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的寶寶得了喘支炎怎麼辦 小兒支氣管炎的家庭護理 支氣管炎是兒童常見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達高峰。當患支氣管炎時,小兒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咳嗽、食欲減退或伴嘔吐、腹瀉等,較小兒童還可能有喘憋、喘息等毛細支氣管炎表現。盡管有少數患兒可能發展成為支氣管肺炎,但大多數患兒病情較輕,以在家用藥治療和護理為主,家長應遵醫囑給患兒按時間用藥並做好家庭護理: 一、保暖:溫度變化,尤其是寒冷的刺激可降低支氣管粘膜局部的抵抗力,加重支氣管炎病情,因此,家長要隨氣溫變化及時給患兒增減衣物,尤其是睡眠時要給患兒蓋好被子,使體溫保持在36.5攝氏度以上。 二、多喂水:小兒支氣管炎時有不同程度的發熱,水分蒸發較大,應注意給患兒多喂水。可用糖水或糖鹽水補充,也可用米湯、蛋湯補給。飲食以半流質為主,以增加體內水分,滿足機體需要。 三、營養充分:小兒患支氣管炎時營養物質消耗較大,加之發熱及細菌毒素影響胃腸功能,消化吸收不良,因而患兒體內營養缺乏是不容忽視的。對此,家長對患兒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給予清淡、營養充分、均衡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如稀飯、煮透的面條、雞蛋羹、新鮮蔬菜、水果汁等。 四、翻身拍背:患兒咳嗽、咳痰時,表明支氣管內分泌物增多,為促進分泌物順利排出,可用霧化吸入劑幫助祛痰,每日2-3次,每次5-20分鐘。如果是嬰幼兒,除拍背外,還應幫助翻身,每1-2小時一次,使患兒保持半臥位,有利痰液排出。 五、退熱;小兒支氣管炎時多為中低熱,如果體溫在38.5攝氏度以下,一般無需給予退熱藥,主要針對病因治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體溫高,較大兒童可予物理降溫,即用冷毛巾頭部濕敷或用溫水擦澡,但幼兒不宜采用此方法,必要時應用藥物降溫。 六、保持家庭良好環境:患兒所處居室要溫暖,通風和采光良好,並且空氣中要有一定濕度,防止過分干燥。如果家中有吸煙者最好戒煙或去室外吸煙,防止煙害對患兒的不利影響。
小兒支氣管炎的治療 (一)控制感染 急性支氣管炎如為細菌感染,可選用下列抗菌藥物:復方新諾明0.05/kg/日分二次口服、青霉素3-5萬u/mg/日分2次肌注,麥地霉素、紅霉素30-50mg/kg/日分3-4次口服。 如無明確細菌感染情況或混合感染可用或加用病毒唑10-15mg/kg/日分2次肌注,或5mg/kg/日分2次作霧化吸入,亦可試用a-干擾素20萬u/日肌注。 (二)對症治療 1.止咳祛痰:若痰粘稠不易吸出,可用霧化吸入及選用10%氯化铵合劑、必嗽平、小兒強力痰靈(2-4歲1-2片,5-8歲2-3片).。頻繁干咳影響睡眠及休息,可服少量鎮咳藥物,如異丙嗪及氯丙嗪0.5-1mg/kg/次,每日2-3次,應注意避免用藥過量及時間過長,影響纖毛的生理性活力,使分泌物不易排出。 2.解痙 氨茶鹼:2-4mg/kg/次3-4次/日口服。 舒喘靈:6歲以下1-2mg/日,分3-4次口服或0.1mg/kg/次,舒喘靈氣霧劑(0.5%1揿=0.1mg)1-2揿/次每日2-3次。 喘鳴嚴重時可加用強地松1mg/kg/日,分3次口服,4-7天為一療程.亦可用丙酸倍氯松氣霧劑,局部用藥可減少全身用藥副作用。嬰幼兒難以合作不宜選用,兒童每次1-2揿(50μg-100μg)/次,每日2-4次。 治療還可詳細查看:
http://www.daduzi.com/yuer/youerqi/cjjb/200603/1565.html
祝寶寶健康成長!!!!!!!!! 參考資料: http://www.18270.com/html/zhibing/huxixitong/6136.html
現在天熱,寶寶的食欲大都不佳,我家寶寶也是只有困迷糊了才肯吃,一般吃完奶都要抱起來拍出嗝來,要不然就容易吐奶,但是由於太困了,通常都不讓拍,一拍就哭.等到五個多月基本上就不怎麼吐了,耐心的等待吧. 寶寶由於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吐奶是正常的,但嘔吐就不正常了,如果出現多次就去醫院看看吧. 喂奶要抱著寶寶,讓其程四十五度角.<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以上僅是個人經驗及看法,僅供參考.寶寶有溢奶的狀況是十分常見的,約有50%的寶寶在不同程度上有溢奶的情況。媽媽只要在哺喂方法上多加注意即可。哺乳是媽媽和寶寶最親密接觸的時候,那種甜蜜和溫馨的感覺是麼的美。寶寶吃飽後美美的微笑,對媽媽來說簡直就是天使的微笑。但是隨之而來的溢奶和吐奶卻有可能讓媽媽手足無措。新出生寶寶多多少少都有溢奶和吐奶的問題。有些時候只需要媽媽稍微注意喂奶的手法就可以解決,有些溢奶卻有可能是病理性的,需要媽媽們特別關注。讓我們看看媽媽們是怎麼處理的。
案例一:生理性溢奶寶寶名字:樓坻寒年齡:3歲“我家晴晴(小名)小時候也有過溢奶現象,不過並不嚴重,也就是小口地吐幾口奶,到1歲多就漸漸沒有了。我們沒有多留意,也沒有治療,反正就自己好了。現在她已經快3歲了,一切都很正常。”晴晴的溢奶狀況是很正常的現象。它常常發生在寶寶吃奶後的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內,即有少量奶汁自口角流出,這主要是因為寶寶在學會站立前,胃呈水平位,胃的入口,即贲門肌肉薄弱而弛緩,關閉作用不夠強,而胃的出口——幽門肌肉則發育良好,經常處在緊張收縮狀態;另外,由於胃的容量小,擴張力較低,加上吃奶時易咽入空氣,所以奶汁從胃中倒流入食道,從口中溢出。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內的嬰兒最為多見,到寶寶1歲多即可自愈。寶寶發生溢奶的原因很多,媽媽應該“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除了以上的處理方法外,正確的體位也可預防寶寶溢奶。比如在喂奶後,將寶寶豎著抱起,輕拍幾下,使吞咽的空氣從口中排出;或者對嚴重溢奶的寶寶,在喂奶後采取俯位抬肩30度的姿勢,但需防止窒息。
案例二:病理性溢奶寶寶姓名:路欣然年齡:23個月“女兒的吐奶情況曾經十分嚴重,吃完奶後就大口大口地吐奶,成噴射狀。我們曾經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疾病,還去醫院看過。到了醫院排除了病理性溢奶的可能,才算放心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喂得太多了。經過改善以後,已經全部好轉,小欣然健康得不得了!”如果媽媽發現孩子有經常性的、嚴重的溢奶、吐奶的情況,要予以重視。最好去醫院排除病理性溢奶的可能,因為吐奶很有可能是幽門狹窄或是其他腦部、腸胃問題的表征。媽媽一旦發現有這種狀況,千萬不能大意,如小欣然的媽媽發現小欣然吐奶狀況嚴重就及時就醫,幸好只是因為喂得太多,但如果是其他病理性吐奶的話,就半刻都不得延誤了。判別寶寶溢奶是否正常的方法其實不難:
●如果寶寶的溢奶狀況有如噴射狀,且出生前一、二周較不明顯,出生三周後才越發地嚴重,吐出量較多,並伴有奶塊(但不伴有膽汁),寶寶的體重不增加甚至減輕,有可能是發生了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在嘔吐物中,是否含有黃綠色膽汁,那有可能是腸梗阻;
●在嘔吐物中,是否含有血絲或咖啡色的東西,那有可能是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出血;
●有劇烈噴射性嘔吐的情況,也可能是腦部病灶引起顱內高壓。腦膜炎可能引起吐奶,這時寶寶的頭顱前囟會顯得凸起。案例三:嗆奶和窒息寶寶姓名:壯壯年齡:8個月“我的壯壯(小名)也有溢奶的狀況,小的時候有一次嗆奶差點造成窒息,想起來就很後怕。我們專門向醫生咨詢了孩子不慎嗆奶該如何應對,從此才胸有成竹。現在寶寶一點也不溢奶了,還非常健康。他7個月的時候,我帶他去參加爬行比賽,還得了第一名呢!”為防止寶寶溢奶,一般建議應讓寶寶保持右側臥位,以防溢奶後吸入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的發生。寶寶食道開口與氣管的開口在咽喉部相通,吐奶最怕的是奶水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時,在吸氣的瞬間誤入氣管,即所謂的嗆奶。量大時更會造成氣管堵塞、不能呼吸,甚至危及寶寶的生命;量少時也很可能直接吸入肺部深處造成吸入性肺炎。寶寶嗆奶時的緊急救助
●在寶寶吐奶時,第一個步驟便是將寶寶直立抱起,接下來便是將寶寶的頭,往左右任一側傾斜,讓奶水能順利流出,千萬不可讓寶寶的頭部向上仰起,否則奶水反而容易流入氣管中!
●平躺時發生嘔吐,應迅速將寶寶臉側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
●把手帕纏在手指上伸入口腔中,甚至咽喉,將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出來,以保持呼吸道順暢,然後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變暗時,表示吐出物可能已進入氣管了,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咳出。
●如果仍無效,馬上夾或捏刺激腳底板,使寶寶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時最重要的是讓他吸氧入肺,而不是在浪費時間想如何把異物取出。可能原因媽媽母乳喂養的時候,寶寶的嘴與乳房沒有緊貼,造成過多的空氣吸入以奶瓶喂食時,奶嘴的洞口過大,造成奶汁流出過快,來不及吞咽奶量過多或兩餐間隔時間太短一喝完奶後,寶寶哭、咳嗽、動得太厲害喝完奶後,就馬上讓寶寶躺下,預防手段寶寶喝完奶後幫寶寶打嗝,吐出胃中多余的空氣更換奶嘴寶寶喝完奶後幫寶寶打嗝,吐出胃中多余的空氣少量多餐剛喝完奶時,不要讓寶寶過度嬉戲或運動喂完奶,寶寶躺下時稍微抬高寶寶的頭部約30~40度角,維持約30分鐘。
------------------------------------------------ 寶寶溢奶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像老話說的“喂奶喂多了、消化不良”?其實不是。醫生說,寶寶溢奶是一種叫做“胃食管反流”的疾病,由於新生兒的食管下端的括約肌功能不全,無法有效地阻擋胃內容物的反流,尤其是在喂奶後,胃內容量增多,壓力增大,則更容易反流。因而,新生兒食後出現的溢奶,應該首先考慮是胃食管反流,也可進行胃食管的反流監測,以便確定食管反流的程度。
小兒食管反流的發生率偏高,國內報道新生兒檢出率高達60%以上,其中有20%會出現溢奶、吐奶或嘔吐等症狀。
雖然胃食管反流在嬰幼兒期常被認為是生理性的,大部分患兒的症狀可在12—18個月內消失,但如沒有得到治療,就可能引起許多並發症(如吸入性肺炎、呼吸暫停、窒息以及營養不良、體重不增加和貧血等)。所以,對於小兒胃食管反流,還是應該早期認識並加以治療。
對於溢奶頻繁或伴有吐奶的嬰幼兒,都應該選擇體位、飲食和藥物療法。
“體位治療”是指當患兒睡眠時,適當抬高其頭部,並使頭部保持側位;“飲食治療”的要點是少量多餐,可增加喂奶次數,但每次不可喂得過飽(人工喂養兒可在牛奶中加入米糊,使奶汁粘稠);“藥物治療”則以胃動力藥物為主,需要在兒科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