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二周歲幼兒學習什麼正文

二周歲幼兒學習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小女孩現在已經二周歲了,感覺她的記憶挺好的,
就想現在是不是應該給她一些啟蒙教育,但又不知教些什麼
 

1歲半左右,寶寶突然間會對一個詞情有獨鐘,那就是“我的”。
這就意味著,他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並很快出現“自我膨脹”,
頑固的認為,所有物品都是“我的”。
這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標志性階段,以自我為中



1-2歲親子游戲


2007-1-189:37:33

故事時間(1歲~1歲半)給寶寶讀故事,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拓寬對世界的認識。
培養孩子們的語言和聽力技能。給寶寶念書不可能一氣呵成,寶寶只能靜坐2到4分鐘。寶寶喜歡書中的孩子正在做寶寶熟



1歲左右寶寶的語言能力


2007-1-1810:33:55

在兒童心理發展上,語言是要經過一定發展過程的。
兒童在第一年末,就有可能理解並說出很少的詞;
1歲末到1歲半主要是理解成人語言的階段,
兒童本身積極的語言交際能力發展得較慢;1歲半起,
兒童學語言的積極性大大



1歲左右寶寶動作能力


2007-1-2211:26:20

1歲左右小兒開始蹒跚學步。這個階段,首先要教孩子走穩,
會起步、停步、轉彎、蹲下、站起來、向前走、向後退,以及跑步、
上下台階、走平衡木、原地跳、鑽圈、爬攀登架、
自己坐在小凳子上、扔球、踢球、隨音樂



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2007-1-2310:50:40

恐懼,
是人們企圖擺脫和逃避某種危險情況又缺少處理能力而引起的情緒體
驗。如遇到地震、台風、洪水、泥石流自然危害,人們無力應付時,
就會產生驚恐。恐懼是人類天生就具有的一種情緒。孩子由於身體弱小,對



孩子了總愛攥自己所喜愛的物品


2007-1-2316:22:44

在這個年齡階段,有許多孩子,
總愛攥著自己所喜愛的掉了毛的毯子,已經用舊了的被子、
狗熊玩具的舊外套等等,這是以前的預防導致失敗的結果。
在吃奶時,孩子用閒著的一只手玩耍,這並不是病。但是,
當讓孩子穿著新衣



讓孩子運用感官進行活動


2007-1-2317:17:31

感覺和知覺是孩子認識外界事物的基礎,通過感知覺,
孩子能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和經驗。孩子的感知活動不僅有視覺的,
而且還有聽覺的、嗅覺的、味覺的和觸覺的,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長應鼓動孩子運用各種



培養寶寶繪畫和音樂的能力


2007-1-2610:52:33

從2歲左右開始模仿著畫些橫線或豎線,有意識、
有計劃地培養孩子作畫,不僅可以發展孩子認識事物的能力,
而且有利於發展手部小肌肉活動的能力,
也有利於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進而,可以逐步發展想象力和創造精



給孩子什麼樣的畫冊好


2007-1-2614:31:56

對這個年齡的孩子,
應該盡量給他們一些在現實當中已經見過和理解了的內容的畫冊為好
。對喜歡汽車的孩子,就給他畫有汽車的畫冊。對喜歡動物的孩子,
就給他畫有動物的畫冊。
孩子們根據這些畫就會想象出自己心目中的汽



幼兒的動作發展


2007-1-2615:31:14

一至三歲的孩子和一歲前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動作增多和復雜化。
一至一歲半,孩子學會走路,二歲以後,能夠並且喜歡跑、跳、
爬高、越過障礙物。與此同時,手的精細動作也發展起來,愛做事,
初步學會用工具和做

 
可以教語言,可以教一些禮儀、好的習慣等等。
 
教二三歲的寶寶進行早期閱讀,不能期望他和成人一樣達到一定的閱讀目的。成人閱讀是為了學習或消遣;而教寶寶閱讀,只要能培養起他的閱讀興趣,目的就達到了。孩子有了閱讀興趣,就會產生出更多“深入”學習的動力。
kindyroo嬰幼兒培育中心致力於向嬰幼兒的父母、祖父母、看護人特別是第一次成為父母的年輕家長
。傳授與嬰幼兒早期發育相關的醫學、教育學、營養學、運動學、行為科學的專業知識,特別是人腦綜合潛能開發(neuro/educationaldevelopment)的秘密。
上海福山中心,地址:上海浦東區東方路1688號東方城市花園一期會所一層福山瑞德學堂郵編:200125,熱線電話:800,810,0052,
同樣愛孩子 我們更專業!
 
關於兒童的早期教育
一、您聽說過“胎兒大學”嗎
在娘肚裡的胎兒能上學嗎?這話聽起來挺新鮮,甚至覺得可笑,但是胎兒上“大學”在國外已有20余年的歷史了。
最早的“胎兒大學”,是70年代初法國裡昂衛生研究所和美國精神生理研究所、體斯頓保健中心等優生優育技術咨詢機構創辦的。至今已有許多國家,如英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設有“胎兒大學”或類似的對孕婦與胎兒的培訓場所。
接受胎教與沒有受過胎教的嬰幼兒,其智商差距很大。美國費城一家生理研究所對200多名受過胎教的4-7歲兒童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受過胎教的兒童比沒有接受胎教的對照組智商要高20%-45%。胎教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故而人們把它稱為“胎兒大學”。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所胎兒大學。擔任教師的有產科醫生、心理學家和家庭教育學家,入學的新生是妊娠5個月的胎兒。大學的課程主要是語言和音樂。
語言課上,媽媽用一個喇叭筒向腹中的學生不斷地重復言語或者借助一個特殊的麥克風同胎兒講話,同時用手在腹部作各種示范動手,與胎兒做游戲,如撫摸、拍、推、搖“打嗝”、“笑笑”、“看看”、“尿尿”等,並為每一個胎兒取一個動聽的乳名。音樂課上,媽媽把一個玩具大琴放在肚子上,演奏一連串的音符,並選擇一些優雅動聽的樂曲給孕婦和胎兒聽,有時還讓孕婦唱一些歌曲。
大學裡按時上課,按時休息。經過全程序的一段時間學習,胎兒出生時已懂得大約15個詞匯和其中的含意,並能對這些詞匯作出反應。這些受過胎兒教育的學生一出世,便可獲得一張文憑和一頂學士帽。
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城市裡也出現了一些胎兒大學,這種新鮮的教育方式正越來越被人們接受。胎教的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胎教這門既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已引起眾多醫學界人士的興趣與關注,並致力於探索和研究。我們相信,隨著人生的第一教育——胎教的廣泛普及,最終定能達到優生的目的。
二、允許孩子“異想天開”
老師問小朋友:“磚頭可以干什麼?”大多數孩子回答道:“蓋房子。”教師笑了。顯然,這是她認可的正確答案。然而,偏偏有一個男孩子舉起了小手說:“可以打狗!”孩子們笑著嚷嚷開來,老師的臉色有些不好,他不大喜歡這個淘氣的男孩子,這孩子常有怪點子,還常常愛搗亂。但打狗並沒有錯,老師示意孩子們靜下來,不再提這件事了。
當我聽到這事時,心裡想,多聰明的孩子呀,如果我是老師,我一定要贊揚他,並讓其他上朋友一起再想想,不能能舉出磚的其他用途,使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
在我們常采用的教育形式中,死記硬背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一個學生在考試時提出了與標准答案不同的看法,盡管事實上學生是對的,但卷面上他的分數往往要被扣掉,反之,背書背得好,卻很少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卻可能會得到高分。這種教育方法,不能不說是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其實,敢於求異思維,富有想象力和創造精神是一個人成材的必備條件。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阻礙孩子開闊視野。成人在考慮問題時,常要受到許多潛在的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卻不同,他們可以讓思維插上翅膀盡情馳騁,他們常常會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這是很可貴的。
亞洲某地區在訓練大象時,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時會用繩圍出一個圈。按說,這個“障礙”對於大象是毫無阻攔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卻將之視為不可逾越的阻隔,從來不設想去跨出樊籬。聽這事時,講述者是笑著當趣聞說的,而我聽後感到一絲悲哀,由大象而聯想到我們人類,在我們生活中,又有多少這種實際上並不具有障礙作用的障礙使我們望而卻步呵。所以,我們不僅自己要設法突破思想的牢籠,就是對孩子,也是少設障礙為好。當我們看到孩子思想的火花閃光之際,一定要及時表揚,而不要視而不見,更不能帶著偏見去壓制。
要鼓勵孩子的創新精神和求異意識,就要從小事做起。例如,平時,要支持孩子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進行各種嘗試,玩玩具和做游戲時,不一定非要孩子照一成不變的模式去做,不妨出點新花樣。有些事情,孩子因“異想天開”而出了差錯,不要急於去責備孩子,而最好幫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當的方法,並告訴孩子什麼是可行的,給他適當的提示,讓他換個方法再試試。做對了就要給予表揚。這樣,孩子便會從成功中獲得喜悅、獲得自信。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也就習慣去用腦筋想一想了。
此外,不要讓孩子認為父母的知識就是絕對不能更改的。讓孩子具有一些“懷疑”精神,對他擴展思路是有益的。要知道,沒有科學家的大膽想象和艱苦驗證,也許今天我們還會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科學的每一進步都離不開大膽的設想,也離不開對現有模式的“懷疑”,如果我們的孩子只知道老師和家長給的答案去回答問題、思考問題,就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突破了。
訓練孩子多動腦子,可以常給孩子出些智力題,還可以同孩子一起猜迷語、玩插拼玩具。只要我們注意孩子多動小腦筋,遇事想辦法,他就一定會成為聰明的有所創新的孩子。
三、誘導孩子多提問
當小寶貝離開媽媽的懷抱,開始邁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的時候,往往也開始學說話了。
有意思的是,在寶寶最先使用的“語言”中,就已有了代表探索和表示新奇的詞。比如,他會指著任何對他說是新奇有趣的東西,急切地發出嗯嗯啊啊的聲音,這聲音就好比是不久後他將使用的,並且使用頻率頗多的“這是什麼?”是呵,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簡直是太奇妙了,隨時隨地都會有“新大陸”被發現。他們的小腦袋中當然要充滿一個又一個問號了。隨著寶寶的成長,他們的提問將會更細,常常要刨根問底,不搞清楚誓不罷休。身邊有一個3歲的孩子,當父母的不知要被“逼迫”著學多少東西。
好奇的是成材的原動力。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和發現都同科學家小時候好奇心強有關。水開時,將壺蓋頂起來的現象,引起了童年瓦特的好奇,這才有了日後的蒸汽機,才有了工業革命的迅猛進程。
願意思考、喜歡探索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每個健康的寶寶都會這麼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漸漸地對事物探索的興頭減少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們不愛學習,馬馬虎虎,這又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對孩子的提問采用錯誤的方式有關。
有些父母由於工作、家務太忙會感到精力疲乏,當孩子不停地向他們問為什麼時,就常用不耐煩的口吻對孩子說:“別煩媽媽(爸爸)了,自己玩一會兒。我忙著吶!”孩子的積極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歡提問了。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沒必要告訴他那麼多、那麼細,告訴他他也不懂。於是,往往三言兩語打發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態度支吾過去。孩子雖然尚不懂事,但他們也能從父母的態度上感覺到媽媽和爸爸對他的作法是否贊同。父母總是敷衍,孩子的熱情自會日減。
也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提問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編一個謊話欺騙孩子。但孩子對於父母的話總是很信服的,他會將答案當成真理。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大腦好比一張潔白的紙,正確的事

[1] [2] 下一页

求購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三元啟蒙叢書”!!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