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會在上面留下畫痕,錯誤的事物也會在上面染上印跡。我們又怎能不留心呢? 所以說,當孩子提問時,我們首先應持鼓勵的態度,回答時要盡可能地簡明、准確、淺顯易懂。3歲前的寶寶,對事物往往是從具體的、自身的、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給寶寶講清一個問題,回答時就要從這些范圍進行。比如,寶寶看到一塊冰,放在屋裡,一會兒沒有了,便會產生疑問。我們不妨給他做一個小試驗:從冰盒中取出一塊冰,在爐上加溫,一會兒,冰化成了水,告訴他,從冷到熱,冰就化了。隨著水溫繼續升高,一會兒水開了,讓孩子看水蒸汽,再過一會兒,一小塊冰就蒸發干了,告訴孩子水變成了蒸汽飛跑了。孩子就會明白為什麼了。 孩子常常會提問的還有表又沒有腿,它怎麼會走呀?於是,有些孩子為了看個究竟,便將表給弄壞了。此時,當父母不可認為孩子是在破壞而打罵斥責他,要讓孩子知道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時,告訴孩子,搞壞東西是不對的。 在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時,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現在很忙,等會兒告訴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書,尋找答案。對於一時解釋不清的問題,也不要羞於告訴孩子不知道,並可以就這個問題和孩子一起去問別人或查閱書籍。孩子大一些後,自然就會養成查書的好習慣。 提問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現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僅要認真地回答孩子的提問,還要適當地啟發提問,也可對孩子的問題進行深一步的發問,以引導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學習方法。當孩子在你的誘導下自己得出答案後,他會高興得又叫又蹦,在歡快興奮的同時,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這自信心將伴他長大成人,伴他一生。 四、教育放在時時處處 我的一位朋友歎道:“我們鄰居家的王奶奶退休以後,整天在家中教孫子,他那個孫子還不到3歲就已經能讀小畫書了,數數也數得好。我們太忙了,兒子到現在也不認識幾個字。”要說,有專人施教當然好,但是,孩子教育得成功與否,卻並不由此決定。因為,如果父母懂得時時處處地教育孩子,孩子也一樣能進步很快。不少雙職工家庭,孩子具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就在於父母將對孩子的教育融入了生活,並體現於父母的言行之中。 的確,教育孩子是一個連貫的、統一的過程,我們不必將之與日常生活割裂來看。從孩子身上,人們不僅能看到父母教育的成果,也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的品質、素質、情感特征等等都會從孩子身上反映出來。 時時處處教育孩子,要求父母做教育的有心人。當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時,買門票,要排隊,這是教育孩子守秩序。看到門旁盛開的鮮花,可以告訴孩子花的名稱,並讓孩子過去聞聞香不香。這是教育孩子學會觀察,培養他對事物的注意力和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如果孩子想摘一朵,我們應擺擺手說:“花兒是給大家看的,摘花不對。”來到熊貓館,讓孩子看看熊貓哪些地方像熊,他喜歡吃什麼東西?見了大象,講一講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象的長鼻子有什麼妙用。來到水禽湖畔,讓孩子喂喂小鴨子和天鵝,教孩子數一數有多少只仙鶴。看到有人投打小動物,問孩子他們對嗎?咱們怎麼辦?喝過飲料的瓶子、剝下的果皮,叫孩子扔進垃圾箱……孩子在玩中就能學到不少知識,同時也接受了品德教育。 在孩子學習數數時,如果父母只是機械地讓孩子數1、2、3,問孩子3多還是2多?孩子可能會答不上來。當父母的不要認為“孩子太笨,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其實,這是我們自己沒掌握好教孩子的方法。如果你拿出5塊糖,一邊放3塊,一邊放2塊,讓孩子說3多還是2多,孩子就會正確地回答。重復幾次,孩子對數目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每天上下樓也是教孩子數數的好時機。同孩子一邊走一邊數1、2、3、4、5……此外,吃飯時讓孩子數一下有幾個人,看書的時候問孩子有多少本。“教具”是隨時存在的,只看會不會利用了。 有的家長認為,教3歲以內的孩子識別方向很難。其實,當孩子剛會配合穿衣服之時,“寶寶伸左手,寶寶蹬右腳。”就可將左右的概念在穿衣的同時輸入了孩子腦中。那麼,當過了1歲後,你問他:“寶寶,你的左手在哪兒?”他就能伸出小左手。 孩子認識字也往往是先從興趣開始的。玩具上的字,讓孩子知道了字原來代表事物。那麼,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地誘導孩子學習認字的興趣,孩子就能饒有興味地學起來。 看到這兒,你一定也認為,教育孩子固然需要時間,但更多的是父母“用心”了。父母要記住,當你和孩子在一起時,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不僅要主動地隨時隨地地教育孩子,也要留神無意中自己的品行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五、好習慣受益終身 在今天,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已成為家長們的共識。但是,早期教育的重點是什麼呢?有的家長,側重於讓孩子識字、數數;有的家長側重於讓孩子在琴、棋、書、畫上發展……我想對家長朋友們說,早期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別小看這一問題,因習習慣一旦養成改起來很難,好習慣如此,壞習慣亦如此。例如,一位妻子在新婚之日發現其丈夫刷牙時不用口杯,刷牙後牙刷還隨手亂放。原來,其丈夫家中人多,洗臉池邊放不下那麼多口杯,於是,他從小就喜歡將牙刷放入姐姐或哥哥口杯中,久之形成習慣。如今,夫婦成婚十多年了,任憑妻子天天唠叨,他的壞毛病總也改不了。俗語所說的“三歲看大”,就強調了習慣的重要性。壞習慣猶如陷阱,而好習慣則會讓人受益終身。 1、養成衛生習慣 從孩子9個月起,就要告訴他飯前便後要洗手。此時孩子雖然不大懂事,但隨著天天訓練,到1歲之後,一到吃飯時間,就會主動配合洗手的。在孩子游戲時如果需要吃些水果或其他“零食”,即使是家長喂,也應先用毛巾為孩子擦一下手。平時要教育孩子不揉眼,不摳鼻,不隨地吐痰。孩子的衣服髒了,應該及時換,使孩子明白,漂亮的招人喜愛的寶寶應該愛整潔。3歲前的寶寶在飯後還應該漱漱口,在晚上入睡前就不要再吃東西了。做到這些有助於防止齲齒。 要讓孩子養成好的作息習慣。到睡覺時間就要上床,該起來了也不要躺在床上玩。孩子的生活要有規律,包括大便也最好安排在一定時間內(如清晨)。 家中的東西應該擺放有序,玩過的玩具應讓孩子“自己收拾”,大人給予“協助”。讓孩子養成從哪兒拿了東西放回哪兒去的習慣,要使孩子習慣於先了解陌生的物品是什麼,不要冒冒失失的,見到就拿。養成詢問加思考的好習慣不僅會使孩子生活中避害,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對3歲孩子來說,進行整潔有序的生活訓練同時,也是對其進行分類歸納訓練的方式,它也是一種對孩子必須進行的智能訓練。 要特別強調的是,好的生活習慣能否養成,與家長的行為有很大關系。如果母親脫了外衣隨手一扔,孩子就不會將衣服疊(掛)好;父親躺在床上,腳卻放到枕頭上,孩子也會地上爬完了床上爬;大人亂彈煙灰,孩子就可能亂扔果皮。家長一定要自律。 2、養成學習習慣 孩子日後是否學業有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小時養成了哪種學習習慣。 首先,要教育孩子不可三心二意。孩子小,注意力不可能長時間集中,為訓練孩子專注,不妨在其2歲後,每日固定一個“學習時間”可掌握在15分鐘左右(隨年齡延長)。上課之前,要讓孩子上好廁所或喝些水,總之,這15分鐘就是學習,讓孩子知道,學習時間是雷打不動的。當然,學習內容要有趣,要適合孩子特點,學習中還要給予適當鼓勵。 讓孩子愛惜書,喜歡書。閱讀的習慣可助於使孩子逐漸掌握“自學”的本領。 要培養孩子勤動腦。在生活中,游戲時,孩子會遇到許多問題,家長不必馬上給予現成答案,而是誘導其思考,然後再告訴答案,使孩子從動腦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而不是死記現成答案。 3、養成文明習慣 要教育孩子懂禮貌講文明。例如,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游戲時要顧及是否會影響他人,如孩子在屋裡跳,應提醒他這會吵了樓下的鄰居。孩子應知道父母做重要的事時不能打擾。要教育孩子愛惜東西,遵守秩序。 教育寶寶熱愛自然。如不踏草坪,不折花木,保護小動物,節約能源(水、電),不亂棄垃圾等。 要讓孩子知道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比如,讓孩子幫鄰居拿拿牛奶,取取報紙;在游戲中讓孩子進行角色體驗,明白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文明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表率,大道理講得再好,父母如背道而馳,孩子也不會成為一個講文明的人。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