈陰性的患兒,還可以進一步做斑貼試驗。通過專業診斷和定期評估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兒童食物過敏的內因,確保兒童免受過敏症狀的困擾。 厭食是兒童常見的症狀。不良飲食習慣、家長溺愛和微量元素缺乏是引起兒童厭食的主要原因。長期厭食多伴有體重不增或減輕,導致營養不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那麼,怎樣增進孩子食欲呢? 1、改善飲食習慣。建立規律的生活制度,每天按時就餐,孩子吃飯時要和家庭其他人員一塊吃。 2、注重飲食的花色品種,吸引孩子的食欲。同時講究烹調技術。當孩子不吃肉,可做成水餃或馄饨;不吃豆腐,就做成鹵干;不吃魚,可做成魚丸;盡可能使孩子膳食營養達到粗細暈素搭配的“均衡飲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