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噓他的功效,最好用藥以前查明他的副作用。(怎麼查?問醫生啊!還可以查網頁!) 幽門螺旋桿菌 1這個細菌可不得了啊,他可是通常腸胃病的主要禍首。這細菌可以生存在胃酸的環境內,口腔也可以生長,所以可以通過口腔傳染,是一種牛頑強的細菌,所以如果你不營造一個良好的腸胃環境,就算你用藥殺死了第一批細菌,也無法制止他的繁衍,再說強效抗生素(也就是胃藥的主要成分)會連有益菌也殺死,嚴重破壞消化道微生物的生態!後果會病沒治好又出來n多的病。著也就是10分要3分毒的來原!還有就是有益細菌都不是那麼頑強的! 消化道的微生物生態 1如果腸胃好,就是有益細菌的生長環境好,反之就算你吃下再多的有益菌種(生物藥)也無法使有益菌活下來! 病從口入 1整個消化道,只有嘴巴和肛門有隨意肌分布,可以隨意志來控制,其他的為平滑肌,很難用意志來控制,所以解決腸胃病,就要從這兩端下手。 a吃些什麼?事物的種類,料理方式。 b如何吃,吃飯的氣氛和和方式 c要吃多少,食量 d吃的時間 e排洩的東西 f排洩的方式 g排洩的時間(別說惡心,科學的需要!後面還更離譜呢!) 吃飯的氣氛 1心情不好,不吃! 2不愉快的氣氛會把食物變成毒藥(可不是嚇你哦!)因為生氣,焦慮,沮散,憂郁等的人,心思不在吃飯上,這些人食不知味,其實情緒嚴重干擾自律神經,導致腺分泌不正常,小腸蠕動不規則,結果消化不完全。而那些小腸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含有大量的營養,等進入大腸後,剛好成為那個什麼什麼細菌的肥料,這樣就會讓其大量繁殖,並產生牛多的毒素來破壞你的腸胃。結果就是食物=一點點營養+大量的毒素+大量幽門菌 3吃飯是幸福的事情,吃飯時要作到,不開會,不訓導,不打架,不罵人! 4飯前禱告或閉目深呼吸有安定情緒的作用!(還是信教好) 吃飯方式 1細嚼慢咽是訣竅 2一口飯要嚼35次(書上是這麼要求的) 3吃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eq,例如吃飯急性子,和慢慢吃都是常年積累的習慣! 4通常急性子的人在學習細嚼慢咽會犯一種錯誤,嚼的次數夠,速度卻太快,看是有效率但其實是處於無形的壓力中! 5細嚼慢咽可以激發出更精密(就是剛好拉)的生物回饋神經回路,使腸胃可以做更微小的調節,(常用來修煉氣功,愈加,修禅,舞蹈等高級難度修煉,以下100字只為提高你的知識面而寫,可以不看)因為要完成慢動作,心必須安靜下來,注意力也要集中,才能透過已建立的細微神經回路來控制每一小束腸胃肌肉。如果想要完成更細膩、更慢的動作,就得組織更多更細微的神經回路。如果慢動作達到了靜止不動的狀態(事實上是無數次的微動),為了保持此一狀態的平衡,身體必須動用兩倍的超細微神經回路來平衡過與不及,而且神經回路的微調訊號也要更頻繁才不致失控。(閉目練習慢動作或平衡動作,效果尤佳。因為閉目可將注意力收回身體內部,更能充分察覺身體的細微反應,重新建立更精密的身與心雙向溝通,很高深吧!簡單的說就提高你腸胃的調節能力。) 6精密的生物回饋神經回路甚至連食物在嘴裡嚼一嚼就可知道它的特性及適不適合自己的腸胃。所以,要必要慢慢地吃,來培養這種能力,才不至吃下有害食物。如果你是根劇醫學報告來判斷食物的好壞,而非根劇自己的腸胃好壞,那麼你有可能回吃下對別人是補品,對自己卻是毒品的食物!科學的研究報告確實是非常有用的依劇,但是對所有人而言,並不是100%適用的,仍然可能會有個別差異的例外情形存在。(特別是對以有胃病的人!50%都未必正確!) 7一頓飯至少要吃20分種以上:在大腦下方有個地方叫做丘腦,丘腦中有個部位叫做飽食中樞。大致上,這個飽食中樞會在開始吃的20~30分種後才會發出飽的訊號。如果你5分鐘就把飯吃完的話,在飽食中樞發出指令前的這段時間(大約20~30分鐘)就會一直感覺吃不夠飽。所以,吃快的人在這段期間內還是會一直吃,等到接收到丘腦傳出的飽食訊號時,就已經吃下太多的食物了。(額外知識:飽食中樞會根據下列3種情報來發出飽的訊號,著個過程大約需要20~30分鐘: 1.血糖值的上升 2.蛋白質或脂肪刺激十二指腸分泌出菏爾檬(字打不出來) 3.胃壁鼓漲) 減肥良方:細嚼慢咽可以減少實際吸收的食量,具有節食減肥效果,因為食物經細嚼後產生的食糜(食物+唾液),其體積遠大於未細嚼的食物,所以不必吃很多實質的食物就可以產生飽的感覺。 細嚼可以過濾食物中的雜質,(吃到戒指就好了!) 食量與餐數 1吃八分飽,活到老老老! 2要適量,忌暴喝暴食。(撐才是胃最大的敵人) 3食量是腸胃患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因為食量與想吃的欲望的滿足有關,我們很難不借美食去滿足它。如果能夠確實做到吃八分飽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4腸胃患者必須解決的矛盾。 身體所需要的食物vs頭腦所需要的食物 5健康與吃東西的欲望兼顧的平衡點:為吃而活+為活而吃=? 6消化系統最好在睡覺前完成消化工作,如此維修系統才能在睡覺是進行消化道的修補作業。(腸胃病患更需要在睡眠是把受傷的消化道修補好,特別是你!) 7一般吃早中晚三餐的人,建意晚餐要減量,才不至於在睡覺時還要進行消化工作。 8過飽的缺點:消化系統就像一座大工廠,要啟動這座大工廠需要耗費大量能源,雖然消化系統可以從食物中取得能源,但是多於的食物並不會無限制地儲存起來,其中只有一小部份會以脂肪的型態囤積被用而已,其他大部份還是會排放掉,甚至會以腹瀉的方式直接把多於的食物倒掉。因此,食量多於身體正常需求量反而會耗損能源,完全不合乎節約能源的原則,而且腸胃過度負荷會更容易故障而提早報費!(就是隔屁)一般而言,吃八分飽的人可以省下大量能源來提供睡眠時進行身體的修復,所以睡眠也比較短,質量也比較高,精神也比較好。 10過餓的缺點:這是另一個極端!科學家發現:過度少食而必須長期忍受饑餓的人脾氣都會變壞!極度節食也會使新陳代謝遲緩,危害一些重要功能的運作甚至無法抵抗疾病入侵。 11食物塞進胃裡面會對胃壁產生撐開的壓力,稱之為胃壓。胃壓累積到相當程度會透過自律神經傳導到丘腦的飽食中樞,於是,飽食中樞再發出訊號警告大腦停止進食。如果大腦受到美食誘惑硬是不予理會,大腦自動就會把飽食訊號接受的門欄提高,也就是說要吃更飽,胃要塞進更多食物,胃壓要更大,飽食警告訊號要更強,大腦才會接受。更糟的是,胃會逐漸適應食量而增大容量,使得等量的食物再也無法產生足夠的胃壓來警告大腦。因此,必須吃更多才會覺得飽,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不要忽略第一個飽的訊號! 12我們大部份人如果滴食不進只光喝水,也需要花上兩個月的時間才會耗弱而死。所以,不必對饑餓過於恐懼。反而要小心注意,過飽容易引發腹瀉、昏眩、心髒病、中風! 13容易對食量失去警覺的陷阱: 1.拘泥傳統節儉的觀念,不願意暴殄天物,勉強自己吃完剩飯剩菜。 2.朋友聚會,邊聊天邊泡茶、嗑瓜子、喝咖啡、喝酒、點心水果不斷。 3.朋友聚餐,佳肴滿桌,邊吃邊聊,手不停夾,嘴不停吃,吃飽了還一直上菜。 4.在吃到飽的自助餐館吃飯。(看你以後還占不占便宜) 用餐的時間: 1定時吃飯! 2訓練腸胃在固定時間吃飯,形成生理時鐘,使肚子一到時間就會感到餓。 3餐於餐的間隔,要讓腸胃適當休息,不能吃零食來強迫腸胃一直工作不休。若有餓的感覺,要盡量喝白開水熬過。唯有白開水才不會啟動消化系統,任何添加物都回被視為食物。 4空腹時,頭腦特別清醒,應善用此段時間,不要輕易亂吃食物,把血液拉回消化系統,使頭腦又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 5餐後可喝一小口水來清洗食道,但是不宜大量喝水,因為大量喝水會稀釋胃液。 食物的種類: 1要忌口! 2先找出來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及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 3個別差易性:食物的好與壞是相對的。要判斷食物的好於壞是要根據個人的遺傳體質而定,還是那句老話同樣一種食物可能對某些人是補品,對另外一些人卻是毒品。因此,每一個人都要自己去實驗品嘗來找出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及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也就是說要懂得尊重自己的體質,不能吃的食物就是不能吃! 4族群差異性:有些民族經理數千年的基因改良,才能發展出特殊的食物文化。所以不要妄想一朝一夕就能盡情享受異國美食,否則往往都會以瀉肚子收場。例如日本的生魚片(鮮啊)、泰過的酸辣蝦(美啊)、韓過的泡菜等等。因為我們身體缺乏特定的分解酵素,以致無法消化異國美食。(所以第一次吃這些的時候,要少吃點!) 5季節差異性:同樣一種食物在不同季節裡食用,效果可能不同。(比如蛏子) 6要盡量避開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醋、茶、油、咖啡、煙、酒、擯榔等等。 7刺激性食物固然有其功效,但是容易使人上隱而食用過量。所以,若要取其利而不受其害就必須懂得節制。須知一個不懂得節制的人,不算是懂得生活的人。就好像一個只知道踩油們而不知道踩煞車的人,不算是一個好的駕駛員。(我在學車嗎!)所以應該取一個平衡點!(要胃好,就要忍耐!) 8q:一旦上隱了要如何去隱!(本理論適合戒除煙隱,毒隱,什麼隱,還適合愛情嘎嘎!) a:隱是一種必需的習慣,不去慢足它會混身難過。因此,想要拔除隱,首先要了解人性的弱點。人性害怕一無所有(絕對的空無),只能用新玩具去取代手上的舊玩具,不能完全剝奪。如果被完全剝奪,人性會起嚴重反彈,並且拼命想加倍奪回。其次,要了解什麼是習慣?習慣是靠長期不斷地重復做同樣一件事所養成的。因此,要拔除壞的舊習慣最好靠建立一個好的新習慣來取代它,而好的新習慣也是要靠長期不斷地重復做同樣一件事來養成,所以短時間內無法取代成功是正常現象,不必自責。當然,新的取代物一定要具有趣味性才能行之久遠。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具備有警覺性,如此才能中途攔截舊習慣。取代公式:耐性+警覺性+趣味性>慣性 9喝太多甜汁或碳酸飲料容易破壞消化道正常微生物的生態,進而刺激小腸快速蠕動,使食物缺乏足夠的停留時間來進行消化。 食物料理方式: 1不新鮮不吃! 2太燙太冷不吃!(燙都沒什麼!嘴受的了的,喂也受的了!主要是冷!) 3軟硬要適中! 4常見食用不新鮮食物的情形: 1.拘泥於傳統節約的觀念,不願意暴殄天物,常常把剩飯剩菜隔餐加熱後食用。解決辦法是采取事前節儉的觀念來代替事後節儉,也就是說寧可煮不夠,餐後再補吃一些不必二次加熱的食物,例如水果或餅乾。 2誤以為食物放進冰箱或冷庫內,鮮度就可以永久不變。 3.偏好煙,熏和閹,油的口味。 5生食vs熟食:少數的食物最好是采取生食的方式才能吸收到其中寶貴的營養成分,熟食反而會破壞它的精華,例如:水果於少數的蔬菜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酵素,如果加熱烹煮的話,裡面的酵素就會被破壞掉。但是,對大多數的食物而言,熟食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加熱處理才能軟化其中無法消化的纖維,同時也才可以殺死有害的微生物。有些食物甚至生食會中毒,必須烹煮後才能消除其毒性。生機飲食的人,必須深思人類是經過二百萬年的食物實驗才發展出成熟食文化,這是物種求延續生存的智慧結晶。而且人類的基因也已改良成適應熟食的基因,如果要恢復成原始人類適應生食的基因,恐怕也需要經過長久的時間。所以,如果你的體質不能消化某些生食的話,請勿盲目堅持! 6烹煮過度、油炸、炭烤、煙熏等都回破壞食物的結構,使美食變成致癌物。(少吃還是沒問題的,不要被嚇住!) 7醬料往往口味太重(太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