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镒(二十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叫“秦半兩”。
統一貨幣 貨幣,既是商品交換的媒介物,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衡量價值的總的尺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將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大致分為物物交換時期、實物貨幣時期、金屬稱量貨幣時期和金屬鑄幣時期。 這一劃分,與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的情形基本是相符的。 物物交換時期,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交換帶有偶然性、隨意性、原始性、等價或不等價性,交換結束,作用隨之消失。所以,此時用以交換的“物”還不能稱為“貨幣”。
實物貨幣時期,亦即原始貨幣或自然物貨幣時期。此時期的交換,是以牲畜、食品、布帛、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某些裝飾品如玉、貝等充當等價物而開始具有貨幣的職能。此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金屬稱量貨幣時期,目前的史料只能推到商周,但有關專家斷定其開始產生很可能在夏代,當然那時也“只是簡單的按重量交換罷了”。這是因為夏代的銅器制作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銅石並用”時代已出現紅銅和青銅,銅在當時應是非常珍貴而價值相當高的物品。金屬稱量貨幣的銅一直延續到春秋,金銀則到戰國,早期與貝幣並行,晚期與鑄幣並行。
金屬鑄幣時期,大致在奴隸制完全確立時期,專家分析估計夏代就應該有鑄幣,目前能夠見到實物的則為商代後期。山西保德林遮峪殷代墓葬出土的一百零九枚銅鑄貝,以及安陽殷墟出土的銅鑄貝,是其物證。 銅布幣來源於農具鏟,大約萌芽於商周時期,廣泛使用於東周時期。 金、銀屬於稱量貨幣,大約始於春秋中期。黃金稱量貨幣有冶煉澆鑄的金版、金餅、金貝等;白銀稱量貨幣也有冶煉澆鑄的銀鏟、銀版、銀餅,及銀布幣、銀貝等,主要流通於南方浪漫富庶的楚國,少量見於三晉及中山國。
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紛紛攘攘,大小諸侯與國家鑄就了先秦貨幣的多姿多彩與美不勝收。現在我們把它分類為刀貨、布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在齊、燕,通行的是一種刀幣,也稱刀貨,是從實用的刀子變化來的。 韓、趙、魏通行布幣,是由古代鋤草的農具演變而來;其狀像鏟,所以又稱鏟幣。 楚國通行蟻鼻錢,是從貝殼形的銅幣演變來的。蟻鼻錢正面突起,鑄有文字,筆畫像只螞蟻,兩個小口像鼻孔,所以稱蟻鼻錢。楚國還通行爰金,爰金是方形的,每小塊一兩,十六塊為一金(斤)。 周、秦用圓形的錢。
秦統一六國後,在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镒(二十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 叫“秦半兩”。 那麼為何取這種形制呢,有人認為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了繩索後銅錢不易旋轉,可以防止磨損。 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後來我們把錢幽默地稱之為“方孔兄”。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 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統一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當然斷定是宰相李斯所書。 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因襲仿效,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 到了宋朝,還出現了皇帝御書錢。 這也是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中國古錢版面多以錢文而非圖案為主,而西方貨幣則多以動植物、人像等圖案而非文字為主。 至於古錢文的書法藝術欣賞,則是又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了。
所謂貨幣,說白了,就是錢,是我們無窮歡喜無窮煩惱地想它愛它花它用它的錢,我還是簡明地用條目形式排列出它的演變歷史或歷史演變。 秦漢貨幣:我們已經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秦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天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文字粗樸,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計重錢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並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為“秦半兩”。 漢劉邦起兵之初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铢左右,並允許民間自行鑄造,大部分為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是為漢半兩。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品種繁雜,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 漢武帝窮兵黩武發行輕錢,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铢,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貨幣,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括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漢武帝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鐘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铢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铢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集權和經濟發展。因此從漢武帝起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歷時七、八百年,五铢一直為歷朝法定貨幣,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五铢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铢”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到日本、安南、朝鮮等國。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铢”,與此不無關系。
王莽時期的貨幣: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 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契刀”和“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 第二次,廢刀錢、禁五铢,行大小泉,即“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 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因繁體的劉(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 此一時期雖錢制混亂,但所鑄錢幣做工精絕,質量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其中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因而王莽雖名聲惡劣,但在歷史上享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采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流傳下來的貨幣,至今讓人愛不釋手。
三國貨幣:魏、蜀、吳三國紛爭,使此一時期幣制有點復雜。魏為五铢;蜀鑄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吳有“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分別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和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時期,戰爭頻繁,****動蕩,“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铢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铢”,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铢錢統稱為“六朝五铢”。鑄造粗劣且錢文草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铢”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铢五”的。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铢,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铢”,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後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與無輪二種五铢,其中無輪者稱“女錢”。 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铢”。 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铢”,當二十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