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克/米2)≥30 肥胖
=25 正常
2、牙齒:孕5月牙胚發育,乳牙萌出4~10月,2~2.5歲長齊,共20顆。恆牙6~6.5歲換牙,13.5歲長齊,共28~32顆。牙保健:1.5歲前,應幫助其刷牙;1.5歲後,訓練自己刷牙,每半年檢查清洗一次。
3、視力發育:視網膜發育至6歲,除營養外,還需要一定的外界環境——明亮的光線,所以出生後嬰兒屋子裡不要過暗。
4、足的發育:足弓形成應在6歲。右利者用左腳支撐,右腳主管功能,所以如果自做鞋應右腳稍大。鞋大小要合適,應穿軟底鞋,不穿尼龍絲的襪子,多走不平的路,刺激足弓發育。走路姿態要正確,內外八字必須矯正。足腕韌帶的發育依賴於跑、跳、走路等體育鍛練。
5、遺尿:正常孩子1歲左右,可自主表達大小便意願;2歲左右,白天不隨便尿尿;3歲,夜間不尿床;如果超過3歲,夜間仍尿床,稱為遺尿症。
6、手的動作:手,被稱作體外的大腦,人們常說“心靈手巧”,我們應積極促進手的游戲,尤其是對指運動。講一下孩子手的發育時間:0~6月,會抓; 6月:能抓能放; 1歲:自主抓放,索物不哭; 1歲3、4個月:能扔。
7、玩具:分為肢體玩具(如滑梯、秋千)、智力玩具(如棋類、積木)。給孩子選購玩具的原則是越小的孩子選越大的玩具。
8、爬行:爬行的意義現在許多媒體都大力宣傳,家長們也都有了認識。一般來說應7、8個月會爬,爬行期越長越好,不要急於讓孩子學習走路。爬行好的孩子不易得感覺統合失調,視力發育好。
9、語言及其他:學習漢語詞匯最佳期是5歲,9歲是語言發展高峰,學齡前期即幼兒園期是學習英語的好時期。另外樂器學習應在3~5歲,畫畫需注意形象視覺,最佳期是4歲。
三、科學喂養觀
科學的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兒童生長發育的第一要素,同時在這段時間內,小兒在膳食結構和食物類型上要完成由純乳液到成人復雜的固體食物的重要過渡。
1、 0~4月:純母乳喂養。因為此期吞咽功能差,只能進食液態物質;消化功能不完善,無澱粉酶,所以6個月以內不能喂含澱粉的食物。2個月之後應停止夜間哺乳,因為1個月嬰兒的胃容量100毫升,一天哺乳6次,量已足夠。夜間哺乳不但影響母親和孩子的睡眠質量,且成人後易患睡眠障礙。夜間不哺乳,睡眠好,生長激素分泌多。應注意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不要附加一些其他條件,如含著奶頭睡、抱著睡、拍著睡。
2、 4個月以後,由單純母乳喂養為主向固體食物喂養為主過渡的生長發育時期稱之為換乳期。在換乳期內,乳類仍是供應能量的主要營養源,泥狀食品是必需添加的食物,是基本的過渡載體。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在哺乳動物個體發育過程中,幼體到成年個體所攝入的食物由乳類食物直接過渡到固體食物。唯有人類不能進行直接過渡,必需經由泥狀食物過渡。在過渡期內,乳類是主要營養源。向固體食物過渡時母乳喂養無法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能量需求,需要其他乳類作為營養源供應能量,同時需要泥狀食物提供其他營養素(維生素、微量元素)。
鮮牛奶和配方奶粉哪個更適合此期的孩子食用呢?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鮮牛奶新鮮,營養好。其實配方奶粉更好一些。因為鮮牛奶蛋白含量高,孩子的酶系統發育尚不完善,且鮮牛奶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比例不如配方奶粉合理,配方奶粉更易於吸收利用。泥狀食物的添加十分重要,我重點講一下:(1)、泥狀食物可以家庭自制,也可以購買市售的瓶裝食物。如果經濟情況允許,我們還是提倡工業化制作的瓶裝食物,因為現代化工業技術先進,食物保鮮程度高。(2)、不能以成人的味覺來衡量嬰兒食物口味的好壞,不能給嬰兒吃含鹽多、含味精、過甜的食物,6個月以內是一生飲食習慣的關鍵,應喂多種食物,先喂口味淡的,後喂口味濃的。如先菜泥,胡蘿卜泥,再水果泥等其他。(3)、添加輔食與長牙的順序相適應,2歲以內牙齒數=月齡-(4~6)。1.5歲磨牙才開始萌出,得長齊後才有咀嚼能力,咀嚼能力發育完善需1年,所以輔食應加至2~2.5歲。2.5歲以後才可以給食用成人食物,也應注意要細、軟、碎。(4)、吸吮、吞咽是先天就會的生理功能,咀嚼功能發育需要適時生理刺激,正確的“吃”則需要訓練培養。換奶期及時添加泥狀食物是促進咀嚼功能發育的適宜刺激,第4、5、6個月的啟動階段至關重要,延遲添加或不添加泥狀食物會使嬰幼兒因咀嚼功能低下,不能攝取更多的營養,造成營養不良。泥狀食物擴大了嬰兒味覺感受的范圍,防止日後挑食、偏食、拒食等不良進食行為的發生。為1歲後正確進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礎。(4)、咀嚼功能發育完善對語言能力(構音、單詞、短句)的發育有直接的影響。許多換奶期泥狀食物添加不好的嬰兒,後期語言發育多有遲緩、不良等障礙。繼而產生認知不良,操作智商低分。3、 3歲以後進入固體食物階段,應遵循的原則是“自然食物、均衡膳食”。食物結構的金字塔應該是:最下面是谷類,依次往上是蔬菜水果、蛋白質、脂肪和糖。大致講一下3~6歲孩子營養需要量。▌糧食,大約2~4兩/天。▌蔬菜,大於5兩/天,品種要3~4種/天,一周要達20種。▌水果,1天1個蘋果即可。蘋果含果膠多,維生素群多,多酚抗氧化,減少癌症的發生,還可增加肺活量,實為水果之王。▌蛋白質,順序是奶—蛋—魚—肉。3歲以後需2.5克/公斤/天。1個雞蛋大約含蛋白質10克左右,1兩肉大約含蛋白質13、14克左右。自己計算一下就知道需吃多少了。▌脂類,約0.5~1兩/天,糖可適量給孩子。營養素分為產熱營養素和非產熱營養素,產熱營養素主要是蛋白質、脂肪和糖。非產熱營養素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這是不能察覺、無法稱量的。非產熱營養素形成體內的酶,產熱營養素依靠酶來消化吸收。維生素、微量元素僅靠食物攝取,很難達到需要量,可每天吃1片兒童復合維生素片。再講一個老問題,就是營養素/維生素問題。目前國內濫用營養素/維生素現象十分嚴重。任何一個營養素/維生素具有三種形態或功能:食物、藥物和毒物。作為食物可以支持生命與代謝,作為藥物可以治療疾病,作為毒物可以危害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營養素/維生素的使用必需遵循下述原則:首先要有適應症,其次按生理劑量、生理方式投用。可以口服的不肌注,可以肌注的不用靜脈給藥。目前嚴重危害兒童健康與生命安全的是兒童超量使用營養素/維生素,盲目將營養素/維生素強化食物。突出的問題的鈣和維生素d。商業廣告壓過專業健康教育。沒有任何根據地鼓吹“全民補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對於骨代謝、維生素d代謝和鈣代謝的誤解,也有商業炒作的一知半解。有些營養素中毒源於“量”的不了解,以為多多益善,如碘。至於微量元素,既是“微量”,“多量”乃至“過量”必然中毒,如鋅、鐵、銅等。有些營養素的生物效應應是在細胞或分子水平發揮的,與直接進食該物質不是一個概念,大量進食含此種營養素的“營養品”、“補品”是似是而非的浪費,如dha。說明一點,微量元素不能通過血液測量,鈣在全身分布很不均勻,應查鹼性磷酸酶。我不主張大家補鈣,而主張:盡量增加鈣的生物利用度,減少鈣的排出。給大家一個補鈣處方:1、 吸取食物中的鈣,多吃奶、菜、蛋、肉。膳食中的鈣與蛋白的比例一定才吸收好,奶的比例最好。2、 多運動。3、 補鈣過多影響鐵的吸收,還增加動脈硬化的可能。4、 維生素d可自身制造,皮膚在太陽照射下產生維生素d,成人曬一天太陽夠一個月用,小兒每天暴露頭、面、手腳約半小時就夠用。 總結一句話:優質足量奶+平衡膳食+充分日曬+充分體育鍛煉、體力勞動。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