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寶寶發燒37.8度怎麼辦?正文

寶寶發燒37.8度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度在18--20℃,每天至少通風一次(將患兒轉移到其他房間),以減少病菌在空氣中的濃度。盡量減少親友探視,防止交叉感染,同時也有利於患兒的休息。
3)物理降溫--是一種可反復使用、安全有效的降溫措施,可用於高熱或有高熱驚厥史的早期家庭護理,包括以下方式:
1.頭部冷敷或枕冰袋頭部冷敷方法。
2.溫水浴--注意:水溫不可過冷或過熱,浴中需加水時應在遠離患兒處攪動。病情重及精神、面色、呼吸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
3.溫毛巾敷--30℃左右溫水沾濕大毛巾裹住患兒身體,只需露出面部及足底10分鐘左右。注意事項同上。
4.酒精浴--30--50°酒精,用紗布沾濕後,全身按如下方向擦拭:上肢,腋下一側-→上臂外側-→手臂;腋下-→上臂內側-→手心;下肢,側髋部-→大腿外測-→足背;腹股溝-→大腿內側。
4)藥物降溫--遵醫囑適當使用退熱劑。
1.安乃近點鼻,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
2.口服退熱劑,如阿苯、泰諾等。
3.注射退熱藥物,如賴氨比林等。
注意:所有退熱藥物必須遵醫囑執行,兩次退熱劑使用必須間隔4小時(有高熱驚厥可按醫囑執行)。新生兒不用退熱劑(只需打包降溫即可),用藥後40分鐘可測體溫,檢查用藥效果。
5)到兒科醫院檢查--觀察精神、狀態、面色、呼吸等,伴有腹瀉的患兒注意留大便標本化驗。
 
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應酌情應用抗病毒的藥物。或配合中藥治療。
還有就是不知道具體用了什麼藥,可能是藥疹,可能是斑疹,如果是斑疹要考慮傷寒,你用雙黃連+頭孢曲松納點滴,口服阿齊霉素。可能會有效果。

再就是不知你的孩子有多大,嬰幼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容易發高燒或者出現服藥退燒後體溫又迅速回升的現象。為此,家長應該有基本的認識。家長除按醫囑治療並護理病兒外,還應學習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辨別疾病的知識。
1.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孩子發熱雖高,但精神尚好,服藥退熱後仍能笑能玩,與平時差不多,說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調養。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則提示病重,應趕快去醫院。
2.觀察孩子面色。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紅,可以安心在家中護理;若面色暗淡、發黃、發青、發紫,眼神發呆,則說明病情嚴重,應送醫院。
3.觀察孩子有無劇烈、噴射性嘔吐,如有說明顱腦病變,應去醫院。
4.查看皮膚有無出疹,若有則提示傳染病或藥物過敏;查看皮膚是否發紫、變涼,若存在則提示循環衰竭。這兩種情況均需再去醫院。
5.觀察孩子有無腹痛和膿血便,不讓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膿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須上醫院。

如果孩子僅有高熱,沒有上述各種合並症出現,盡管退熱緩慢,或者時有反復,也不必擔心,應該耐心在家中治療、護理,可采取如下措施:
1.保持環境安靜、舒適、濕潤,室內定時通風,成人不要吸煙。
2.發燒是機體對抗外來微生物入侵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38.5°c以下的體溫不必服退熱藥。只有體溫超過38.5°c以上,才需采取退燒措施。
3.病兒的衣服不宜穿得過多,被子不要蓋得太厚,更不要“捂汗”,以免影響散熱,使體溫升得更高。
4.要鼓勵孩子多喝開水,多吃水果。發熱後孩子食欲減退,可准備一些可口和易於消化的飯菜,選擇孩子體溫不高,或吃藥退燒的時機進食,但不要吃得太飽。
5.保持大便通常。

孩子感冒不要急於退燒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發燒就著急,急於給孩子退燒。解放軍304醫院兒科副主任余素明說,其實,小孩感冒發燒並不是壞事,不要急於退燒。
小兒發熱時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產生的一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要急於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前,如果盲目退燒就可能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診斷。當體溫達到39℃以上時就要在醫生指導下退熱。有4%—12%的孩子在高熱時會發生驚厥,驚厥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腦損傷,也是某些癫痫的先兆表現,還可能導致其它危險。因此,凡有高熱驚厥史或家族史的病兒,一旦高熱就應立即給予退熱處理。
給小兒退熱時,38.5℃以下最好選擇物理降溫,如多飲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所有的退燒藥,如撲熱息痛、復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有較大的副作用,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也有損害,如果非要用退燒藥,請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有的家長認為小兒感冒輸液比服藥退燒快,一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我們的原則是能吃藥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因為輸液有時會產生副作用。當服用抗病毒藥物不能退熱,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液檢查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時,可考慮使用抗生素。但無論用什麼藥物,都要注意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藥期間要多給孩子喝水,以利於藥物的吸收和排洩,減少藥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

治療小兒感冒的非處方中成藥
小兒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西藥用抗病毒或對症治療,療效不太明顯。中醫根據風寒、風熱、傷暑等病因的不同進行辨證選用非處方中成藥治療,方便、安全且療效好。
一、風寒感冒:多在冬春季節發病,其它季節也可發生,為感受風寒之邪引起。主要症狀為發熱、畏寒、頭痛、無汗、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咳嗽等。治宜辛溫散寒、發汗解表。可選用風寒感冒沖劑,7歲以上兒童每次服1/2袋(每袋8克),3~7歲服1/3袋。
二、風熱感冒:為外感風熱引起,或由風寒感冒轉化而生,四時都可發生,主要症狀為高熱不退、面紅目赤、咽喉紅腫、流黃鼻涕等。治宜辛涼解表、宣肺清熱。可選用小兒感冒顆粒(沖劑),用開水沖服,1歲以內每次6克(每袋12克,或每塊6克),1~3歲6~12克,4~7歲12~18克,8~12歲24克,每日2次。或選用小兒熱速清口服液,1歲以內每次服2.5~5毫升(每支10毫升),1~3歲5~10毫升,3~7歲10~15毫升,7~12歲15~20毫升,每日3~4次。其它尚有風熱感冒沖劑、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顆粒(沖劑)均可選用,照說明書按兒童劑量服用。
三、暑濕感冒:主要發生在夏天暑熱季節。除有感冒症狀外,還有發熱、汗出不暢、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表現,又稱為“熱傷風”。治宜清暑化濕、解表和中。可選用藿香正氣口服液(每支10毫升),7歲以上服3~5毫升,3~7歲服2~4毫升,每日2次。感受風寒之惡寒發熱,內有食滯或伴洩瀉嘔吐的胃腸型感冒患兒,可選用午時茶顆粒(沖劑);暑熱口渴、小兒痱毒者可用金銀花露口服液;暑熱便秘、口渴心煩、口舌生瘡者可用導赤丸,但周歲以內小兒慎服。
非處方中成藥治療小兒感冒盡管對降溫、發汗都有好處,減輕感冒症狀也快,但小兒髒腑嬌嫩,病情變化快,易並發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等病。用非處方中成藥治療2~3天症狀不減或病情反而加重者,應盡快到醫院看病,以防贻誤病情。
 
到醫院打退燒針啊
 
發熱是一個信號,它告訴媽媽,寶寶的身體出問題了。

很多時候,疾病是從發熱開始的。當你摸到孩子的額頭溫度升高時,你該做些什麼呢?

發熱就像是身體的一個警鐘鳴響,它提醒你,身體內部出現異常情況。孩子也是如此,雖然體溫升高並不一定是生病,但當他們生病的時候,卻常常伴有發熱。若你的寶寶發熱了,你知道該做什麼嗎?

怎樣判斷寶寶是否在發熱

正常情況下,人體溫度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一般腋窩溫度為36-37.4℃,所以人們經常將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37.5-38℃為低度發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40.4℃為高熱,40.5℃以上為超高熱。

正常小兒的體溫容易受感染、環境以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小兒體溫的升高不一定是異常的升高,也就是說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小兒在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後體溫也會升高,但是溫度升高幅度在37.5-38.0℃之間。

體溫升高是由於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從而導致了體溫的增高,待停止運動後會很快會恢復到正常。這種短暫的體溫波動,且全身狀況良好,又無其他異常表現的情況,家長可繼續觀察孩子體溫變化,一般不需任何處理。但如體溫異常升高,超出正常值在一定時間內不下降反而上升,則應考慮是疾病所致。

如何測量寶寶的體溫

測量體溫的方法有三種:測定腋溫、測定口腔溫度和測定直腸溫度。

具體做法如下:

測量腋窩溫度時,首先要將腋窩擦干,把溫表的探頭放在腋窩內,然後幫助寶寶的手臂夾緊,5分鐘後讀取測量結果。
測量口腔溫度的方法是將溫度計的探頭置於寶寶的舌下,然後讓寶寶閉上嘴,用鼻呼吸。3分鐘後可讀取結果。
采用直腸溫度測量方法時,將體溫表的探頭置入肛門中,2分鐘後可以讀取結果。對於昏迷或不合作的小兒,多采用直腸測溫的方法。這裡建議媽媽們使用電子溫度計,雖然電子溫度計的價格較高,但是不易破損,對孩子來講相對安全。

誤區:見熱即退

對於寶寶的發熱,大多數媽媽,即使很理智也會感到恐懼和焦慮。常見有些媽媽當寶寶發熱時一天上醫院三、四次,迫切要求醫生給孩子迅速退熱。迫於家長的壓力,醫生只好多次肌注退熱針,甚至不合理的應用激素類藥物解熱,導致對發熱的過度治療,甚至發生嚴重後果。其實這些做法是不正確的,因在沒有弄清發熱原因之前輕易退熱,常會掩蓋病情,削弱幼兒抗病能力,對診斷和治療都是不利的。這種現象國外稱為"發熱恐懼症"。

研究證實,人體發熱時體內代謝加速,血液循環加快,利於毒素排出;能刺激免疫系統,提高免疫能力;亦可動員體內髒器的潛在能力,以適應人體內部的急劇變化;還可使肝髒解毒功能加強,阻礙細菌生長繁殖。所以說,發熱是機體固有的一種保護性反射,是人體對入侵致病菌的一種反應。看了這篇文章以後,媽媽們可不要再"逼迫"醫生喽!

媽媽的對策

看了上面的敘述,媽媽們也千萬不要誤以為寶寶發熱的時候可以不必采取行動。發熱對寶寶是有害的。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3歲階段有發生高熱驚阙的危險。有血管疾病的小兒,由於發熱增加氧耗量和心率而受到損害。發熱過高還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害。

發熱至38.5℃以上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降溫,具體的方法如下:

物理降溫。用溫水毛巾敷前額部,擦四肢和前胸後背。注意,在進行這些降溫自處理時,如果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這種降溫的方法。酒精擦浴的方法現在已經不提倡使用。
藥物降溫也是常用的退熱方法。是否給予退熱治療,需要在權衡可能的利(改善患兒的舒適度和行為)弊(藥物的副作用)基礎上來決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熱(肛門溫度達39℃或以上)的幼兒。可服用的小兒退熱藥,如阿苯、小兒抗熱牛黃散、美林、泰諾啉、百服寧等,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需要提醒媽媽們的是千萬不要盲目使用退燒藥物,以免延誤病情。

如果經過以上處理仍持續高熱不退,為了防止高熱驚厥,要立即送孩子去醫院請醫生幫助治療。

照顧好發熱的寶寶

發熱時營養素消耗增加,要注意補充。
人的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機體的代謝就增加13%。因此,孩子發熱時營養素的消耗隨之增加,同時消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胃腸道蠕動變緩,消化液分泌減少,會引起孩子食欲不振、腹瀉或便秘,進而導致營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小兒六歲胃火吃什麼藥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