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嬰兒則可能輔食添加不均衡,而容易出現便秘情況。因此,如果靠調整飲食能改善便秘,就無需特別治療。
排便其實是一種生理反射,糞便刺激大腸,傳到大腦而有便意,若是便秘,則腸胃道對糞便的刺激變得不敏感,往往需要積很多糞便才會想解。而糞便在腸胃道中停留愈久會愈堅硬,解便時容易出現肛裂疼痛出血,小朋友或嬰兒就更害怕排便,而形成惡性循環。
嚴重便秘會導致肛門括約肌疲乏,上游的軟便會從腸壁間滲出沾到內褲或尿片上,有時反被認為是拉肚子。另一方面,排便不暢很容易影響到胃口,且食物在體內發酵,容易脹氣,甚至出現腹痛。治療習慣性便秘的療程長,往往需要3~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大腸才能恢復良好的排便功能,且在治療時間上一定要養成良好的排便及飲食習慣才不會停藥一段時間又復發。因此便秘的治療是需要醫生、家長及小朋友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徹底改善的。
便秘的原因很多,但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奶粉的濃度沖調不當:有些家長因為育嬰知識不正確,或是未按照奶粉罐上的說明沖泡,以至於濃度太稀而造成便秘。
2.嬰兒飲食改變:有時候寶寶由喝母乳改為喝配方奶粉,或是更換奶粉的品牌時,都有可能會發生便秘的現象;或者在開始添加輔食時,體內水份的攝取量改變,排便的規律也可能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一些便秘的現象出現。但大部份都屬於暫時性的,如果在兩餐間喂寶寶喝一點開水,等寶寶慢慢適應新的飲食後,排便自然漸漸正常。
3.使用不適當奶粉:如食用全脂牛奶或高蛋白奶粉。因為其成份不適當的關系,例如:奶粉中的鈣、磷比例不平衡,即使奶粉中含有很高的鈣,但是鈣、磷的比例不均衡,還是無法被吸收。血液中的鈣離子不夠時,嚴重的會引起寶寶抽筋。而大便中的鈣含量太多,也容易使大便變硬。
4.嬰兒的活動量及氣溫的改變:寶寶慢慢長大時,活動量也會愈來愈多,而且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水份經皮膚的蒸發、出汗及呼吸中排出會增多,此時若寶寶奶吃得少或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也會使得腸道因水份減少而造成便秘。
5.身體疾病的影響:有些疾病如先天性巨大結腸症、腸壁神經不足引起的腸蠕動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等,可導致排便失常而造成便秘。若肛門狹窄或肛門裂傷,寶寶會因排便困難或疼痛,忍住不解而次數減少,形成惡性循環,大便在直腸內愈積愈多也愈硬。
b腹瀉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這樣的經驗相信曾讓許多家長們手忙腳亂,感到心疼與困擾。從而將寶寶拉肚子的原因,歸結於所喂食的奶水不合適,甚至更換奶粉品牌。但事實上,由於每個寶寶的排便習慣不同,因此判斷寶寶的腹瀉,應該是與平常的排便情況來作比較。
一般而言,未滿月寶寶的腸道功能並不十分成熟,對脂肪及乳糖的消化能力尚差,所以不論喂何種奶水,其大便多為糊狀。吃母奶的寶寶,大便多呈現松軟、量多,且次數亦多,幾乎每次喝奶或每隔1小時就排便一次。但大便顏色正常、略帶酸味,且寶寶食欲佳,體重穩定增加,因此這樣的現象並不是腹瀉。
喝配方奶的寶寶,大便會較喝母奶的硬。若發現大便的水份突然增多了、顏色改變或帶有粘液,大便次數亦增加,但體重並沒有增加或甚至減輕,即性狀變軟變稀、次數變多、成長發生停滯或倒退,那寶寶可能是拉肚子了。
造成寶寶拉肚子的原因相當多,如寶寶無法適應所添加的輔食、吃過多含糖份的東西(如葡萄糖水濃度太高或服用)、吃得太飽、乳糖不耐症以及牛奶蛋白過敏症者,均會因吸收不良而產生拉肚子的現象。
造成腹瀉的原因很多,可分為以下幾點:
1.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的感染。
2.與飲食有關的問題,如食物或牛奶過敏、乳糖耐受不良、食物中毒、飲食過量等。
3.腸道本身的炎症疾病。
4.情緒及功能的異常,如激燥性大腸症候群。
5.服用藥物如抗生素。
6.腸道本身有功能或機械性異常,如開刀後的腸段短小症候群等。
7.感冒或泌尿道發炎也會引起腹瀉。
8.腸道外分泌腺的異常,如膽道閉鎖、慢性胰髒炎等。
9.營養不良、免疫機能障礙、重金屬中毒、藥物中毒、腫瘤等。
由顏色來看
第一是來自我們的食物,例如吃紅蘿卜,大便就帶有紅色。
第二是膽汁,會讓大便呈現黃綠色,而大便在腸道裡經細菌作用愈久,則顏色愈深。
第三是食物的酸鹼度,酸性的大便顏色比較黃,而鹼性的則偏褐色,所以喝母奶的寶寶大便呈現金黃色,喝配方奶粉的大便則呈現比較深的深褐色。一般人可能覺得,嬰兒的大便應該是金黃色的,事實卻常是茶色、黃綠的混合色。這是因為大便中膽汁色素(膽綠素)的緣故,本來是純黃色大便會隨著時間酸化而有了茶色、綠黑的變化。但若出現以下特殊顏色、形狀的糞便則要注意:
1黑色糞便
出生幾天拉出的糞便呈黑色,稱為胎便,是正常現象。但除此之外,一般嬰兒大便若呈黑色,就要考慮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征兆。另外服用鐵劑或含鐵質多的食物也會使大便顏色偏黑。
2紅色糞便
排出大量水樣的紅色糞便,可能與食物,如西瓜、番茄、紅蘿卜、人工色素有關。
當然要排除血便的可能性,常見於肛裂及急慢性腸胃炎。但若糞便呈粘稠狀,夾雜血液與粘液,甚至果醬樣粘液,就要當心是否為腸扭轉或腸套疊,這種病症有時很危險,須立即就醫。
3白色糞便
寶寶解灰色或白色便較常見原因有:
急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患兒會有倦怠、胃口欠佳、黃疸、解紅茶色尿、腹痛、惡心等症狀,雖然沒有特效藥可用,仍應及早就醫,接受必要的檢查和支持性治療,注意防范並發症的發生。照顧上應注意飲食,生活要隔離,避免肝炎病毒的傳播。
膽道閉鎖
膽道閉鎖也是一種原因欠明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出生兩三周之後的新生兒,膽道逐漸的狹窄,終至阻塞,使得膽汁無法順利排出而堆積在肝髒內,造成延遲性黃疸、肝腫大、紅色尿液及灰白色的大便。解淺色便的情況可以是間歇或一直持續的。治療的方法只有盡早診斷,盡早接受肝門小腸造口手術,在兩個月內接受手術的治療,其成功率幾近九成。不過這些寶寶長大後,很可能還需接受肝髒移植手術。
膽道囊腫
膽道囊腫症狀與新生兒肝炎及膽道閉鎖相似,不過常會有疼痛,有時在腹部右上方可以摸到一個小腫塊,正確的診斷必須靠腹部超音波掃描、膽管攝影、腹部電腦斷層攝影等檢查,治療方法唯有開刀。
新生兒肝炎
新生兒肝炎可能與某些尚未證實的病毒性感染或代謝異常有關,都為偶發,少數有家族病例存在,此症主要“侵犯”滿月後的寶寶,它會形成膽汁殘留、肝細胞壞死、肝髒中發炎、細胞增加,進一步會導致肝髒纖維化。表現在臨床上的症狀,除了大便灰白色或淺黃色外,便是持續的黃疸了,有的寶寶還會有食欲欠佳、生長發育不良或肝腫大的情況。
其他
比較少見但也會造成孩子解灰白色大便的原因,有半乳糖血症、a1-胰蛋白抑制素缺乏症、byler氏症候群、肝髒腫瘤壓迫膽道系統,以及先天性梅毒所造成的肝髒發炎等。治療方法需視個別病例而定。
寶寶的大便可提供許多資訊,我們也希望通過大便的特征及各種相關症狀,了解寶寶是否真正生病了。而哪些情況是可以再觀察或簡單作調整即可,不用太緊張;哪些是必須立即作處理,甚至需立即送醫院,緊及處理。原則上大便的頻率需合並大便性狀來考慮,再配合成長狀況來了解寶寶是否真的拉肚子。如果次數突然改變、性狀改變,無論變得稀稀水水的或變得干干硬硬的,或者合並怪異味,聞起來酸酸臭臭的,就是異常的現象。若再加上某些其他的症狀,例如:發燒、嘔吐、不安、食欲不振等現象,就務必帶寶寶到醫院就診。
當你發現寶寶有腹瀉的情況時,除了送醫院檢查診斷外,並注意寶寶是否有因拉肚子,而產生脫水或體內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另外,寶寶腹瀉是否因牛奶過敏而引起的拉肚子,家長不宜自行判斷,以為是奶粉不合而更換品牌。因為有許多幼兒腹瀉是由於食物受到病毒或細菌污染所引起的,更換品牌是無法改善寶寶的腹瀉情況。
此外,當寶寶有腸炎、感冒、腸套疊等疾病或吃抗生素時,也是導致腹瀉的因素。一般而言,當腹瀉達一定程度時,會使腸粘膜層受損,降低小腸粘膜酵素,尤其是乳糖酵素的活性,而無法消化奶水中的乳糖,這些無法被分解吸收的乳糖,到小腸的後半段或大腸中,被細菌發酵產生乳酸及二氧化碳而引起腹脹、腹瀉等現象,使寶寶的腹瀉情況更加嚴重。而且粘膜層為腸道中的一層天然屏障,可阻止食物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質被吸收,所以當腸粘膜被破壞時,會使奶水中的一些較大蛋白質或過敏原通過粘膜,進入血流中而引發過敏反應,如此惡性循環,將會促使寶寶的腹瀉更難痊愈。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更換不含乳糖的配方,對病情會有所幫忙。配合醫生及營養師指導,適時適量添加輔食,這樣,除了供給適量的營養成分,也有助於消化及排便的正常化。寶寶排便顏色異常,有疑問要隨時請教小兒科或新生兒科醫生,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 由於寶寶從出生到1歲生長發育特別快,這樣新陳代謝也很快,故如不注意體內會缺鈣鐵鋅,如何給寶寶正確補鈣,什麼鈣寶寶最易吸收: 1、藥物鈣:需含碳酸鈣成分的鈣最好,在補鈣的同時需服維生素a+d濃縮魚甘油滴劑。0-6個月寶寶的每日鈣量為400毫克;6個月-1歲的寶寶日需要量是600毫克。 2、輔食補鈣:牛奶、蛋黃、魚泥、蝦泥、紫菜、海帶湯、豆漿等, 3、輔食補鋅:肝泥、瘦肉末、雞、鴨、鵝、肉泥、魚泥、蘑菇、貝類等;藥物可服葡萄糖酸鋅,硫酸鋅等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4、輔食補鐵:多吃蔬菜、西紅柿、油菜、芹菜等,杏、桃、李子、橘子、大棗、瘦肉、蛋黃、動物肝髒、腎髒等,由於食物中的鐵質不易吸收。故需同時服用維生素e。
首先,要明確寶寶是否缺乏營養素。對缺鈣的孩子最好先了解他的飲食情況,是否缺乏魚肝油(維生素d),含鈣較多的食品如牛奶等是否攝入得足量?寶寶有貧血現象,不是馬上補鐵,而要先排除是不是地中海貧血(一種先天性血紅蛋白異常性疾病),是不是缺鐵性貧血,是不是炎症引起的,或者是鉛中毒導致的。現在食品極其豐富,含鐵食物也很多,如果寶寶是缺鐵性貧血,完全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從食物中獲取。
其次,各種營養素吸收有其特異性。給寶寶補充營養,要抓住不同營養素的吸收規律才能見效。鈣的吸收主要在近端小腸,是一個需要能量的主動吸收過程,而活性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當飲食中含鈣較低或機體對鈣的需求增加時,腸道會立即活躍起來,主動吸收鈣。鈣的吸收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小,鈣的吸收率越高。鐵的吸收也在近端小腸。鐵吸收的特點是受三種反饋機制的影響,間歇性,小劑量補鐵,再加點維生素c和b2,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設法排除營養素吸收的干擾因素。不同營養素進入體內,機體吸收時,可能會互相干擾,所以要提高營養素的吸收效率,應該設法排除營養素在吸收時受其他因素的干擾。過去認為高磷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和丟失,所以先進的配方奶粉大都調整了鈣磷比例,使之有利於鈣的貯留。無機鐵和無機鋅之間有較強的競爭作用,互有干擾吸收作用。鈣、鐵、鋅都是以二價離子狀態被吸收的,腸道吸收時它們之間會互相競爭,最好不要同時服用。
另外,在補充鈣、鐵營養素時,還要注意避免有些飲食和藥物因素的影響。如含草酸和植酸多的蔬菜會影響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膳食纖維,乙醇(酒類),四環素、肝素等藥物干擾鈣吸收;機體處於應激狀態時,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也不利於鈣的吸收。蛋黃中的卵黃高磷蛋白干擾鐵吸收;茶和咖啡含有多酚類物質,不利於鐵的吸收;抗酸藥物會中和胃酸,有礙於鐵的吸收
寶寶每天需要多少鈣? 寶寶對鈣的需求是隨年齡、性別、生理狀況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