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的心態要調整
1.父親或母親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管是由於離婚或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單親,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都應該坦然地去面對。單身母親或父親應該比一般人更加堅定更加樂觀。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更應該以身作則,用自己樂觀的心態帶動孩子樂觀的心態。“要知道孩子受的傷有多深,就要看他的母親受的傷有多深”。就離婚來講,一段婚姻的結束標志著生活中一段路程的終點,同時又是新路程的起點。你的新路程可能伴隨著責備、內疚、自憐、悲觀,也可以是充滿了希望和樂觀,這完全取決於你的態度和認識,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半杯水”——是已空了一半,還是只差一半就滿了。盡管目前的日子有些艱難,但要看到暗道盡處的光明。堅信你和孩子都能挺過這段艱難的日子,未來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
2.正確看待單親家庭孩子的成長。人們普遍認為,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最大,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容易出現許多問題。事實果真如此嗎?心理學家早就發現,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容易出問題的一面,但是,更有容易成才的另一面。據北京某少教所的統計,22%的問題少年出自單親家庭。按照統計學的規律,確實可以說明單親家庭與問題少年有關。但是,同一份報告顯示,50%以上的問題少年出自溺愛家庭。可是我們只注意到單親家庭帶來的問題,卻忽視了溺愛家庭以及其它不科學教育觀念帶來更嚴重的問題。國外的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單親家庭的問題。據他們的統計,雖然單親家庭可以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卻可以產生更重要的積極的影響。35%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出自單親家庭;54%的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出自單親家庭,林肯、丘吉爾、克林頓等均出自單親家庭。事實說明,雖然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產生問題少年,但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才卻是不爭的事實。單親家庭中,父、母親要忙於生計,往往無暇照顧孩子,孩子被迫要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這種處境,容易培養他們獨立、堅強的性格而促使他們更容易成才。
二、走出單親家庭教育的誤區
如同雙親家庭裡存在家教誤區,在單親家庭裡,在失衡的“愛的天平”上,孩子往往背負著超重的父愛或母愛,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也存在著許多弊病,教育往往走向極端,步入誤區,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作為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一定要注意這些誤區並走出來,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1.溺愛教育。溺愛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單親家庭裡尤為突出,這種教育占整個單親家庭教育的53.21%。有的父(母)親在離婚之後,為了抹平家庭破裂時給學生造成的創傷,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學生身上對學生的疼愛和關懷更是無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無一不予以滿足,只要學生開口,父(母)親沒有不答應的。古人常常告誡我們:“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
2.暴力教育。暴力與虐待在單親家庭中經常發生。這種教育占整個單親家庭教育的22.13%。在我國,由於人們受到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頗深,又加上有些家長的文化素養不高,認為他的孩子生來就是他自己的“私有財產”,如果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就有權對其進行“管教”。況且有的家長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順或不滿,張口就罵,舉手就打。不管是離異夫妻一方對老人還是對孩子施予的暴力和虐待,以及夫妻之間因離婚而進行的暴力和虐待,對學生都存在著巨大的影響.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學生,往往具有恐懼感、自卑感、脾氣暴躁,自責性,無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強等心理特征。
3.“放羊”式的教育。這種教育是當前一般家庭在學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問題。單親家庭也不例外,這種教育在43.32%的單親家庭中存在。在單親家庭裡,孩子需要較多的關心和幫助,需要與父(母)親有更多的接觸,而且需要傾心置腹地交心談心。但是,由於父(母)親整天平作繁忙,人際交往繁多,且以前由於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務事現在全部壓在一個人身上,加上有的家長離婚後對孩子厭惡,因而對學生的教育無暇顧及,不得不實行“放羊”,對孩子的一切不管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以及與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聞不問,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放任自流。學生在其父母離婚時就已形成了“爸媽不要我了!”的印象。如果對學生不給予一定的關懷,那麼,學生又會產生“爸(媽)也不管我了!”的概念。這種“放羊”式的教育給學生造成的將是更多的痛苦與創傷。學生便覺得有家無家一個樣,回家與不回家沒有多大關系。如此管教方式,給學生離家出走創造了機會,給學生犯罪創設了條件。
還有其他的諸如金錢教育等等的誤區,作為單親家庭的父母必須具有更科學的教育理念,避免陷入種種家教誤區,進而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走健康發展的道路。
三、培養同孩子的良好關系
一定要重視單親家庭中父母同孩子間的關系,如果父母與孩子能保持一種良好的關系,孩子感受的壓力就更小,孩子的攻擊行為也相應更少。即使父母中有一方與孩子保持良好關系,孩子依然有較好的表現。但如果孩子與父母雙方的關系都不好的話,孩子的表現就不是很好,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發展同孩子的良好關系,作為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應努力作到以下兩點:首先,拿出專門的時間給孩子。只要孩子跟你在一起,至少每天拿出20分鐘的時間專門給他,在這20分鐘的時間裡,不要對他加以是非評價,更不要批評孩子,也不要拿問題來考孩子,只是與孩子共享那段時光。你可以給他講他感興趣的事、做游戲、開展一些你們共同愛好的活動。在合理的大前提下,讓孩子來決定這段時間的活動。無論是你開心順利時,還是度日艱難心情不佳時,你都要始終如一地貫徹下去。這是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其次,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心。多數父母都在心理愛著他們的孩子,卻沒有很好地表達出來,沒能讓孩子很好地感受到。不要猶豫,告訴孩子你愛他.行動勝於言語,擁抱你的孩子,用你獨特的方式,用你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愛。同孩子的良好關系還包括愛、溫暖、有效的交流、適當的約束、相互的尊重和關心、專門安排時間圍繞孩子進行活動、相互都樂於彼此相處.總之,與孩子建立更好的相互關系極為重要。
四、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過程中,父親和母親有著無法互相取代的作用。缺少父愛,孩子就會形成所謂的偏陰人格,即:表現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斷性不強等;而缺少母愛,孩子又會形成所謂的偏陽人格,即:表現得孤僻,冷漠,缺乏愛心與同情心,沒有安全感,狹隘等。所以,對於單親家庭的父母來說,要特別注意彌補孩子由於缺少父愛或母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首先,必須加強與非監護方的父子或母子關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弗蘭克·福斯登伯格的研究表明,多數孩子都認為,不享有監護權的父親或母親,對其生活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孩子與不享有監護權的父親或母親間有一種良好的關系,通常適應得很好,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人格。此外,應加強對孩子進行愛的補償教育。單親家庭中,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以應有的適宜影響,以保證男孩的陽剛之氣和女孩的陰柔之美,以免造成兩性角色上的心理與行為的偏差。另外,單親家庭的家長,要多給孩子當家作主的機會,讓他們多為家長分憂解難,這會有利於他們盡快成熟起來。
離異或由於其它原因造成的單親,並非造成孩子不幸的原因,而由此引起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則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實事證明,只要父親或母親具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科學的教育方式,單親家庭的孩子,同樣可以健康成長。
心理學家們分析,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學生父母離異引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能不引起社會重視。但如何有效的去解決這一問題呢?單親家庭的家長,既要當媽媽,又要當爸爸,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尤其要講究方式和方法,要將愛和管教適當結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我們認為,單親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六個方面問題:
一、不要無原則地遷就、溺愛孩子
在喪偶或離異之後,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憐憫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擺布,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其結果常常導致孩子處處以我為中心,變成自私、專橫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養育他們的父母。
二、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有許多單親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把孩子當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對孩子的生活包辦代替,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還采取種種辦法來限制孩子的活動,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問題,孩子事事不能獨立,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這樣的孩子缺乏獨立意識,一旦離開了家長,便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了。
三、簡單粗暴不可取
與特殊照顧和過度保護相反,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又打又罵,使孩子整日生活在驚恐不安之中,個性發展受到嚴重的壓抑,形成膽小、孤僻、倔強、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質。因害怕懲罰而回避家長,不願回家,便到外面尋找“溫暖”,容易被壞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切忌簡單粗暴,要注意正確引導。
四、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後,許多家長便把孩子作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處處出人頭地,特別是在學業上。但如果期望值過高,勢必導致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
五、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
單親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會的歧視、偏見,因而在性格上容易變得仙向、憂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長要注意多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重視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強、自愛、自勵,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地參與社會活動,不要逃避社會,要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健康、開朗樂觀的性格。
六、注意性別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父親男孩或母親的女孩,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單親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與此同時,教師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視的。以“離婚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為課題做過專門研究的北師大兒童心理學研究所在研究中發現,單親家庭中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在父親和母親離異後逐步產生良好適應的重要原因,是學校教師的工作。為此,中小學教師,應積極挑起保護和教育單親子女的重擔。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這一重任,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以下方案,有的放矢地保護和教育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愛,使他們充分體會到學校、班級集體的溫暖。
1.建立單親子女檔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單親子女人數,並熟悉掌握其家庭狀況,單親的原因,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采用一幫一結對子。教師及一部分學生與這些學生結成對子,主動找他們談心,給他們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鼓勵,幫助他們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獨心理。
3.班主任定期對單親家庭進行家訪,與單親子女家長會面。和家長們促膝談心,講清情理,往往是因為家庭的具體原因忽視了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對子女放任自流,認為有學校教育,家裡就可以不管了,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向家長講清,教師與家長共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成長的密切關系。
4.嚴格合理,培養其自立精神。首先,讓他們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點,是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老師對他們的嚴格要求是對他們最大的愛護,再次逐步培養他們自立精神,使他們能自覺自[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