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嬰兒發高燒該怎麼辦39.5該怎麼辦 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應酌情應用抗病毒的藥物。或配合中藥治療。 還有就是不知道具體用了什麼藥,可能是藥疹,可能是斑疹,如果是斑疹要考慮傷寒,你用雙黃連+頭孢曲松納點滴,口服阿齊霉素。可能會有效果。
再就是不知你的孩子有多大,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容易發高燒或者出現服藥退燒後體溫又迅速回升的現象。為此,家長應該有基本的認識。家長除按醫囑治療並護理病兒外,還應學習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辨別疾病的知識。 1.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孩子發熱雖高,但精神尚好,服藥退熱後仍能笑能玩,與平時差不多,說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調養。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則提示病重,應趕快去醫院。 2.觀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紅,可以安心在家中護理;若面色暗淡、發黃、發青、發紫,眼神發呆,則說明病情嚴重,應送醫院。 3.觀察孩子有無劇烈、噴射性嘔吐,如有說明顱腦病變,應去醫院。 4.查看皮膚有無出疹,若有則提示傳染病或藥物過敏;查看皮膚是否發紫、變涼,若存在則提示循環衰竭。這兩種情況均需再去醫院。 5.觀察孩子有無腹痛和膿血便,不讓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膿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須上醫院。
如果孩子僅有高熱,沒有上述各種合並症出現,盡管退熱緩慢,或者時有反復,也不必擔心,應該耐心在家中治療、護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保持環境安靜、舒適、濕潤,室內定時通風,成人不要吸煙。 2.發燒是機體對抗外來微生物入侵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38.5°c以下的體溫不必服退熱藥。只有體溫超過38.5°c以上,才需采取退燒措施。 3.病兒的衣服不宜穿得過多,被子不要蓋得太厚,更不要“捂汗”,以免影響散熱,使體溫升得更高。 4.要鼓勵孩子多喝開水,多吃水果。發熱後孩子食欲減退,可准備一些可口和易於消化的飯菜,選擇孩子體溫不高,或吃藥退燒的時機進食,但不要吃得太飽。 5.保持大便通常。
孩子感冒不要急於退燒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發燒就著急,急於給孩子退燒。解放軍304醫院兒科副主任余素明說,其實,小孩感冒發燒並不是壞事,不要急於退燒。 小兒發熱時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產生的一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要急於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前,如果盲目退燒就可能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診斷。當體溫達到39℃以上時就要在醫生指導下退熱。有4%—12%的孩子在高熱時會發生驚厥,驚厥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腦損傷,也是某些癫痫的先兆表現,還可能導致其它危險。因此,凡有高熱驚厥史或家族史的病兒,一旦高熱就應立即給予退熱處理。 給小兒退熱時,38.5℃以下最好選擇物理降溫,如多飲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所有的退燒藥,如撲熱息痛、復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有較大的副作用,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也有損害,如果非要用退燒藥,請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有的家長認為小兒感冒輸液比服藥退燒快,一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我們的原則是能吃藥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因為輸液有時會產生副作用。當服用抗病毒藥物不能退熱,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液檢查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時,可考慮使用抗生素。但無論用什麼藥物,都要注意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藥期間要多給孩子喝水,以利於藥物的吸收和排洩,減少藥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
治療小兒感冒的非處方中成藥 小兒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西藥用抗病毒或對症治療,療效不太明顯。中醫根據風寒、風熱、傷暑等病因的不同進行辨證選用非處方中成藥治療,方便、安全且療效好。 一、風寒感冒:多在冬春季節發病,其它季節也可發生,為感受風寒之邪引起。主要症狀為發熱、畏寒、頭痛、無汗、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咳嗽等。治宜辛溫散寒、發汗解表。可選用風寒感冒沖劑,7歲以上兒童每次服1/2袋(每袋8克),3~7歲服1/3袋。 二、風熱感冒:為外感風熱引起,或由風寒感冒轉化而生,四時都可發生,主要症狀為高熱不退、面紅目赤、咽喉紅腫、流黃鼻涕等。治宜辛涼解表、宣肺清熱。可選用小兒感冒顆粒(沖劑),用開水沖服,1歲以內每次6克(每袋12克,或每塊6克),1~3歲6~12克,4~7歲12~18克,8~12歲24克,每日2次。或選用小兒熱速清口服液,1歲以內每次服2.5~5毫升(每支10毫升),1~3歲5~10毫升,3~7歲10~15毫升,7~12歲15~20毫升,每日3~4次。其它尚有風熱感冒沖劑、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顆粒(沖劑)均可選用,照說明書按兒童劑量服用。 三、暑濕感冒:主要發生在夏天暑熱季節。除有感冒症狀外,還有發熱、汗出不暢、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表現,又稱為“熱傷風”。治宜清暑化濕、解表和中。可選用藿香正氣口服液(每支10毫升),7歲以上服3~5毫升,3~7歲服2~4毫升,每日2次。感受風寒之惡寒發熱,內有食滯或伴洩瀉嘔吐的胃腸型感冒患兒,可選用午時茶顆粒(沖劑);暑熱口渴、小兒痱毒者可用金銀花露口服液;暑熱便秘、口渴心煩、口舌生瘡者可用導赤丸,但周歲以內小兒慎服。 非處方中成藥治療小兒感冒盡管對降溫、發汗都有好處,減輕感冒症狀也快,但小兒髒腑嬌嫩,病情變化快,易並發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等病。用非處方中成藥治療2~3天症狀不減或病情反而加重者,應盡快到醫院看病,以防贻誤病情。 我看,像“幼兒急疹”。 推薦百度百科詞條如下:
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也叫嬰兒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小兒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突起發熱,熱退出疹為特點。本病古稱“奶麻”、“假麻”,其病因是由於外感風熱時邪,郁於肌膚,與氣血搏結所致。 病因與流行病學:病原體為人類疱疹病毒6型,病毒顆粒呈球形,直經為200nm。其核衣殼為163個殼微粒組成的立體對稱20面體,其內是由雙股dna組成的核心,核衣殼外有一層脂蛋白包膜。無症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出生後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11月為76%,5歲時90%,17歲時達98%。本病多見於6~18月小兒,3歲後少見,春、秋雨季發病較多,無男女性別差異。 臨床表現:本病的潛伏期為7一17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急,發熱39一40度,高熱早期可能伴有驚厥,病人可有輕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腫.眼結膜炎,在發熱期間有食欲較差、惡心、嘔吐、輕瀉或便秘等症狀,咽部輕度充血,枕部,頸部及耳後淋巴結腫大,體溫持續3一5天後驟退,熱退時出現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壓之退色,初起於軀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較多,皮疹在1一2天消退,無色素沉著或脫屑。腫大的淋巴結消退較晚,但無壓痛.在病程中周圍血白細胞數減少,淋巴細胞分類計數可達70%-90%. 診斷依據: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特點,發病年齡和發病季節,有以下幾點: 1.驟起高熱,而其它臨床症狀較輕。 2.頸.枕.耳後淋巴結腫大壓痛。 3.周圍血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分類計數較高。 4.發病年齡在2歲以內。 【鑒別診斷】 (1)麻疹上呼吸道卡他症狀重,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發疹和發熱可同時存在。 (2)風疹出疹前已發熱6~24小時,高熱同時發疹,頸後、枕後淋巴結腫大。 (3)藥疹有服藥史,末梢血淋巴細胞不高。 治療原則:本病為一自限性疾病,無特殊治療方法,主要是加強護理及對症治療。 1.一般治療:患兒臥床休息,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要多飲水,給予易消化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b.c等。 2.對症治療:高熱時物理降溫,適當應用阿斯匹林5一10mg/(kg·次),每日2一3次,一旦出現驚厥給予苯巴比妥鈉或水合氯醛,可適當補液。 中醫治療早期治宜疏風解表,出疹期宜清熱涼血。 一、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兒童早期的一種常見病,大多數兒童在2歲前都得過此病,本病特點是突發高燒,一般持續4天左右,然後全身出現粉紅色斑點樣皮疹。 臨床幼兒急診的症狀有: 幼兒急疹有兩個階段,在5—15天的潛伏期後,首先出現如下症狀:1、體溫達到39—40℃,但孩子狀態良好。2、有時出現高熱驚厥,但有些孩子還會出現咳嗽、頸部淋巴結腫脹、耳痛等症狀。 發病後4天左右進入第二階段,這時的症狀有:1、體溫迅速恢復正常。2、出現細小、清晰的粉紅色斑點狀皮疹,多分布在頭部和軀干部,可持續4天左右。 健康的孩子很少出現並發症,但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可能發生肝炎或肺炎等並發症。 因為腦膜炎與幼兒急診相似,所以醫生會對患兒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細菌引起的腦膜炎。幼兒急診沒有特異治療方法,但應注意給孩子退燒,可給孩子洗溫水浴,或者用溫水擦身。此病的恢復迅速,孩子在皮疹消失後很快能恢復正常。 二、幼兒急疹會傳染嗎? 幼兒期常突發高熱,退熱後全身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令父母親常困惑不解。其實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的臨床特點是以突發高熱起病,熱度可高達39.5度以上,一般發熱持續3~4天,後體溫便突然降至正常。退熱時或退熱後數小時至1~2天全身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整個病程約8~10天左右。 幼兒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帶出的唾沫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所以是會傳染的。如果你的孩子與病兒密切接觸,體內缺乏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被傳染。由於幼兒急疹的潛伏期是是1~2周,所以,這段時間應密切觀察你的孩子,如出現高熱,應立刻采取措施暫時隔離,以免擴大傳染。如果2周後孩子仍安然無恙,說明沒傳染上幼兒急疹的病毒。幼兒急疹預防的關鍵,在於不要與患幼兒急疹的孩子接觸。 同時,應提倡和鼓勵孩子增加運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從根本上防患於未然。 三、幼兒急疹及其護理 有不少年輕的媽媽因孩子出了一身皮疹而前來就診,經常被兒科醫生診斷為“幼兒急疹”。幼兒急疹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發疹性疾病。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與病毒有關。 本病主要多見於周歲內嬰兒,四季均可發生,一生中感染兩次以上者極少見。其臨床表現是起病急,高燒達39-40℃,持續3-5天自然驟降,精神即刻好轉。它的特點是燒退疹出或疹出熱退。皮疹多不規則,為小型玫瑰斑點,也可融合一片,壓之消退。先見於頸部及軀干,很快遍及全身,腰部及臀部較多。皮疹在1-2天內消退,不留色素斑。該病在出疹前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狀,如咽炎、腹瀉,同時頸部周圍淋巴結普遍增大,這對幼兒急疹的診斷很有意義。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抗生素治療無效。只需對症處理,高燒、煩躁或易驚跳時,可用退熱鎮靜劑;如果持續高熱,就需要補充更多液體,多喝白開水、菜湯、果汁等. 四、得了幼兒急疹怎麼辦? ①讓患兒休息,病室內要安靜,空氣要新鮮,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 ②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以免著涼。 ③給孩子多喝些開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進毒物排出。 ④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⑤體溫超過39℃時,可用溫水或50%酒精為孩子擦身,防止孩子因高熱引起抽風。 五、幼兒急疹應重在護理 幼兒急疹多發生於6至18個月的嬰幼兒,常常是突然發病,體溫迅速升高,常在39℃至40℃。高熱早期重症患者可能伴有驚厥,有的出現輕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腫、眼結膜炎。在發熱期間有食欲較差、惡心、嘔吐、輕微腹瀉或便秘等症狀,並且咽部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發熱三[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