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魚(如:仔魚),及吃些芝麻豆腐、芝麻拌菜,用油以植物油較理想。中藥中具有通乳作用的藥物有下面幾種:
1、冬葵子:下乳滑胎,可治產後乳汁稀少或排乳困難、乳房脹痛。
2、王不留行、穿山甲:婦人服之,乳長流。治乳汁稀少或排乳不暢,可用王不留行煮豬蹄膀,配穿山甲、通草、黃耆等。
3、通草:用於產婦乳汁少,為下乳常用藥,常配合王不留行、穿山甲使用,如下乳方。
4、王瓜、土瓜根:通乳藥多用之。
5、滑石:通乳滑胎。
6、赤小豆:下胞衣、通乳汁,出自《本草綱目》;煮赤小豆汁飲,可下乳汁,出自《產書方》
中醫常用方劑:
1、通乳丹:內含當歸、麥冬,可以養血滋陰,豬蹄可以補益通乳,通草也有宣絡通乳的作用。
2、湧泉散:王不留行、天花粉、豬蹄、有行氣通乳的作用。
3、豬蹄湯:有用豬蹄加花生或豬蹄加通草。
參考方劑:豬蹄、花生、王不留行五錢、穿山甲三錢、當歸、川芎、通草各四錢,對於許多產後缺乳的婦女都有很效果。 增加奶水方法很多,首先母親精神要愉快,不要過度勞累,注意休息,同時多喝湯如排骨湯,豬蹄湯,雞湯等,也可吃“生乳汁”,“乳泉顆粒”,湯藥或針灸都可以使奶水增多,還應該讓孩子多吸吮才能多下奶。
具有通乳作用的藥物
西醫對於奶水不足,除了乳房按摩及催產激素注射外,並沒有很好的處理方法,而中醫則建議食補重於藥補。例如:懷孕時若有妊娠貧血,要服用鐵劑補充,以預防產後大出血,造成體營養不足;產後則要增加營養,尤其要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和新鮮蔬菜;若是為了鈣的補給,最好多吃些連骨一起的小魚(如:仔魚),及吃些芝麻豆腐、芝麻拌菜,用油以植物油較理想。中藥中具有通乳作用的藥物有下面幾種:
1、冬葵子:下乳滑胎,可治產後乳汁稀少或排乳困難、乳房脹痛。
2、王不留行、穿山甲:婦人服之,乳長流。治乳汁稀少或排乳不暢,可用王不留行煮豬蹄膀,配穿山甲、通草、黃耆等。
3、通草:用於產婦乳汁少,為下乳常用藥,常配合王不留行、穿山甲使用,如下乳方。
4、王瓜、土瓜根:通乳藥多用之。
5、滑石:通乳滑胎。
6、赤小豆:下胞衣、通乳汁,出自《本草綱目》;煮赤小豆汁飲,可下乳汁,出自《產書方》
中醫常用方劑:
1、通乳丹:內含當歸、麥冬,可以養血滋陰,豬蹄可以補益通乳,通草也有宣絡通乳的作用。
2、湧泉散:王不留行、天花粉、豬蹄、有行氣通乳的作用。
3、豬蹄湯:有用豬蹄加花生或豬蹄加通草。
參考方劑:豬蹄、花生、王不留行五錢、穿山甲三錢、當歸、川芎、通草各四錢,對於許多產後缺乳的婦女都有很效果。 雞湯,魚湯! 宜食物品
哺乳期的營養滋補食品可參考產後期,在此重點介紹乳汁缺乏的宜食物品。 豬蹄 性平,味甘鹹,有補血和通乳的作用。早在《名醫別錄》中即有“豬蹄下乳汁”的記載。《本草圖經》亦雲:“豬蹄行婦人乳脈。”清代醫學家王孟英還認為:豬蹄“助血脈能充乳汁,較肉為優。”唐代食醫孫思邈介紹:“治乳無汁:母豬蹄一具,粗切,以水二斗煮熟,得五、六升汁飲之,不出更作。”現代民間常用豬蹄1~2只,洗淨後加入通草10~15克、細鹽及生姜、蔥少許,一同煨湯服。另外,豬蹄膀、豬肉也有同樣功效。 羊肉 性溫,味甘,屬高熱量食品,它的熱量比牛肉還高,若在冬天的產婦無乳,宜吃羊肉,既能促進血液循環、增暖御寒,又能增加奶汁分泌,對產後乳汁不下者最好。《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產後虛羸,腹痛覺冷,自汗,或乳少,或惡露久不已,均用羊肉切治如常,煮糜食之。”適宜產後期食用的仲景名方“當歸生姜羊肉湯”,產後乳汁缺乏者食之亦益。 鲫魚 民間習慣用於產婦無奶者。《食物中藥與便方》中亦有介紹:“產婦乳汁缺少:鮮活鲫魚一尾,約90~120克,與豬蹄爪1個同煮,連湯食之。每日1次,連吃2~3天。” 夷魚 俗稱粘魚、鲇魚。性溫,味甘,有滋陰補虛,開胃催乳的作用,適宜產後體虛,氣血不足而缺乳者。《吉林中草藥》中介紹:“治產後乳汁不足:鲇魚一條,熬湯,沃雞蛋,連續服用。” 鯉魚 性平,味甘,有通乳的功效,故產婦乳汁不通者宜食。明·李時珍就曾說過:鯉魚“下乳汁”,“平肺通乳”。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主張用“鯉魚1條,煮湯服,治產後乳汁缺少”。最好在煮鯉魚湯時,加入蔥白3~5莖,可更增加下乳效果。《本草綱目》中就有蔥白“通奶汁”的記載。 番薯籐 即山芋籐。有通乳作用。《四川中藥志》雲:“通乳汁,治婦人乳汁不通。”《嶺南采藥錄》中還曾介紹:“治婦人乳少:番薯葉六兩,和豬腩肉煎湯盡飲之。” 南瓜子 據《中醫雜志》1966年第三期中報道:對於產後乳汁缺乏者,單用生南瓜子,每次15~20克,去殼取仁,用干淨紗布包裹搗成泥狀,然後加入開水適量和勻後服下。亦可加入少許豆油或食糖攪拌,早晚空腹各服1次,一般連吃3~5天即可見效。需要注意的是,只用生南瓜子仁,若將瓜子仁炒熟吃 或煮粥吃則無效。 黑芝麻 性平,味甘,能補益肝腎、益氣養血,產後氣血不足、體虛缺乳者宜食之。《玉楸藥解》雲:“芝麻補益精液,潤肝髒,養血舒筋,療乳少。”《本草綱目》中曾介紹:“治婦人乳少:芝麻炒研,入鹽少許食之。” 豌豆 性平,味甘,有和中下氣的作用,適宜肝郁氣滯而乳汁不通的產婦食用。《日用本草》雲:“豌豆,煮食下乳汁。”《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氣,通乳消脹。”對產後有乳而不下者,食之尤宜。 涼粉果 俗稱木饅頭,薜荔果。性平,味甘,能通乳、活血、消腫,適宜肝郁氣滯、乳汁不下的產婦食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它“固精,消腫,下乳”。《本經逢原》還認為涼粉果“為利水活血通乳要藥”。《慎齋遺書》中曾介紹:“治婦人膽虛不足,乳不至:通草二錢,穿山甲一錢,木饅頭一枚,三味共末,入豬蹄湯內煮爛吃。”不用通草、穿山甲也可以,《上海常用中草藥》就有“治乳汁不通:薜荔果兩個,豬前蹄一只,煮食並飲汁”的方法。 花生 性平,味甘,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益氣補虛的作用,適宜產後體虛乳汁不足者服食。《現代實用中藥》認為花生“治腳氣及婦人乳汁缺乏”。《陸川本草》亦有介紹:“治乳汁少:花生米三兩,豬腳一只(用前腿),共炖服。”《食物療法》則是在上述花生、豬腳中更加黃豆二兩一同炖食,或用“花生仁60克,黃酒30毫升,紅糖30克,先煮花生至熟,再入黃酒、紅糖,略煎一下,吃花生飲湯。” 赤小豆 能和血、消腫、通乳,適宜乳汁缺乏或乳汁不下者食用廣明·李時珍認為赤小豆有“散血而通乳汁”的功效,《產書方》亦載:“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民間對缺奶的產婦,常用赤小豆150克,煮粥服食,或用赤小豆250克,煮湯,去豆飲濃湯,連吃5~7天。 蘿卜纓 又稱蘿卜葉。有消食、理氣的作用,適宜氣血郁滯而乳汁不通的產婦。如《滇南本草》中記載:“治婦人奶結紅腫疼痛,乳汁不通,或被壓著,或小兒吹著:紅蘿卜桿葉不拘多少,搗汁一杯,新鮮更好,煨熱,點水酒或燒酒服。” 茭白 有通乳下奶的作用,據《湖南藥物志》載:“催乳:茭白15克至50克,通草10克,豬腳煮食。”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介紹:“產後乳汁不下:茭白30~60克,草棉籽30克,豬蹄爪1只,煮爛吃肉喝湯,1次服完,連服3日。”茭白能通奶,古書不見記載,民間多有流傳。 莴苣 能療乳汁不通,對乳汁缺乏或有乳而不暢通者宜食。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莴苣通乳汁”的記載。《海上方》亦雲:“治產後無乳: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調開服。”民間習慣用莴苣同豬蹄煨食,也有用莴苣子10克與豬爪同煨,飲湯食肉。 豆腐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糖類、維生素和無機鹽,營養價值極高。如產婦奶汁不足,最宜食用。民間常以豆腐5塊,絲瓜250克,香菇25克,豬蹄1只,加鹽、姜、蔥調味,煨爛後分次吃下,能補氣血,增進奶汁分泌。也有用豆腐4塊,紅糖60克,加水共煮,待糖溶化後放入米酒30毫升,或酒釀50~100 克,一次吃完,這對乳汁缺乏者,效果亦佳。其他豆制品,如豆腐干、豆漿、豆腐皮、百葉、豆腐腦等,也適宜乳汁缺乏的產婦食用。 紫河車 俗稱胎盤。性溫,味甘鹹,有大補氣血的作用。《現代實用中藥》亦載:“用於不孕,又為促進乳汁分泌劑。”據《浙江中醫》雜志1957年第5期中介紹:治療母乳缺乏症,內服紫河車粉,每次0.5~1克,每日3次。共治療57例,服用天數為1~7天,以2~4天最多。結果服用l天後見效者6人,2天見效 者24人,3天見效者6人,4天見效者12人,5天見效者3人,6天見效者5人,7天見效者1人。如有新鮮紫河車,洗淨後同豬蹄1~2只同煨,加入姜、蔥、鹽調味,食之更佳。 雞肉 能益氣、補精。《日華子本草》中認為:“黑雌雞,補產後虛羸,益氣助氣。”婦人產後,身體虛弱,乳汁不足者,食之最宜,有補虛催乳之效。《飲膳正要》亦說:“黑雌雞,療乳難。” 獐肉 性溫,味甘,既能補益五髒,又能催乳下奶,故哺乳期無奶水之人,食之尤宜。《子母秘錄》中即有記載:“主乳無汁,獐肉作腥食。” 蝦子 性溫,有補腎通乳的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說過“作羹,下乳汁”。《綱目拾遺》還介紹“蝦米酒”,治無乳:“鮮蝦米1斤,取淨肉搗爛,黃酒熱服,少時乳至,再用豬蹄湯飲之,1日幾次,其乳如泉。” 泥鳅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健脾胃,同時又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用泥鳅給孕婦或產婦下奶的效果比鯉魚還好。可將泥鳅養於清水中漂去泥污,不計多少,如常法煨湯喝。 烏賊魚 性平,味鹹,能滋陰養血,對婦人尤宜。產婦無奶,或乳汁過少,也適宜用鮮烏賊魚洗淨,炖湯服,有生乳催奶作用。若加豬蹄同炖則更好。 章魚 有益氣養血、通經下乳作用,所以產婦體弱、乳汁缺乏者,食之頗宜。《常見藥用動物》中曾有介紹:“乳汁不足:章魚適量,煎湯食,日服2次。” 鹿肉 性溫,味甘,古代醫家認為它能補脾胃、益氣血、調血脈。如婦人產後缺奶者,也宜食用。如《壽親養老新書》中曾記載:“治產後無乳汁:鹿肉四兩。洗,切,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作腥,任意食之。” 橘皮 雖無下乳之功,但在哺乳期,若出現急性乳腺炎時,服食頗宜。據介紹:患有急性乳腺炎的哺乳期婦女,可用橘皮30克,生甘草6克,每天煎服2次,重者加倍。經觀察,發病在1~2天內,大都取得良好效果,一般經2~3天即可獲愈。 無花果 性平無毒,能開胃、助消化,又有催發乳汁的作用。《醫林纂要》中即有記載,說它“益肺,通乳”。四川民間也有用無花果同豬前蹄炖湯服食以發奶水的經驗。凡產後乳少或無乳者,食之頗宜。 小茴香 是五香粉的五種香料之一,民間食用很是普遍。根據中國藥科大學葉橘泉教授的經驗,認為它能健胃、理氣、興奮、強壯,並有催乳之功。所以,哺乳期奶水不足者,食之亦宜。 此外,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產婦乳汁缺乏者,還宜吃牛肉、牛乳、豬瘦肉、骨頭湯、各種內河魚魚湯、蛋類、桂圓、大棗、胡桃、木瓜、韭菜、裙帶菜、金針菜、絲瓜、蔥白以及黨參、黃芪、當歸身、通草等;若兼有肝郁氣滯者還宜吃些蘿卜湯、金橘餅、佛手柑等。
另外,哺乳期結束或不願再哺乳而需要斷奶時,宜吃以下食品。 花椒 是一種最為常用的辛辣調味品,雖然《食療本草》中有“下乳汁”的記載,但民間有用“花椒9克,水煎服”的退奶方法。據1972年《常州衛生資料選編》第3期和1966年《中級醫刊》第7期中介紹:單用花椒6~15克,加水400~500毫升,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