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佳得樂)、果凍水、糖水以及未稀釋的果汁。所有這些飲料都含有糖,糖能吸收體內的水分進入腸道,使腹瀉加重。另外,不要擅自給寶寶服用治療腹瀉的藥物,一定要根據醫生的處方用藥。 對於那些已經開始吃小塊的食品或跟大人一起吃飯的寶寶,現在醫生建議可以在拉肚子時繼續喂這些食物。雖然寶寶拉肚子後,爸爸、媽媽通常會更嚴格限制寶寶的飲食,不過,美國兒科學會認為任何由復合碳水化合物構成的食物,比如米飯、小麥、土豆、面包、嬰兒谷類食品以及瘦肉、酸奶、水果和蔬菜,都是可以吃的。(如果你的寶寶暫時不願意吃東西,請別擔心。只要保證他攝入充足水分,他的食欲一兩天內就會恢復。) 研究顯示,酸奶中的活性菌群對減輕腹瀉量、縮短腹瀉持續時間是安全有效的。這是解決寶寶拉肚子的一個簡單方法,尤其是如果你的寶寶喜歡吃酸奶就更好了。但注意要購買含乳[酸]桿菌,或者活性菌群的酸奶。 如果寶寶在拉肚子時感到不舒服,你可以試試盡可能多地抱抱他、安撫他,並保持寶寶的小屁股干燥。給寶寶換尿布時要小心輕柔(可以用點護臀霜),因為寶寶的小屁股沾上稀薄的糞便後很容易變紅、發炎。 小兒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見病、多發病。夏秋換季時節,天氣時暖時熱,腹瀉的小兒就會多起來,且以2歲內的嬰幼兒多見。孩子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為常見。另外,小兒胃腸功能不完善,對母乳或某些食物過敏,也會引起腹瀉。對於小兒腹瀉,我們如何才能預防及護理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董麗娟。 防治嬰兒腹瀉的幾種方法 母乳喂養可防腹瀉 尤以出生後最初數月內應以母乳喂養。因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種小兒所需的多種消化酶和抗體,各種營養成分都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優越得多。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母乳喂養可預防小兒腹瀉。 用碗勺代替奶瓶 奶瓶特別是橡膠奶頭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很容易污染,導致小兒腹瀉。改用碗勺,污染的機會比奶瓶要少。 及時補液防脫水 小兒腹瀉大多起病很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造成急性脫水。在家中,家長可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由於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在一開始時就要鼓勵孩子多飲。小於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後可補充口服液50至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於500毫升;大於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攝入量不少於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孩子已出現脫水症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在途中應不斷補充口服液體。 按時添加輔食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論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至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至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注意飲食質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喂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 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小兒腹瀉。 請勿濫用抗生素 實際上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於飲食不當引起。對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抗菌藥物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 不必禁食,多補水分 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腹瀉就認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禁食,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會加重體內脫水程度。因此,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牛奶、肉湯之類。 胡蘿卜泥能治腹瀉 嬰兒腹瀉時,若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飲食上給予胡蘿卜泥分次服食,有助於病情康復。取新鮮胡蘿卜適量,洗淨切碎,加水煮爛,然後取出胡蘿卜搗成糊狀即成(煮胡蘿卜的水留作備用)。食用時,每100毫升煮胡蘿卜的水中,加入5至10克(約一小匙)胡蘿卜泥。進食量主要根據嬰兒的食欲,可按平時的食量喂給。一般來說,嬰兒喂食胡蘿卜泥2至3天,大便即可成形。 這是一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不包括菌痢、傷寒、霍亂等的腸道傳染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夏秋季多見。當前正值盛夏,是該病的多發季節,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嬰 兒腹瀉的原因與護理
嬰兒腹瀉是怎麼得的
嬰兒腹瀉的原因,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非感染性,一類是感染性。
非感染性的因素有喂養方法不當、添加輔助食品的質和量不適宜、嬰兒對牛奶或其他食物過敏,饑餓也會使嬰兒腹瀉。另外,氣候變化使嬰兒過熱或受驚、劇烈哭鬧、情緒緊張等均可引起嬰兒腹瀉。
感染因素有各種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都可能首先見到的是腹瀉症狀。腸道內的細菌、病毒及霉菌、寄生蟲感染等也均可引起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有哪些表現
輕型病兒,大便次數約在每天10次左右,偶有嘔吐,病兒精神、面色都出常,尿的次數及量均不少。
重型病兒,每天大便10—20次,大便呈稀“蛋花湯”樣,病兒陣陣哭鬧,尿少或無尿,出現脫水症狀,病兒精神萎縮,昏睡或昏迷不醒,病精繼續發展將出現血壓下降而休克。
遷延型腹瀉病程達1個月以上,病情時輕時重,重時吐、瀉頻繁似重型腹瀉。但往往因病程拖延,病兒以慢性營養不良表現為主,伴有各部位繼發感染等。
腹瀉為嬰幼兒的常見病、多發病,不論病情輕重,均需及時治療。輕型病兒如果久不治療,就會發展成遷延型腹瀉。重型病兒伴有水和電解質紊亂,必須及時送醫院救治,延誤就會發生生命危險。
護理嬰兒腹瀉的方法
小兒腹瀉時不僅排出水及電解質,而且也失去不少營養物質,理應及時加以補充。但進食後易嘔吐,無法達到目的,應根據病兒的病情調整喂養的方法。不論原來用什麼方法喂養,腹瀉後飲食的質與量均應減少。原為母乳喂養的,每次哺乳的時間應縮短。原為混合喂養者,可停喂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單喂母奶。原為人工喂養者,牛奶量應減少,再加水或米湯沖稀些,也可單喂米湯,因米湯較牛奶容易消化吸收。原來已加喂的輔食,也應減量或暫時不喂。病兒腹瀉經過治療,病情漸好以後,也不能短時間恢復到原來的飲食,要慢慢添加,以免再次引起腹瀉。這裡所說的“慢加”,包括飲食質量的添加要從少量開始,不要加得太快、太多,加量不能天天加,頓頓加,不能指望在1—2天內恢復到原來飲食。如再次發生腹瀉,治療就更困難了。 為何寶寶容易發生腹瀉?拉肚子的幾種成因(1)不合理的喂養:寶寶吃得太多了,或次數過多,加重了胃腸道消化系統的負擔;添加的輔食質量不當,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吃飯時間不定時,胃腸道不能形成定時分泌消化液的條件反射,使機體消化功能降低等(2)細菌感染:由於食物或用具潔淨度不夠,使寶寶吃進帶細菌的食物,也會引起胃腸道感染也能引起腹瀉。(3)著涼(4)疾病:患感冒、肺炎等疾病時,也可能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5)生理性腹瀉:有些嬰兒自出生後,或經過不長的一段時間,出現大便次數增加,而且持續時間較久。每天大便少則3-4次,多則6-7次。大便外觀稀稠,消化尚可,水分不多,色發黃綠,無膿和血。多見於6個月內的嬰兒,體型較胖,常有濕疹。在整個腹瀉階段從沒有發熱,雖然腹瀉已久,精神食欲卻一直很好,體重和身高及其他方面了的發育均正常。說明腹瀉並沒有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所以不屬於病態,故稱生理性腹瀉。這種腹瀉無須任何治療,一般在逐步添加輔食後,大便次數和性質就會變好了(6)饑餓性腹瀉:饑餓引起腹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腸蠕動增加,故大便次數增多。在考慮到孩子的腹瀉可能是由饑餓引起的,可以從小量開始增加食量。須去帶寶寶看醫生的幾種症狀以下幾種腹瀉的疾狀,你就該帶寶寶去看醫生了:1、斷拉肚子超過了24小時;2、每天拉肚子8-10次以上;3、37℃的高燒超過2-3天;4、常伴嘔吐2-3次;5、糞便中帶有血;6、2-3小時沒有尿濕尿布或尿的顏色很深;7、總是懶洋洋的或昏睡狀態如何護理拉肚子的寶寶(一)、預防措施1、合理喂養,提倡母乳喂養。2、按時添加輔食: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論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3、注意飲食質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注意飲食調節。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玩具和設備的定期消毒。5、增強體質:避免過熱或過冷,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6、感染性腹瀉患兒,應積極治療,但要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實際上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於飲食不當引起。二)護理1、非母乳性食品應選擇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不要選擇需很長時間才能消化的食物,選擇以米粥或菜粥等澱粉類為主的食品,並做得軟一些。但如果嬰兒不願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不進食非母乳性食品也沒有大問題。若母乳喂養的孩子發生腹瀉時,不要輕易斷奶。這時可縮短每次喂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於營養,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喂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後再給孩子哺乳。2、用孩子喜歡吃的飲品來補充水分因腹瀉而失水時,補充更多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找一些孩子喜歡喝的飲品,如開水、果汁、蔬菜汁等。當腹瀉嚴重,並伴有嘔吐情況時,更應頻繁地補充水分。3、當腹瀉恢復正常後,也需慢慢地增加非母乳食品的量當持續嚴重腹瀉後,雖然腹瀉已經停止了,但消化機能在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不能馬上恢復吃原來的非母乳食品,應該先喂添加輔食初期的粘稠狀食物,過幾天再慢慢的恢復。同時,需持續服用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一段時間,直到寶寶腸到完全恢復健康。4、勤換尿布腹瀉的時候,有時會引起斑疹,最好勤換尿布。5、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小兒腹部容易受寒,而患有腹瀉的兒童,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從而加重病情。可適當給孩子增加衣著,亦可用大口罩,護肚兜等圍住嬰兒臍部。6、保持衛生平時常加用肥皂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環境衛生。(三)護理誤區1、孩子腹瀉即禁食民間主張對急性腹瀉采用禁食8-12小時,甚至24小時的饑餓療法實際上是錯誤的。研究表明,即使急性腹瀉時,患兒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不會完全消失,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仍可達到正常的60%-90%。較長時間的饑餓,不僅不利於患兒營養的維持,還會使其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並影響腸粘膜的修復、更新,降低小腸的吸收能力,使免疫力下降,反復感染,最後導致“腹瀉——營養不良——易致腹瀉”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對急性腹瀉兒應繼續喂食。母乳喂養兒可自由吃奶及喂水;人工喂養兒可先喂稀釋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2-3天,以後逐漸增至全奶;半歲以上的患兒可選用米湯、稀飯或爛面條等,並給些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再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魚末等,但均需由少到多,逐漸過渡到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2、給腹瀉的寶寶吃甜食寶寶腹瀉時,媽咪往往在稀粥或米湯中加些糖,以為這樣既補充熱能又易消化。然而,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