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提供更多可能的辦法,不妨試試。
用力地拉舌頭。
用湯匙抬高小舌頭(uvula,位於口腔後面)。
用棉花棒刺激上颌硬部和軟部的交界處。
咀嚼並且吞咽干面包。
抱雙膝並壓胸。
用水漱喉嚨。
憋氣。
吸吮碎冰決。
在橫膈膜處放冰敷袋。
為什麼喝啤酒多了就打嗝?
從迷信的角度來看,這就說明有人在說的壞話,但大部分專家認為,吃太快,以致於咽下過多空氣是主要原因。 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吃飯不說話因為當進食時,最好安靜地吃,這樣就不會引起打嗝。但對於已出現打嗝的人,可以盡量地憋氣,且在覺得下一個打嗝來臨時,把食物吞下。如此作2~3次,然後,深呼吸一下,接著重復前述動作 新生兒打嗝原因一,對寶寶的護理不當,使寶寶外感風寒,寒熱之氣逆而不順,俗話說是“喝了冷風”而誘發打嗝; 新生兒打嗝原因二,由於乳食不當,若乳食不節制,或過食生冷奶水或過服寒涼藥物則氣滯不行,脾胃功能減弱、氣機升降失常而使胃氣上逆動膈而誘發打嗝; 新生兒打嗝原因三,由於進食過急或驚哭之後進食,一時哽噎也可誘發打嗝。 新生兒若無其他疾病而突然打嗝,並且隔聲高亢有力而連續,一般就是受寒涼所致。這時,可以給寶寶喝點熱水,用被子或者衣服蓋上寶寶的胸腹部,冬季還可在衣被外置一熱水袋保溫,正常情況下,寶寶一會就可以停止打嗝。但若寶寶長時間頻繁打嗝,也可以再開水中泡少量桔皮(桔皮有疏暢氣機、化胃濁、理脾氣的作用),待水溫適宜時飲用,寒涼適宜則嗝自止。 如果新生兒打嗝的原因是由於乳食停滯不化或不思乳食,打嗝時可聞到不消化的酸腐異味,可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如胸腹部的輕柔按摩以引氣下行或飲服山楂水通氣通便(山楂味酸,消食健胃,增加消化酶的分泌),食消氣順,則嗝自止。 頑固性打嗝的藥物治療 所謂頑固性打嗝,是指打嗝持續數周乃至數月不止,用一般方法治療無效者。根據國內各地的經驗,現綜述如下,可選用其中之一,常能取得良效。 (1)東茛菪鹼。用東茛菪鹼0.3~0.4毫克肌注,每6~12小時1次,直至打嗝停止。 (2)氟哌酸醇。氟哌酸醇5毫克,每日3次口服,一般2~3日見效。打嗝停止後,再服藥2~3日以鞏固療效。 (3)麻黃素。用麻黃素5毫克靜注,注射後通常15秒見效。 (4)華蟾素。用華蟾素2~4毫升肌注,每日2~3次。一般用藥1~2次後打嗝減輕,3~4日後症狀完全消失。 (5)利他林。肌注利他林20毫克,無效者2小時後再重復射。 (6)抗癫痫藥。用抗癫靈100毫克、安定5毫克,每日3次口服,2周後能控制發作。 (7)吞咽煙霧法。方法:取一長圓形硬紙空盒,一端開口,用火點燃紙屑,放進紙盒內,然後使之熄滅產生煙霧,立即將紙盒開口端緊壓在患者口唇周圍,留出鼻孔,囑張口作吃食物動作,吞咽煙霧,但忌吸入煙霧。吞咽1~3分鐘,打嗝即可停止。然後,用中藥旋覆代赭湯合丁香散加減,每日一劑,服用2~3劑,可鞏固療效。 【手部按摩療法】 對應穴位:橫隔膜反射區、內關穴。 按摩方法: 1.用拇指指腹推按橫隔膜反射區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橫隔膜。推按時,掌根或拇指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速度宜緩慢而均勻。 2.打嗝時,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壓內關穴5-10分鐘,如果依舊打嗝不止,可用牙簽刺激或艾灸內關穴6-15次,打嗝自會停止。 【耳部按摩療法】 對應穴位:耳垂點 按摩方法: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緊緊捏住左右耳垂,兩手同時用力將耳垂向下拉,力度以耳垂根受到刺激為宜,動作要緩慢,以免拉傷耳垂。將此動作重復多次後,就可使打嗝停止。 【頭部按摩療法】 對應穴位:天突穴 按摩方法:打嗝時,將右手拇指放置於天突穴處,然後由輕漸重、由重到輕地揉按該穴0.5~1分鐘,便可止嗝。 【簡便對症小妙招】 當輕微打嗝時,可以仰面躺下,伸直雙腿,然後將腿往上伸與地面成45度角,保持4秒鐘後緩慢地將腿放下,如此反復做10次,便會達到止嗝的目的。 針灸 (一)取穴 主穴:中魁。 (二)治法 取中魁一穴,可用針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臥,放松衣褲,局部消毒後,用28號0.5~1寸之毫針,分別於左右中魁穴同時垂直進針,針深約0.2毫米,用捻轉手法,施強刺激。在進針時,囑患者自鼻深吸氣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氣動作。運針期間令其連續憋氣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針3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1次。或用電針儀通電30分鐘,選斷續波,采用患者能耐受的刺激量。灸法:適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塗少許凡士林,然後置麥粒大小艾炷點燃,連續5~7壯,每日1~2次,若灸瘢有滲液,可塗龍膽紫藥水,並用消毒紗布覆蓋。 電針 (一)取穴 主穴:鸠尾、天鼎、膻中。 配穴:天突、列缺、足三裡、內關。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選1穴,配穴可取1~2穴,配合應用。鸠尾穴,以5~6寸長之毫針,按25度角將針迅速刺入皮下,然後臥針,平透至建裡或下脘穴,留針半小時。如無效,加刺天突;以2寸毫針直刺入穴,約0.2~0.3寸深,然後將針轉向下方,沿胸後壁刺1~15寸深(刺天突穴應特別注意安全,針尖忌偏向左或右),不捻轉提插。嗣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鸠尾,正極接天突,用連續波,先予高頻率(3000~5000次/分)、強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通電1分鐘。然後將電流強度與頻率調節到患者感到舒適為度,繼續通電半小時。天鼎穴,可令患者仰臥,取28號2寸針,先直刺入穴位0.2寸左右,然後向天突方向透刺。當毫針刺入一定深度,觸及膈神經時(此時病人可出現反射性膈肌收縮現象),於是接通電針儀(雙側天鼎)。先以連續波,高頗率及較強的電流(病人可耐受為度)刺激1分鐘,隨即調至病人感到舒適的低頻率及較弱強度的電流。膻中穴,令患者張口作深長呼吸,針尖向上沿皮刺入穴0.3~2寸。向肘部斜刺雙側列缺穴0.2~0.5寸深,先作強刺激手法,繼而按上法通電針。內關、足三裡,於呃逆停止發作後針刺,得氣後平補平瀉上述方法均留針15分鐘,每日1次,3~5次與一療程。 指針 (一)取穴 主穴:翳風、天鼎。 配穴:內關、足三裡。 (二)治法 每次僅取一主穴,療效不顯時加配穴。翳風穴,以拇指指腹在耳垂根後方陷中重按至疼痛,或向下颌骨方向按壓,持續約1分鐘,一次不愈,可再按數次。天鼎穴,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對准此穴(單或雙側)點按1~3分鐘。攢竹穴,以兩手拇指重按,其余四指緊貼率谷穴,由輕到重持續按壓5~10分鐘,以酸脹為度。足三裡,先穴位注射0.5毫升阿托品,再在內關穴,以拇指腹按壓,由輕而重,直至感到穴區酸脹發麻,每次按壓5~10分鐘。頑固者可按壓數次。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耳中、胃。 配穴:肝、脾、交感、神門、皮質下、腎上腺。 (二)治法 主穴必取,每次據症酌加配穴2~3個。耳中,取0.5寸毫針淺刺瀉法,持續捻轉或括針柄半分鐘,然後透刺至胃穴,提插運針至得氣後,用膠布固定埋針。根據症情,埋針1~2天。配穴可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鐘。一般雙側穴均取。 眼針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中焦、膽胃。 (二)治法 局部消毒後,令患者閉目,術者左手壓住眼球,使眼眶內皮膚繃緊,右手持32號5分針,在距眼眶邊緣2分許穴區內,輕輕沿皮橫刺入針,如有觸電感,蟻走樣上下竄動,或酸、麻、熱、涼等感覺時,表明針刺得氣,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重者2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二組。1、天突、內關;2、中脘、足三裡。 (二)治法 藥液:阿托品,1%普魯卡因注射液,維生素b1、b6注射液。任選1種(維生素b1、b6同用)。 每次取1組穴,交替選用;亦可僅取內關或足三裡。1%普魯卡因每穴注入0.5毫升;維生素b1、b6注射液各取2毫升,予以混合,每穴2毫升;阿托品每次僅取一側穴,每穴0.5毫克。如3小時後無效再注入另一側穴。其余藥物每日1次。 體針加耳針 (一)取穴 主穴:膈俞,耳中(耳穴)。 (二)治法 患者取側臥位,膈俞穴雙側均取,醫者以4根1寸毫針在該穴之上下左右約1.5cm處斜向刺入,針尖均指向穴中,施小幅度捻轉手法。同時用0·5寸毫針刺一側的耳中穴至有脹痛感。均留20分鐘後出針。每日1次。 體針 (一)取穴 主穴:陷谷 (二)治法 令患者仰臥或取坐位,雙側均取,用2寸長毫針向足心方向進針1·5寸,行大幅度捻轉5分鐘,同時囑患者深吸一口氣後屏住,屏氣時間越長越好,然後慢慢呼出,留針30分鐘。在留針過程中重復此屏氣動作,每隔5分鐘行針一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一、辨證 1、食積內停 主要表現:呃聲響亮,脘腹脹滿,厭食,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2、氣滯 主要表現:呃逆頻頻,胃脘脹痛,胸脅脹滿,舌苔薄,脈弦有力。 3、胃寒 主要表現:呃聲沉緩有力,得溫稍減,遇寒尤劇,胃脘不適,舌苔白潤,脈遲。 二、治療 主要治則為和胃降逆止呃,食積及氣滯者針以瀉法;胃寒者針灸並用以祛胃寒。 處方:膈俞、中脘、內關、足三裡。 食積加巨阙;氣滯加膻中、太沖;胃寒者加上脘。 亦可用拔火罐治療,常用穴位有:膈俞、膈關、肝俞、中脘和乳根。 趁其(患者)不備,從後面嚇一聲,使其心情突然緊張,一下就好了! 打嗝醫學上叫“呃逆”是隔肌和肋間肌突然收縮引起的一種普遍現象,俗稱“打呃”。
呃逆分良性自限性和頑固性難治性兩大類。前者是因為使用過冷過熱食物或過度緊張興奮所至,無遷延性,有自愈性,不需特殊治療,後者多有飲食不節、損傷胃氣、情志抑郁、胃氣上逆,或病後體虛、勞累太過或潰瘍、癫痫、腦瘤,藥物過敏引起。
呃逆輕重與後差別極大,輕者偶爾發作,止後無恙;重者喉間有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重病後期,打呃不止,飲食難進者,極易生變。治宜辨明虛實,理氣和胃。降逆以止呃。
1:治神經性打嗝
處方:韭菜子18克。
用法:研成細末,分2次用溫開水吞服
療效:服藥兩天就可痊愈。
2:治頑固性打嗝
處方:銀朱、枯礬各2.5克
用法:藥研細末,飯前用黃酒1次沖服。
療效:用藥1次即奏奇效。
3:中成藥療法
成藥名:麝香虎骨膏
用法:將膏藥剪成2厘米見方,在貼敷於膈俞、內關或中脘穴。
療效:貼敷1次既可見效 打嗝原因一功能消化不良打嗝俗稱“嗳氣”,成因很多。胃腸道積氣、積液過多,通過胃腸道的蠕動,便可引起打嗝。程斌副教授說,飯後打嗝一般是由胃腸道積氣引起的,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余的氣體,對人體有益。如果排除胃、食道的器質性改變,常打嗝則很有可能是得了吞氣症,這種病症屬於功能消化不良。楊家耀醫生說,這種患者常常覺得胃中有氣體膨脹,認為打嗝可以使氣體排出,身體隨之舒坦。但實際上,每次打嗝前,患者會下意識地咽下一口氣,而咽下的這口氣比打出來的氣體更多,結果只能是胃腸裡的氣體越來越多。這種情況如果一直持續下去有可能得肝區綜合症和脾區綜合症。這時,患者常會感到兩側肋部脹痛。這是因為胃裡的氣體太多,進入了肝區和脾區,而這裡正是腸道拐彎的地方,氣體易聚集,便引起疼痛。打嗝原因二慢性疾病暗藏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等病症也會導致打嗝頻繁。楊家耀醫生說,一些患者胃酸少,導致食物殘留過多,會引起打嗝。幽門螺感菌感染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