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耳針 (一)取穴 主穴:屏尖、面頰。 配穴:腎上腺、胃、胰膽、對屏尖。 (二)治法 主穴屏尖每次必取,如效不顯可酌加1~2個配穴。屏尖穴針法,常規消毒後,以左手拇、食指挾持耳屏,拇指指切耳屏尖上緣,右手持30號1寸長不銹鋼毫針垂直刺入,深度以不刺透屏尖穴內側皮膚為度,捻轉得氣後急速出針。余穴采用捻入法進針,留針60~120分鐘,每30分鐘運針1次,反復運針2次後起針。每次取一側耳穴,兩耳交替,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八拔罐 (一)取穴 主穴:身柱、阿是穴。 (二)治法 共有二種拔罐法,宜任選一種。一為刺絡拔罐之法,先令患兒取正坐位,以1~1.5寸30號毫針刺入阿是穴,深約0.8~1寸,得氣後用捻轉瀉法,行針半分鐘後即取針,用消毒棉球輕壓不使流血。接著囑患兒伏臥,在身柱穴常規消毒後,用小三稜針點刺,一點即出,隨之以雙拇指擠壓針孔,出血一滴。根據年齡大小,選擇合適口徑的罐具,以架火法(即用青霉素瓶蓋,倒置於穴上,上放一個浸有95%酒精的半干棉球,點燃),或真空拔罐器在身柱穴上吸拔。留罐7~1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潤為度)。隔日治療一次,不計療程。 另一為水罐法:令患兒正坐。在小型抽吸罐內裝上半瓶左右溫水,口朝上,倒扣於阿是穴。接緊罐具,囑患兒緩慢仰臥,使罐具恢復口朝下的位置、然後將裝上4或5號針頭的注射器,插入罐內,抽去空氣,使罐具吸附穴區,令溫水充分接觸皮膚。如患兒局部腫脹面積較大,可同時吸拔2~3個。留罐約15分鐘左右。取罐時,以注射器將空氣推入罐內,罐口朝上取下。每日吸拔1~2次,不計療程。 九燈火灸 (一)取穴 主穴:角孫。 配穴:耳尖(耳穴)、列缺。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效不顯時改取配穴,每次僅取一穴。一側患病點灸患側穴,雙側者灸兩側。以燈芯草1根,一端蘸以菜油,點燃後,對准穴位,迅速點灸。以發出清脆的“叭”的一聲即可。注意燈芯蘸油時不可過多,以免燃燒時,油滴下燙傷;點燃時燈芯與皮膚不能接觸太緊,防止灼傷皮表。施灸後穴位處可見一綠豆大的白泡,囑患者勿抓破,白泡可自行消退。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 十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少商、關沖、少澤。 配穴:大敦、合谷、關元、大椎。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少商每次必取,配穴據症而取,頭痛加合谷,發熱不退加大椎,並發睾丸炎加關元、大敦。取准穴後,用消毒三稜針(或28號0.5寸毫針)在主穴上點刺,並擠壓出血3~6滴。雙側腫大取雙側,單側腫大取一側。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配穴大椎、大敦穴亦依上法點刺,合谷、關元以28~30號毫針刺,得氣後施瀉法或平補平瀉不留針。輕者隔日施治1次,重者每日1次,對5日以上腮部腫脹不消者,外敷錫類散膏,淋巴結腫大者外貼紫金錠膏,具體方法為:將錫類散或紫金錠0.1~0.2克,倒在3~5厘米見方的膠布上,滴入食醋1~2滴,均勻塗於膠布中央,貼於患處,隔日1次。 ·體針法 (1)取穴:常用穴:翳風、頰車、少商、合谷。 備用穴:列缺、豐隆、解溪、聽會。 (2)操作:常用穴為主,效果不明顯時加備用穴。少商穴以細三稜針點刺出血,其余穴位進針得氣後,采用疾徐補瀉手法。方法為:先快速進針至一定深度,得氣,慢慢提插捻轉,分層退針用較強的刺激,反復運針數次,促使面部穴位(只取患側穴)的針感向腫脹的腮腺部放射,然後留針30~60分鐘,其間行針2~3次。每日針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度o ·電針法 (1)取穴:常用穴:阿是穴(患側耳垂後下方,即腫大的腮腺上緣)、合谷、角孫、少商。 備用穴;曲池、內關。 (2)操作:一般僅取常用穴,高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先針阿是穴:由腫大腮腺上緣,針呈45度角向中心斜刺,深約1~l5寸;繼針合谷(患側),得氣後,兩穴接通電針儀,用連續波,頻率為100~120次/分鐘,強度以患兒能耐受為宜。留針10~15分鐘。取穴後,雙側少商用三稜針點刺出血,每穴出血3~5滴。角孫強刺激不留針,曲池、內關也用同樣針刺方法。每日1次,重者2次。 十一·燈火灸法 (1)取穴,常用穴:角孫。 備用穴:列缺。 (2)操作:一般選角孫,如效果不顯著改取列缺。均取患側穴。可先剪去角孫穴區頭發,面積約5 分硬幣大小,用7—10厘米長的燈心草,蘸少量菜子油或豆油,點燃,迅速將其點灼穴位皮膚,一點即起,當燈心草油火接觸皮膚時,就會發出“啪”的響聲,施灸後穴處可出現綠豆大白泡,囑患者勿抓破,讓其自行消退,一般1次即可。如效果不明顯時,可以同樣方法點灼列缺穴。如無燈芯草,可用火柴棒劃然後呈垂直方向迅速按灸角孫穴,火灸後皮膚發紅或呈白 色,不必處理。 腮腺parotidgland:最大,略呈三角楔形,位於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後部的表面,腺的後部特別肥厚,深入到下颌後窩內。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緣處發出腮腺管,在距顴弓下方約一橫指處經咬肌表面前行,繞過咬肌前緣轉向深部,穿過頰肌開口於頰部粘膜,開口處形成一個粘膜乳頭,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對 主要還是要抗病毒治療。光消炎不行的。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簡稱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屬於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傳染性。臨床特征為發熱及腮腺非化膿性腫痛,並可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髒、關節等器官。本病好發兒童,亦可見於成人。 腮腺病毒感染導致頰和頸的唾液腺腫脹疼痛。罕見的並發症包括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和腦脊膜炎,還有耳聾、關節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腎、肝髒、甲狀腺的炎症,雖然任何人都會感染,但未注射疫苗的學齡兒童最易受染,冬春兩季高發。
[病原學] 腮腺炎病毒屬於副粘液病毒科,呈球形,大小約80~300nm。是單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病毒外膜有血凝素抗原(v),核殼有可溶性抗原(s)。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應的抗體,s抗體有無保護作用尚有爭議,v抗體具有保護作用。病毒外膜的血凝素,能凝集雞和豚鼠紅細胞,可產生血凝抑制抗體。在hela細胞、人胚腎與猴腎原代細胞上生長良好。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時其活力可保存2個月,37℃時可保持24小時,55~60℃20分鐘死亡。對低溫有相當的抵抗力。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鐘,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鐘滅活。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學] 以飛沫傳播為主。直接接觸患者的唾液感染。 (一)傳染源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存在於患者唾液中的時間較長,腮腫前6天至腮腫後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後,無腮腺炎表現,而有其它器官如腦或睾丸等症狀者,則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在大流行時約30~40%患者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亞臨床感染,是重要傳染源。 需要隔離。患者在症狀出現9天內,不允許到學校或去工作。傳染期從症狀出現前一個星期到出現症狀後9天。患者在症狀出現後48小時內最具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本病毒在唾液中通過飛沫傳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傳染)其傳染力較麻疹、水痘為弱。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發生於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嬰兒體內可有母遞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後發病男多於女。病後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可呈流行或散發。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其流行規律是隨著傳染源的積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續時間可波動在2~7個月之間。在未行疫苗接種地區,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傾向。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結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組織中大量增殖後時入血循環(初次病毒血症),經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組織,在這些器官中進行增殖後,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髒及中樞神經系統等。本病毒對腮腺有特別親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症為主要病變。其腺體呈腫脹發紅、滲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細胞浸潤。腺上皮水腫、壞死,腺泡間血管有充血現象。腮腺導管呈卡他性炎症,導管周圍及腺體間質中有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及淋巴細胞浸潤,往往引起腺管組織堵塞,內壓增加,導致腺體腫大。涎腺、睾丸、卵巢、胰腺亦可有類似炎症改變。腮腺導管部分阻塞時,唾液中潴留澱粉酶可經淋巴系統進入血循環,並從尿中排洩,導致血清與尿澱粉酶增高。腦組織病變可呈急性病毒性腦膜炎病變,包括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和炎性浸潤;偶見室管細胞壞死,結疤使大腦導水管狹窄,形成顱內積水。青春期患者易並發睾丸炎。睾丸曲精管上皮顯著充血,有出血斑點及淋巴細胞浸潤。在間質可見水腫,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發熱,腮腺腫大,疼痛,怕進酸食。包括發熱,頸、颌下、耳前唾液腺腫脹、疼痛。青春期後的男性患者,25%會出現睾丸腫大,三分一感染者可無症狀。
潛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症狀。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腮腺腫脹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言語、咀嚼(尤其進酸性飲食)時刺激唾液分泌,導致疼痛加劇;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圍組織高度水腫,使容貌變形,並可出現吞咽困難。腮腺管開口處早期可有紅腫,擠壓腮腺始終無膿性分泌物自開口處溢出。腮腺腫脹大多於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回復正常。全程約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時受累,或單獨出現。颌下腺腫大,表現為頸前下颌腫脹並可觸及腫大的腺體。舌下腺腫大可見舌及口腔底腫脹,並出現吞咽困難。 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兒死亡及流產,並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 [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低,後期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有並發症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 (二)血清和尿澱粉酶測定90%患者的血清澱粉酶有輕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診斷。澱粉酶增高程度往往與腮腺腫脹程度成正比。無腮腺腫大的腦膜炎患者,尿中澱粉酶也可升高。疑並發胰腺炎時除檢測澱粉酶外,血清脂肪酶測定有助於明確診斷。 (三)血清學檢查 1.中和抗體試驗低滴度如1:2提示特異免疫反應。中和抗體特異性強,但不作常規應用。 2.補體結合與血凝抑制試驗早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補體結合及血凝抑制抗體,有顯著增長者可確診(效價4倍以上)。國外采用酶聯免疫吸咐法及間接熒光免疫檢測igm抗體,可作早期診斷。 3.病毒分離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 4.尿腎髒受累時可出現尿蛋白、紅白細胞等,甚至類似腎炎尿的改變。 [並發症] (一)生殖系統並發症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體,故多見於青春後期的成人患者,小兒少見。 1.睾丸炎發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高。常見於腮腫後一周左右,突發高熱、寒戰、睾丸腫痛、伴劇烈觸痛,重者陰囊皮膚顯著水腫,鞘膜腔內有黃色積液,病變大多侵犯一側,急性症狀約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後約1/3~1/2的病例發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縮。由於病變常為單側,即使雙側也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