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兒發燒肚子疼是怎麼回事正文

小兒發燒肚子疼是怎麼回事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小兒發燒肚子疼是怎麼回事
 
寶寶的情況考慮是急性腸胃炎,建議你積極到醫院具體檢查治療,
 
小兒腹痛是常見的症狀之一。有人統計,由幼兒到小學畢業的兒童中,有1/3以上會經歷過腹痛。一般來說,小兒的腹瀉可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急性疾病如果小孩痛得打滾,或伴有高燒、腹瀉或嘔吐等任何一種症狀,都意味著有急性疾病存在,應盡快到醫院診治。
二、蛔蟲病是小兒腹痛常見的病因之一,尤其是在農村,蛔蟲感染率很高,可達90%以上。當然,不是所有蛔蟲感染的小孩都有腹痛,但是,很多腹痛不很嚴重,反復發作腹痛的小孩,都可能是有蛔蟲感染所致。這時,常可能伴有食欲不振,胃部不適、或惡心哎吐等消化道的症狀。但要確定是否為蛔蟲病,需經醫院檢查大便有蟲卵,經服藥打蟲後症狀消失,才可認為腹痛是由蛔蟲所引起。
三、習慣性腹痛這種病雖然還沒有列入一般的教科書中,但在幼兒中是確實存在的,日本學者松田道雄認為,類似這樣的腹痛不但存在,而且還相當多。當排除各種可能性的急性疾病和蛔蟲病外,找不到病因的各種反復性腹痛都可能是習慣性腹痛。

這種情況的原因還不清楚,推測是因內髒過於敏感,把胃腸的蠕動誤當作腹痛,也可能是由於便秘,因為有很多小孩在大便後,腹痛便消失了。
習慣性腹痛的表現是:多半在4歲左右開始。常在早餐或飯後痛,問他哪個部位痛,常是指在肚臍部,沒有發燒或腹瀉。疼痛並不很厲害,過10-20分鐘就好了,好像什麼事也沒有了,可是第二天又會同樣地叫嚷肚子痛,到醫院檢查,找不到實質性的病變,檢查大便也找不到蟲卵。有時在剛上幼兒園的小孩,每當讓他上幼兒園時就喊肚子痛。好像是在裝病似的。這時,不應說孩子裝病而斥責他,以免傷孩子的自尊心,但也不宜顯出過分焦慮。可以告訴孩子:“等一下好了再去”。

目前,對於習慣性腹痛不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平時,主要是盡量防止便秘,多給水果、酸牛奶等。發作疼痛時,可用姆指壓迫“足三裡”穴,可以很快止痛,注意不要用指甲壓,以免傷害皮膚。關於足三裡的部位是在膝關節下等橫指的外側,也可以讓小孩坐在椅子上,屈曲膝關節用右手姆指壓在右膝關節上面(也可用左手量左膝),中指壓在膝關節外側的部位即是三裡的穴位。這個穴位的上下范圍較大,所以,不一定要很准確也可。
 
、腸痙攣。這是小孩肚子疼最可能的原因。在兒童醫院小兒外科門診,孩子肚子疼絕大多數是小兒腸痙攣(腸子抽筋)造成的,從1、2歲到11、12歲的孩子都有。最常見的是4、5歲到5、6歲之間。造成腸痙攣的主要原因是吃得不合適(比如吃多了;吃了大量涼食物等)。這時孩子沒有一定的壓痛點(肚子上都是軟軟的),能吃能喝,精神挺好。醫治辦法是配合顛茄與非那根、撲爾敏等一塊吃。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很著急,但一般沒有大問題。

2、急性胰腺炎。2、3歲的孩子得的不是很多,4、5歲之上的孩子發病率相對較多。原因大多是暴飲暴食,且大多是油膩、不易消化的東西;膽道蛔蟲堵塞膽管引起的胰腺炎(這種情況不多);白血病患者用了l-門東酰胺酶。症狀是肚臍眼左上側疼痛。家裡父母發現,孩子吃了很多東西,肚子疼(圈著腿),不讓摸肚臍眼的左上側。胰腺炎一般的情況下都可以治愈,但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很快就能導致休克。症狀是肚子劇烈疼(孩子不讓父母摸肚子),嘔吐,精神狀態不好,臉色發灰。如果搶救不及時,可以導致死亡。得了胰腺炎急救的第一條是禁食,然後是流食調節。

3、腸炎。主要是以臍周為中心整個下腹部疼痛,伴有嘔吐、腹瀉,肚子摸起來軟軟的,沒有固定的壓痛點。腸炎一般是吃了不潔的飲食造成的。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衛生即可。

4、闌尾炎。主要是右下腹疼痛,2、3歲的孩子有肚子疼,並且有明顯的肚子漲,伴有嘔吐,全腹都有壓痛,不讓摸,可能發燒38度多。2、3歲的孩子更應該重視,因為很容易造成穿孔,成為腹膜炎。10歲以上的孩子患闌尾炎開始是上腹部疼(或者說是胃疼),幾個小時之後轉移到右下腹痛,有的孩子伴有惡心、嘔吐,右下腹有很明顯的壓痛點,不讓摸。疼後可能伴有低燒,37度多到38度,也可能燒到39度。

5、腸套疊。6個月-1歲孩子哭鬧,這時家長要考慮是不是孩子肚子疼。如果孩子是一陣一陣哭鬧,10-20分鐘哭鬧一次,每次持續5-6分鐘後恢復正常。這種情況絕大多數可能是腸套疊,某一個腸管突進到另一個腸管裡,造成痙攣,一陣一陣疼(圈著身子),屬於原發性腸套疊。然後緊接著是嘔吐,幾個小時之後,大便拉血(象紅果醬或者象醬豆腐湯似的)。飲食習慣的改變,是腸套疊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5、6歲的孩子多是回盲部上長一個小腫物,以小腫物為起點,纏在腸子上,造成腸套疊,這屬於繼發性腸套疊。細心的父母可以摸到孩子肚子上有一個胞塊,象根臘腸,大約4-6厘米,隨著時間的變化,腸套疊也不斷變化。開始,可能在右上腹,然後上腹,然後左下腹,有的套疊特別松,從肛門就可以突出來。

6、腸梗阻。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腸梗阻,孩子曾經患有胎變性腹膜炎,也可能患有腸梗阻。孩子做過腹腔手術,也可能形成粘連性腸梗阻。症狀是肚臍周圍一陣一陣疼,伴有嘔吐,嘔吐沒有消化的食物,小的孩子吐奶瓣,然後吐膽汁樣的東西。有時,孩子的腸子一排一排看得很清楚,摸起來肚子上有壓痛點(不定位置的疼痛,不讓摸)。

7、腫瘤。肚子疼也可能是腫瘤造成的。孩子肚臍下部疼痛,仔細摸能摸到一個包
 
秋冬季是小兒腹瀉病高發季節,多數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因多發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稱為“秋季腹瀉”。本病呈散發或小流行,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l~3天。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無明顯中毒症狀。病初可有嘔吐,常先於腹瀉發生。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約3—8天。
小兒患秋季腹瀉後合理飲食和適當用藥,可縮短病程,很快恢復,則對小兒健康影響不大。如果處理不當,常並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危及患兒生命;或者導致病情遷延,造成患兒營養不良,影響患兒生長發育。所以,家長有必要了解掌握一些小兒腹瀉的家庭治療護理方法。
腹瀉病的治療原則是①預防脫水;②糾正脫水;③繼續飲食;④合理用藥。根據以上原則,病情輕、無明顯脫水的患兒在家庭治療,可采取以下措施。重症需到醫院治療。
1.患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
可選用以下液體:
①米湯加鹽溶液:配制方法:米湯500ml(1斤裝酒瓶)+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或炒米粉25g(約兩滿瓷湯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水500ml煮2~3分鐘。預防脫水:首先給20~40ml/kg,少量多次口服,4小時內服完,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②糖鹽水:配制方法:白開水500ml(1斤裝酒瓶)+蔗糖10g(2小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劑量服法同上。
③口服補液鹽(ors)溶液(新生兒慎用),年齡<2歲,每天應提供ors液500ml;年齡2~10歲,每天應提供ors液1000ml;年齡>10歲,ors液能喝多少給多少,每天應提供ors液2000ml。宜少量多次喂服,2歲以下的患兒每1~2分鐘喂1小勺約5ml;大一點的患兒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兒嘔吐,停10分鐘後再慢慢給患兒喂服(每2~3分鐘喂一勺);若ors液用完之後腹瀉還不停止,則喂患兒一些上述原則中所提到的液體或看醫生。
2.給患兒足夠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
母乳喂養的患兒繼續母乳喂養,可適當延長喂奶間隔時間。如患兒不是母乳喂養,年齡在6個月以內,可用患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繼續喂養,用牛奶(或羊奶)加等量米湯或水稀釋,腹瀉好轉後漸恢復正常飲食,或用酸奶,也可用奶-谷類混合物,有條件者可更換為不含乳糖的奶粉。如患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給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如粥、面條或爛飯、蔬菜、魚或肉末等,需由少到多。可給適量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這些食物要很好烹調、研磨或搗碎使之容易消化。年長兒則可進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的食物
3.可選用的藥物:①微生態調節制劑:目的在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常用的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糞鏈球菌等。②腸粘膜保護制劑:吸附病原體,維持腸細胞正常吸收與分泌功能;與腸道粘液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強其屏障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如思密達。
4.如果患兒3天不見好轉,或3天內出現下列任何一種症狀,應找醫生診治:腹瀉次數和量增加;不能正常飲食;頻繁嘔吐;發熱;明顯口渴;糞便帶血
在嬰幼兒中,秋冬季容易發生一種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病,不同於夏季的細菌性腹瀉。輪狀病毒在零下20℃還能穩定地存活,煮沸則可使之迅速死亡,酒精等普通消毒劑也可將其殺滅。病毒來源於腹瀉患兒及症狀明顯的病毒攜帶者。手常常是重要媒介,還可能通過呼吸道傳播。

預防嬰幼兒腹瀉首先應該實行母乳喂養。母乳不僅溫度適宜,營養全面,還含有免疫球蛋白等抗病成分,有利於預防輪狀病毒感染。其次,孩子的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換,每次吃東西前都要給孩子洗手。家長外出歸來不應伸手就去抱孩子,應先脫去外衣,洗淨雙手,潔面去塵。孩子對玩具常常是連玩帶啃的,因此對孩子的玩具也應經常清洗。

一旦孩子發生秋冬季腹瀉,應請醫生檢查,合理用藥(除有細菌感染的並發症外,不應使用抗生素)。對於輪狀病毒腹瀉,建議使用思密達治療,它不但能保護腸黏膜,又對病毒有抑制、固定和吸附作用,然後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最終清除病毒。

小兒腹瀉又稱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較為多見。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後易損耗氣陰,重症者可出現危險的病變。遷延日久,常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疳積等症。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嬰幼兒消化不良、脂肪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毒性腸炎等病症。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凡喂養不當,饑飽無度,飲食生冷或不潔,或外感風寒,過熱或受涼,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調,而引起腹瀉。主要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樣,常伴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

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大魚際逆時針摩腹5分鐘。
(2)患兒俯臥位,家長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300次。
(3)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傷食瀉: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搪,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納呆、口臭、腹脹,便前常有哭鬧不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大腸300次、揉板門200次。
②按揉雙側天樞、足三裡穴各1分鐘。
(2)熱瀉: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夾有粘液,伴發熱口渴,或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經、清大腸各200次,清小腸100次。
②推三關100次,退六腑200次。
③按揉天樞穴2分鐘。
(3)寒瀉:便稀色淡,帶有泡沫,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常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200次,推三關100次。
②揉龜尾300次。
③按揉足三裡穴3分鐘。
(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時洩時止,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水樣,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苔薄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補大腸各300次,推板門100次。
②捏脊5~10遍。
③按揉腎俞、足三裡各2分鐘。
top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 [2] 下一页

孩子不挑食,就是身高不見長,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