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應先從“德、智、體、美、善”五個方面抓起,即素質教育,首先,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須從小就要做一個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舉一些實例或者通過看電視,漫畫等引導孩子告訴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像其中的人物一樣。 二、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獨立思考,善於分析難題等良好讀書習慣,教他學東西時應靈活掌握,不要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時間花不少,效果卻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寫生字,寫了一排,過段時間他還是寫不出來,這種方法太“死”,家長應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結子女。 三、“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四、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對人有禮貌,教他們怎樣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影響非常大,這一點應引起家長的重視,說話要得體,辦事要認真,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時在家裡給他們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平時應做到有一顆愛心,還要細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們家長能做到這幾點,再加上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心,我們的孩子未來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要注重的問題: 小兒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學齡前期,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如口頭語言、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也在該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視這一時期的教育及心理護理。早期教育包括體、智、德、美四個方面。 體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務。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發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這些任務,只有保健護理、保育營養還不夠,還必須開展一定的體育活動,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兒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種髒器得到鍛煉,提高適應能力和各種功能。 智育:早期進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傳授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要把開發兒童的智力作為重點即發展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學齡前期的智力教育,是為今後的教育打基礎的,錯過這個時期,以後再學習就十分困難了,甚至無法補償,比如口語就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在學齡前期沒有練習說話的機會,待到成人後即使花費很大的精力,也達不到正常人的口語水平。我們要從培養兒童智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幾方面做准備,而不能以識多少字,學了幾冊算術作為兒童智力高低的標准。 德育:是指對兒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來有三種因素,即對品德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學齡前兒童對事物認識水平比較低,許多抽象的道理還不能理解,只能夠了解比較直接的、簡單的是非標准,並且能夠培養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為習慣,如禮貌、善良、誠實等。兒童的模仿性強,社會上許多事情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他們,如不主動地進行教育,兒童則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細致地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兒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絕不是僅靠說教、講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對兒童的審美教育。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會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某些藝術形式就是將這些美的內容加以提煉、升華的結果。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他們有意識地體驗生活中的美、並教給他們初步的技能技巧,來表現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進行某些創造。藝術形式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大都用聲音、色彩或動作姿態來描繪,這正符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所以,藝術形式能夠引起兒童的注意和興趣,易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樂曲、舞蹈、詩歌、美工、文學作品等都是對兒童知識經驗少,理解和欣賞水平低,生理上還不成熟所以只能選擇那些淺顯易懂的作品。 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人的行為、語言對培養兒童的美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幼兒園和家庭環境的美化、成人的舉止、行為、服飾都很重要。 學齡前兒童,在心理護理上應注意心理特征。此時的兒童抽象思維已經產生,能夠對抽象的數概念有所認識;創造想象也已出現,個別兒童還能畫出很新穎的畫面,編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都要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要讓兒童從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過耳濡目染,培養兒童良好的品質,使其心理在一種健康、向上、友愛的環境中得到發展。在心理護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對兒童切忌采用粗暴簡單的訓斥,這樣容易使兒童產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遷就、縱容的方法,這樣就會使兒童產生不辨是非,自以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導,循循善誘的方法,如通過勞動培養兒童勤勞、助人為樂的品德,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勞動後的愉快及幫助他人後的快樂。在兒童的心理護理上還應注意順其自然,要和兒童教育、兒童保健緊密地結合起來。護理得當,可使兒童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行走平穩,樂意追逐跑。 2.能借助輔助物上台階,會踢靜止的球。 3.樂意操作小體積的物品,願意用手挖空物品。 4.會連接或搭積木。 5.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會脫鞋襪。 6.初步萌發與小伙伴交往的興趣,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7.能聽懂指令性語言,從學說一個單字發展到會發疊音,再到用簡單的單句與人交談。 8.好奇心、求知欲增強。 9.能准確地將圓形、方形放入模板。 10.對漢字、讀書產生濃烈的興趣,喜歡聽兒歌、講故事。 11.會背誦數字1~10,會認一兩種幾何圖形。 鍛煉方法: 1.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需要進一步鍛煉下肢肌肉的力量,為此,可設計一些如下蹲拾物、上斜坡、推車走、追逐跑之類的游戲活動。 2.提供細小的物品,讓寶寶操作擺弄,但要防止寶寶誤吞。 3.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時機地訓練寶寶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正確使用小勺,脫背心、鞋、襪等。 4.要經常為寶寶提供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鼓勵寶寶大膽與人交往。 5.結合生活環境與大自然環境讓寶寶認識顏色。 6.運用“環境濡染法”“表情識字法”“動作識字法”“閱讀識字法”等,教寶寶認識150個左右的漢字。孩子到了1歲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發育快一些的還可以獨立幾步。 手眼活動從不協調到協調,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餅干,五指從不分工到有較為靈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對捏糖塊。雙手從“各自為政”到能夠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擺弄玩具。精細動作獲得發展,如可以獨自抱著奶瓶喝奶,打開瓶蓋,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歲多的孩子可以聽懂自己的名字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詞匯,會叫爸爸媽媽,能同成人一樣可以分辨聲源,有了明顯的回憶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記住的事情,將之運用於當前的“工作”中。可以模仿大人的動作。 這時能隨著節奏鮮明的音樂自發地手舞足蹈,並努力配合鮮明活潑的音樂節奏做動作,會初步分辨顏色,喜愛色彩鮮艷的玩具,愛看漂亮的人臉,愛看圖畫書和大而鮮艷的圖雜。 能聽懂媽媽的話,可以聽懂常用物品的名稱,開始學說話,可以用簡單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們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樣的物體,害怕未曾經歷過的情況。這時有明顯的依戀情結,喜歡“跟”媽媽的“腳”,媽媽去哪裡,他就跟著去哪能裡,喜歡與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興還是生氣,會設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動討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氣。 和小朋友有了以物品為中心的簡單交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往,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識,可以把自己和物品區分開,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有了最初的獨立性,會拒絕大人的幫助,願意自己動手,而且可以做些簡單的事情。 一歲半到2歲的孩子,不管看到或聽到什麼,總是會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急速成長,幾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記事物的名稱上。孩子一旦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有名稱後,就開始胡亂提出問題想要記起新的名字。而大人對此詢問法通常不加理會。不過2歲前後的“問題階段”所問內容都相當單純,只是令大人感到羅唆罷了。孩子就是由這種方法來記人名及事物的,這也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進入2歲的孩子,面臨著許多需要學習、掌握的東西,他也開始自己思考問題,會不斷地提問,但當你在教孩子時,你會發現那些非常簡單的事物,他怎麼就那麼難懂,總是會搞錯。所以你要耐心,不要以你二、三十年生活去跟他不到2年的經歷相比,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世界對他來說很復雜,需要你的引導和解釋。 孩子到了2歲左右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護和自我意識強烈,正在嘗試獨立自主,父母若不馬上適應這種急速的變化,只會帶來洩氣和灰心,如果順著他,也許反抗心還不至於太強,其實一個可愛且有依賴性的孩子試著反抗,這對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產生點反抗意圖,較能激起他應對人生沖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在2歲孩子的成長中,最明顯的是運動功能的發達,所以當孩子眼睛一張開就開始吵吵鬧鬧。這時他們的思想也逐漸成熟,而且趨於復雜化,大人這時不可再一味地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喜歡凡事都有規律性,看電視的時間若加以分配,讓他在固定的時間看喜歡的節目他會很高興。 這時對時間的知覺是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們從成人那兒模仿學到了一些有關時間的詞語,但卻不能把它用在正確的地方。說明了孩子對時間概念的認識還末清晰。他們的注意力從1歲起就開始不斷地發展,一般來說,1歲半時能集中注意力5-8分鐘,2歲10-20分鐘,能長時間地注意一個事物,自己也能獨立地玩較長的時間。 這時應讓孩子更多地參與日常生活,在這些活動中,即能促進一家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讓你的感受到孩子給家庭帶來的無盡快樂,而且還能在活動中教孩子數數、認識事物,教孩子說話,培養他獨立的能力,愛清潔、整齊的生活習慣。 我推薦的都是自己看過的。 林怡育兒系列、區慕潔的測評、七田真的右腦開發、杜曼的書、寶寶的第一本親子游戲書。洪恩朗讀者。 有好多寶寶到了晚上十一點多鐘還不睡覺,無論怎樣勸說也不好使,這是一個很讓爸爸媽媽頭疼的問題,真是束手無策。
首先我們要從源頭做起,分析一下寶寶不睡覺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這樣一來,一切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1、晚餐是否吃的太飽——晚餐吃的少一點,少吃一些不易消化或是容易脹肚的食物,遵守“早餐好,午餐飽,晚上少。”的飲食原則。
2、是否真的不舒服——有必要時,可以去檢查一下。
3、爸爸媽媽是不是“夜貓子”——為了孩子,你就先把他哄睡後再去干別的。
4、午覺是否睡得太多了——午覺最好睡1~2小時。
5、寶寶是否有了“興奮劑”——睡覺之前不能給他新玩具或好長時間不玩的玩具,不能打鬧,不要聽節奏快的音樂,最好聽一些搖籃曲或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兒歌、故事。
6、在寶寶的臥室裡是否聽到了外面的說話聲、播放節目的電視機聲——到其他房間裡去談話,把電視機關掉或是把聲音降至寶寶聽不到為止。
7、全家人到了一定的時間都去睡覺,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寶寶也會乖乖的去睡覺 幼兒園育兒知識內容包括: 幼兒園家長育兒知識 幼兒園大班育兒知識 幼兒園小班育兒知識 幼兒園冬季育兒知識 幼兒園中班育兒知識 幼兒園科學育兒知識 http://tujk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