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般在什麼年齡階段添牙 孩子牙齒的萌出個體差異很大,有的早些,有的晚些,但就某個孩子而言,都是正常的。牙齒萌出早的孩子,可能在4個多月下切牙就開始萌出;大部分孩子都是6~8個月開始萌出;而很少一部分孩子是1歲以後,有的接近1歲半牙齒才萌出。但對這些孩子而言,如果沒有全身發育異常,就是正常的。
雖然,孩子牙齒的萌出有的開始的早,有的開始的晚,雖然牙齒的萌出總會有一定的順序,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按照這個順序不變萌出,有時萌出的順序會有些少許變化,這也屬於正常的范圍。
記得專家門診有這麼一個咨詢:“寶寶7個月,5個半月出的下面兩顆牙,現在上面的牙也要出了,但不是出的2個門牙,而是門牙兩邊的小牙,出門牙的地方已經發白,請問正常嗎?”從孩子媽媽的敘述來講,這個孩子牙齒的萌出是正常的。有時在前牙區,無論是上牙還是下牙,萌出的時間和順序會有所變化,對孩子來說,都是正常的。並不是因為孩子牙齒的萌出,跟書上說的有輕微的變化,就不是正常的,這種觀念和想法都是錯誤的。
寶寶齲齒
每天的門診,跟孩子打交道,遇到最多的疾病就是孩子的齲齒,也就是大家說的“蛀牙、蟲牙”。齲齒的發病有3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牙齒的發育不好,礦化程度低;二是不良的喂養、飲食習慣和口腔清潔習慣;三是細菌的作用。對於嬰幼兒來講,主要的致病因素是不良的喂養、飲食和口腔清潔習慣。
孩子牙齒的發育,早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了,最早開始於孕期的14~16周,直到孩子出生後一年,在這段時間內,只要出現影響媽媽(孕期)和孩子(生後)健康的不良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牙齒的發育缺陷,而發育缺陷的牙齒因為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就更容易患齲齒。但有時,有的家長往往很難區分是牙齒發育缺陷還是得了齲齒,在前牙區發生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了。
上前牙好發嬰幼兒齲齒,主要因為不良的喂養、飲食習慣和不良的口腔清潔習慣,再就是牙齒靠近牙龈(牙床)的部分礦化相對其他部位要程度低。而且這個部位,往往食物軟垢和菌斑容易堆積,加上這些部位孩子很難清潔干淨,所以往往這些部位先發生齲齒,有的會一塊塊、一層層剝脫,變色呈深黃色、黃褐色、褐色。而遠離牙床的那一部分牙冠,則是正常的。這裡需強調,如果家長懷疑和發現孩子的牙齒有異常,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明確診斷和治療。
釉質發育不全
記得專家門診時,有這麼一個咨詢:“我女兒32個月,從她6個月的時候長牙,之後每月長一顆,直到9月份長了4顆牙。後來就慢了,大概18個月是長全了,就是2顆門牙剛長出來的時候就只長了一半,上半靠牙根的地方還很正常,下半段卻是咖啡色,請問是什麼原因,我看到書上說是先天性牙釉質不全。現在孩子一切正常,就是笑起來露出牙齒的時候,門牙象蛀了一樣。請問到孩子長大了,會不會一直這樣呢?”
從家長的敘述,我更傾向於是牙齒的釉質發育不全。至於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要基於病史和家族史。當然,真正確診,還應到門診進行檢查,這樣便可一目了然,畢竟有時家長的描述會有出入。當然,在換牙前,乳牙的釉質發育不全不會消失,父母要做的一是認真幫寶寶清潔牙齒,防止發生蛀牙;二是考慮修復治療。如果家長的敘述是門牙“上半靠牙根的地方是咖啡色,下半段還很正常”則就有可能是蛀牙。
定期口腔檢查
上周的門診看到一個3歲的男孩,因為右下磨牙(槽牙)疼痛和不敢吃東西才來就診,小家伙整個右側臉都腫了起來。一問家長,才知道到目前為止,孩子從沒有到醫院來檢查過,這次如果不是牙痛,還不會就診。
完成了孩子的這次治療,我在想,如果孩子早些就診和檢查,就會早發現齲齒,可能通過簡單的治療,一次就能完成。而發展到目前這種狀況,治療需幾次,而且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會增加許多,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增加許多。
嬰幼兒最常見的口腔疾病是齲齒,常見的咬合異常主要是反咬合,這些主要與不良的口腔喂養和清潔習慣有關。孩子定期檢查,就會盡早發現:第一個檢查方面,孩子是否開始采取口腔清潔習慣,方法是否科學和正確;第二個檢查方面,孩子是否存在不良的口腔喂養習慣;第三個檢查方面,孩子是否有口腔發育的異常;第四個檢查方面,孩子是否有一些口腔疾病。
早期檢查4大好處
首先,如果對孩子從小就采取科學、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和科學、良好的喂養習慣,就會避免和預防齲齒、反咬合(由不良喂養習慣導致)的發生,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心理成長都有益處。
其次,還會使孩子免受疾病的痛苦。
第三,對一些發育異常,通過早期發現,可以找到治療的最佳時機,避免延誤治療。
第四,盡早發現孩子的口腔疾病,盡早治療,避免治療的復雜性和長期性,也避免孩子遭受更多的病痛,家長也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定期檢查,盡早發現口腔疾患,是我們的設想。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意識?
寶寶出牙時間與智力無關 出牙期間拒食出牙期間嬰兒常在吃奶時表現得與平常不同,母親會發現小兒有時連續幾分鐘猛吸乳頭或奶瓶,一會兒又突然放開奶頭,像感到疼痛一樣哭鬧起來,反反復復,並且喜歡吃固體食物。這一般是牙齒破龈而出時吸吮奶頭後使牙床特別疼痛而表現的拒食現象。 出牙期間家長可以將小兒每次喂奶的時間分為幾次,間隔當中喂些適合小兒的固體食物。如果小兒是吸奶瓶,可將橡皮奶頭的洞眼開大一些,使小兒不用費勁就可吸吮到奶汁,而且又不會感到過分地疼痛,但應注意,奶頭的洞眼不能過大,以免嗆著小兒。如果已做到以上的喂養方法,小兒仍感到難受不適,可停喂幾天或改用小匙喂奶,會改善疼痛狀況的。 出牙早晚與智力無關 不知道嬰兒出牙有早有晚的媽媽,看到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小,卻已長出幾顆牙了,而自己的孩子到現在還毫無動靜,心裡很著急,生怕孩子的智力有問題,其實這是不必擔心的問題。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牙齒萌出的早晚受著遺傳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孩子之間多少有些差異,這並不是牙出得早,孩子就聰明,出得晚就顯得遲鈍。只要孩子是健康的,牙出得早晚與智力無關。 的確,某些全身性疾病如佝偻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是會影響孩子的出牙時間,這就需要查明出牙晚的原因,在治療全身疾病的基礎上促進乳牙的萌出。 總之,出牙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家長焦急並不能有助於牙齒的長出,還是耐心的等待吧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垂髫(tiao):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發,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將頭發束成一髻。因此用束發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
總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發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於十五歲就把頭發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禮·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儀禮·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結發:初成年。《漢書·施仇傳》:“結發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後稱元配為結發。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來因此稱二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循環,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die):指八十、九十歲。《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後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下壽中壽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期頤:稱百歲之人。百歲為人生年數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護,故曰頤。《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加冠或弱冠(男子20歲)、而立(30歲)、不惑(40歲)、知命(50歲)、花甲(60歲)、古稀(70歲)、耋(70-80)、耄(80-90歲)、耄耋(泛指年事很高的老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