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首先不能太沉悶,你們的表現,孩子從小就會看在眼裡,多主動與他溝通,把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與他分享,並鼓勵他多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切忌,不要總是否定,批評他,這會從小影響他的信心和積極度。 雖說孩子的性格大多有遺傳原因,但後天的培養也十分關鍵。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主動的去鍛煉孩子接觸外界,比如, 如果先知道家裡來客人,家長應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參與其中,接待客人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可以讓孩子主動應用禮貌用語,鍛煉孩子的膽量,還可能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家長和外人所承認,所尊重,因此孩子會樂此不彼。
另外,家長還可讓孩子做一些與外界接觸的事情,如:去鄰居家玩;去借東西;或者過生日邀請別的小朋友來家裡玩等等。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所做事情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即便第一次做不好都沒有關系,這樣能激發孩子下次做事的欲望。
另外,孩子跟孩子還不一樣,家長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別的小朋友攀比,這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的。每個寶寶都有自己天生的氣質,當然,出色的寶寶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後天的經驗。 氣質是人出現最早的心理特征,與人的生理特點直接聯系,有很大的穩定性,從出生寶寶就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講,家長需要尊重寶寶,不能期望內向的寶寶轉眼間變成“天下熟”;但是,如果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適宜的社會交往經驗,那每個寶寶在社會中也能如魚得水。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這應該是父母對寶寶期望的基本原則。下面的很多解決方案都遵照這個原則。現在粘貼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內向的孩子如何交往
我兒子現在三周歲零十個月,平時比較害羞屬內向型,雖也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但遇到活沷點的,敢於表現的孩子就總退避三捨。
這幾天家裡來一小客人,可說是一小霸王,動不動亂打人亂唾人亂罵人,開始總讓兒子躲開,但小霸王太霸道,我作為家長又不能去鼓動孩子打架罵人。(闫麗5322209)
東方愛嬰高壽巖:內向的孩子在交往時有適應的過程,這是正常的現象。
碰到更活潑的孩子不敢表現,一方面是出於自我保護,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多挖掘孩子的優點,利用優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遇到小霸王,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而不是一味的退縮,可以教孩子一些方法,如護著自己的玩具,交換玩具,當小霸王出現攻擊行為時,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如跑開,告訴家長他打人,用嚴厲的語氣說“你不能打人”等等。其實,各種交往經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很重要。
不敢和陌生的小朋友玩
我兒子三歲多了,在家也是很活沷,調皮,但一到外面去就不敢和陌生的小朋友玩,也不說話。(lzqhxm)
東方愛嬰高壽巖:幫孩子找到話題
不敢和陌生的小朋友玩也是缺乏交往經驗。家長可以多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寶寶與同齡的孩子去玩耍。有時候孩子不說話是因為他不知道應該說什麼,家長可以引導一個話題,比如小動物等,也可以通過共同的玩具或游戲來找到話題,這樣孩子就有話可說了。
內向型孩子怎樣引導
我女兒一歲半了,在家很能說,也很調皮,可只要出去,就不怎麼動,不怎麼說了,屬內向型的,我該怎樣引導呢?(sjshan3156)
東方愛嬰高壽巖: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在外面活動和交往的經驗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在外面活動和交往的經驗,慢慢地孩子在外面就會感到很自如了。當然,我們說過,內向型的孩子有她自己的特點,需要給她時間和空間去適應,家長不要太急躁。
在陌生的環境裡膽小
我的小孩今年5歲了,是女孩,在家裡不怕任何人,可是一到陌生地方,就變得很膽小,和別人不敢交流,就圍著大人轉,放不開,怎麼開導、訓練也沒收到好的效果。請問專家,這是教育問題,還是與孩子性格有關,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呢?(幽花飛雨)
東方愛嬰高壽巖:給你的女兒適應陌生環境的過程
對於適應新環境慢的寶寶,她比其他的寶寶需要更多的時間在新環境中獲得安全感。對於家長,不要急於把她推到新的環境中去,這樣反而會使寶寶更退縮。但是,隨著寶寶經驗的增加,她的適應能力也在增強,她也在進步,但只不過進步可能不明顯,這時,家長要肯定她的進步,給予鼓勵。慢慢地,家長會看到孩子的變化。但是,孩子有個體差異,並不是內向的孩子一無是處,外向的孩子樣樣都好。
兒子不愛去幼兒園
我的兒子3歲多了,膽子也比較小,在學校或和別的小朋友交往時很被動,上幼兒園也有一年多了,可現在還會發生不愛去幼兒園的現象。
這一周來就有二次說不去。
星期二我帶他去打預防針,結果醫生說不用打要等滿4周歲才打,我就送他去幼兒園,他說不去。開始只說說,可到幼兒園門外時他怎麼也不進去,開始我跟他講道理,不管我怎麼講就是不聽,要回家。我連哄帶抱的把他抱到教室門口又耐心跟他講了好久,他還是不聽,最後是氣得我把他交給老師就走了。請問他會不會因為沒打成針,雖然他也不想打,因為他有點怕,可人多排隊排了好久,說好來打針,怎麼又不打了呀?
還有就是今天,一出門就問去哪裡,我和先生說去幼兒園,他說不去(昨晚就說不要去幼兒園了,問他為什麼?他也沒說是什麼原因),鬧了一下可還是跟著我們到了學校附近。我去取錢交學費,叫他下車,這時他怎麼也不下,我先生就讓我先取好錢又送到學校門口。該下車了他還是不下,我就抱起他一邊哄一邊走到教室,老師看到他不開心的樣子就問是怎麼回事,我跟老師說孩子從昨晚就說不願來。老師就奇怪了,說昨天沒有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呀,在我和老師的配合下,孩子主動進去了。我對老師說:“是不是我們昨天的談話讓他聽進去了?”是這樣,昨天早晨我送孩子到學校,看到先到的小朋友都在練琴鍵,老師也讓他練,我就去看了一下。老師就走過來跟我說我孩子的年齡是屬托班年齡(現在是讀小班),而且現在他在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沒別人好,原因是別的小朋友都比他大,到9月份升中班的話可能就不讓升,讓我考慮考慮。請問這樣的談話他聽到後會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心,而引起他不願意去幼兒園?應該怎樣使他在和別人交往時變得主動?(吾雲橫)
東方愛嬰高壽巖:自信心影響交往
幼兒園適應的問題還不能和交往混為一談。當環境出現變化或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原本喜歡去幼兒園的孩子也可以會對幼兒園有抵觸情緒。
關於打針的例子,寶寶可能以為打完針後就不需要去幼兒園了,所以要去幼兒園的時候他不情願;也可能會是排隊,煩躁,害怕打針等情緒影響了寶寶,他不想去幼兒園了。所以,針對這樣的事情,事先可以明確地告訴寶寶今天的安排是什麼,先干什麼,後干什麼,這樣對於寶寶更能接受,如果原來的計劃發生變動,也要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寶寶。
在任何情況下,不要當著寶寶的面來談論他的缺點,這樣會影響寶寶的自信心。確實,小孩子的能力受年齡的影響,越小的孩子越明顯。考慮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把他安排在適宜的班級,這對寶寶長遠的發展非常重要。自信來自成功的經驗,自信的孩子也喜歡交往。
感情太脆弱如何教育
我家寶寶3歲3個月,挺活潑的,就是很在乎別人的情緒變化和說話的方式。如:在幼兒園不小心把工作材料打翻時,還沒等老師走過來,她已經哭了。如果我對她說話的聲音大一點,她就認為我是批評她,她會讓我為我的大聲跟她說對不起,或者她哭著跟我說對不起。是不是因為她的感情太脆弱、太敏感了,才愛哭?我有時真不理解小腦袋裡都在想什麼。我不知道這樣對她的成長好不好。(藍藍小小)
東方愛嬰高壽巖:教會寶寶與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寶寶已經有很強的是非觀念,這一點非常好。同時,寶寶的情緒反應比較強烈,她很在意別人對她的態度,這是她氣質方面的特點。哭是寶寶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家長需要了解。對於這種類型的寶寶,她需要了解人有不同的情緒狀態,有的人說話聲音大,人生氣的時候會大喊大叫等等,隨著社會經驗的增加,寶寶的適應能力會增強。重要的一點,家長應教會寶寶與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
如何讓兒子喜歡與人交往
我兒子今年3歲了,以前小時候看到人喊他叫人他一般還喊,可就是最近半年不知怎麼,不管見到生人還是熟人,別說喊人,還直往我背後躲,有時還用手把眼睛蒙住,表現的特別害羞,一點也不大方。平時出去玩,也只喜歡和爸爸媽媽玩,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俗話說:“三歲看到老。”三歲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我希望兒子是一個開朗大方、善於與人交往的快樂男孩。所以我現在比較著急,如何能改善他現在的這種表現?(蘋果天天樂樂)
東方愛嬰高壽巖:發揮家長的榜樣力量
家長的急躁情緒沒有任何幫助。發揮家長的榜樣力量,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寶寶會受到感染的。不要把寶寶的一些缺點掛在嘴邊,這樣只能強化孩子的缺點。帶孩子多出去,鼓勵他的點滴進步,孩子會讓你拭目以待的。
不懂與人分享
我兒子三歲了,很缺乏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非常自我中心,不懂與人分享,脾氣也壞,有時在外面讓我們很難堪。(hbxtgawl)
東方愛嬰高壽巖:在家裡就鼓勵孩子分享
自我中心,不會分享是獨生子女的一大弱勢。在家裡就鼓勵孩子分享,如果在家裡孩子都是事事優先,不考慮別人,不要奢望孩子在外面能非常大度。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寶寶一定會有進步。
孩子很情緒化
我兒子三歲半了,前幾天幼兒園老師反映說,他最近表現不好。我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單獨表現很差,讓他一個人念課文或唱歌,他根本不開口,但和小朋友們在一起表現得卻過於活躍,影響正常上課秩序;二、有時很老實,就在一邊看書或看電視,但有時情緒上來了,就和小朋友使勁的瘋鬧,下手很重,從別的小孩子那裡搶東西,打人都有;三、和他喜歡的人在一起時情緒波動大,他很喜歡一個老師,所以和這個老師在一起時他就很愛鬧,有時表現不好,這個老師才說他一下,他就覺得很委屈,自尊心受打擊了的樣子,消沉好長時間;四、該干什麼事的時候很拖拉,浪費很多時間。請問我應該從哪些方面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呢?(馬浩然媽媽)
東方愛嬰高壽巖:滿足孩子好動的需要,鼓勵良好的表現
這個寶寶的活動水平很高,容易干擾別人,發生攻擊行為,安排體力消耗較大的活動滿足孩子好動的需要,同時注意動靜交替,培養寶寶的自我約束能力。針對情緒波動大的問題,家長多關注寶寶的情緒,了解事情的原委。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的良好的表現,示范遇到問題時適宜的情緒反應,對寶寶會有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