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給他兩天考慮時間,只見他給國民黨方面打電話,根本沒有悔改之意。於是14日晚周恩來、王明、博古、李克農又去找張國焘,勸說無效,李克農便拿出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的本事,半拉半拖把張國焘塞進汽車,拉回長江局辦事處來。
張國焘搬到辦事處後,總找借口外出。他一再向周恩來提出要見蔣介石,向蔣報告邊區政府工作。因為張國焘還沒被罷免,周恩來不好拒絕。16日上午陪張國焘去武昌見蔣介石。張國焘見到蔣就說:“兄弟在外糊塗多年。”周恩來立即針鋒相對地說:“你糊塗,我可不糊塗。”蔣介石看到這場面,也不好多說,敷衍了幾句就結束了接見。回到辦事處,周恩來嚴厲批評張國焘喪失立場。張國焘態度消極地說:“國民黨沒有辦法,共產黨也沒有辦法,中國很少辦法的。”又說:“我感到消極,請允許我回江西老家去,我家裡飯還有得吃。我此後再不問政治了。”當天下午張又找借口外出,周派吳志堅隨從。張國焘在街上轉到天黑,又提出要過江去。在輪渡碼頭,當客人走完要關鐵柵門時,張突然跳上船,想擺脫吳志堅。吳志堅早有防備,緊跟張國焘上了船。張國焘到了武昌不肯再回去,硬要找個旅館住下。吳志堅乘張國焘休息,趕緊打電話通知長江局。辦事處正四下尋找張國焘,得到消息後立即派人把張國焘拉回漢口。這次張國焘死活不肯再回去,只好把他安排在太平洋飯店住下來。
周恩來等聽了吳志堅的匯報,認為張國焘是決心叛黨。17日上午,周恩來、王明、博古一同來到飯店,與張國焘作最後的談話。周對張提出三條,供他選擇:1.改正錯誤,回黨工作;這是我們所希望的。2.向黨請假,暫時休息一個時期。3.自動聲明脫黨,黨宣布開除他的黨籍。張國焘表示第一條不可能,可以從第二第三條考慮。並要求考慮兩天再答復。周恩來等走後不久,張國焘就打電話約軍統特務頭子戴笠來飯店談話,表示了投靠國民黨的意向。軍統很快派來兩輛車和幾個特務,兩個上前抱住看守張國焘的丘南章副官,一個拉著張國焘上車。等張國焘走了,才把丘放開。丘南章回到房間,看到張國焘留給周恩來等的字條。上面寫著:“兄弟已決定采取第三條辦法,已移居別處,請不必派人找,至要。”丘南章馬上回辦事處向周恩來等匯報。長江局當夜開會研究,由周恩來起草了給中央的電報,報告了張國焘叛變經過,建議中央公開宣布開除張國焘的黨籍。
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決定,開除張國焘的黨籍。4月22日的《新華日報》公開發表了黨中央《關於開除張國焘黨籍的決定》。全文如下:
張國焘已於四月十七日在武漢自行脫黨。查張國焘歷年來在黨內所犯錯誤極多,造成許多罪惡。其最著者為一九三五年進行公開的反黨反中央斗爭,並自立偽中央,以破壞黨的統一,破壞革命紀律,給中國革命以很多損失。在中央發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路線後,他始終表示不滿與懷疑。西安事變時,他主張采取內戰方針,懷疑中央的和平方針。此次不經中央許可私自離開工作,跑到武漢,對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路線表示不信任,對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表示絕望,並進行破壞全國抗日團結與全黨團結的各種活動。雖經中央采取各種方法促其覺悟,回黨工作,但他仍毫無悔改,最後竟以書面聲明自行脫黨。張國焘這種行為當然不是偶然的,這是張國焘歷來機會主義錯誤的最後發展及必然結果。中共中央為鞏固黨內鐵的紀律起見,特決定開除其黨籍,並予以公布。
中共中央決定的公布,對張國焘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張國焘沒有想到中央會如此果斷地處理他,慌忙給周恩來等寫信。在4月24日的信中說:“連日因寓所未就緒,故不曾致函諸兄。昨晚即寫好一信,擬今晨派人送來。忽閱報上載有開除弟黨籍的決定之公布,深使我痛心。……千祈我們間應維持冷靜而光明之政治討論,萬一決定不能改變時,亦希彼此維持最好友誼。”
但是,中共中央已經把張國焘掃地出門,沒有人再理會他了。從中央決定公布之日,在各級組織和部隊中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和教育。同志們在短暫的震驚之後,對張國焘的叛變行為表示了極大的義憤和不齒。1938年5月5日,延安《新中華報》刊登了陝甘寧邊區政府第七號命令,全文如下:
《關於開除張國焘邊區政府執行委員及代主席等一切職務事》
本政府執行委員兼代主席張國焘,於本月三日經主席團派往中部谒黃帝陵,即棄職潛逃。在此全國抗戰緊急關頭,張國焘此種行動,實屬有違革命利益和革命紀律。特由本政府執行委員會決定,開除其本政府執行委員及其一切職務。嗣後凡張國焘一切言論行動,本政府概不負責。
主席林伯渠
為了表示對叛徒的鄙夷,這個命令並沒有刊登在報紙的頭版頭條上,而是在第三版下角廣告欄中用一小塊並不顯眼的地方刊登的。張國焘18年的革命生涯,從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開始,最終以“叛徒”的名稱畫上了句號。
(摘自《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焘斗爭紀實》,廣西人民出版2社2004年5月出版) 中國工農紅軍第4方面軍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余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1930中紅15軍北上與紅1軍合並成紅四軍,軍長為曠繼勳,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向前。1931年張國濤從中央被派往鄂豫皖根據地,10月底,紅4方面軍即以紅4軍和新成立的紅25軍開始組建。11月7日,在黃安七裡坪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向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少奇。方面軍下轄4軍、25軍。4軍軍長為徐向前(兼),政委為陳昌浩(兼);25軍軍長曠繼勳,政委為王平章。原4軍部改為方面軍總部,兩軍所轄各師歸總部直接指揮。總兵力3萬余人。紅4方面軍成立後,先後取得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戰役的勝利,殲敵六萬余人。此後,紅4方面軍又擴充為4軍、9軍、25軍共三個軍6個師。同年10月,國民黨30萬大軍對革命根據地實施第4次“圍剿”。因受張國焘連續進攻路線影響,部隊主力過於疲勞,沒得到及時休整補充,在馮壽二、七裡坪等戰役中雖殲敵萬余,但自身損失亦大,主力被迫脫離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12月轉移至四川、陝西邊界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打破田頌堯發動的三路圍攻,殲敵二萬四千余人。隨後部隊擴編成四個軍四萬余人。紅四方面軍在土地革命時期從一支七十余人的游擊隊發展到全盛期八萬大軍,共殲敵三十六萬余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935年3月,紅4方面軍退出川陝革命根據地,接應中央紅軍北上並開始長征。1935年6月,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區1、4方面軍勝利會師。10月,l、2、4方面軍會師於甘肅會寧地區,為打通國際路線,在中央命令下第4方面軍一部渡黃河西進,因種種困難西路軍雖取得殲敵二萬余人的戰果但終於在37年3月遭到失敗。未渡河的紅四軍、紅三十一軍等部在抗日戰爭開始後編為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轄兩旅一教導團及五個營,共一萬三千人。紅四方面軍主力改為三八五旅,旅長王宏坤,紅三十一軍主力改為三八六旅,旅長陳赓。
--------------------------------------------------------------------------------
張國濤是黨中央派到鄂豫皖蘇區的黨代表,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是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1931年11月7日成立。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共五個師近3萬人。主要活動於鄂豫皖。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隊伍擴大為三個軍——四軍、九軍、二十五軍,共六個師。在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時,由於擔任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張國焘的指揮錯誤,10月,部隊被迫轉移,開辟了川陝根據地,與川東游擊隊會合。以後,又擴編為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五個軍共8萬余人。1935年3月,四方面軍開始長征。6月,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地區會師。8月,分左、右兩路共同北上。9月,領導左路軍的張國焘擅自決定四方面軍南下,另立中央,搞分裂黨的活動。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地區同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紅二、六軍團會師。迫於各種壓力,張國焘被迫取消偽中央,四方面軍與新成立的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與紅軍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抗日戰爭開始後,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 有上面紅四方面軍的戰斗歷史可知,紅四方面軍在和中央紅軍會合前走的是另一條長征路線,所以不可能參加湘江之戰.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