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兩個多月是混合喂養,為什麼半夜母乳喂養的時候吐奶,而吃奶粉不吐 小兒嘔吐父母不用急,小兒嘔吐是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小兒嘔吐的原因也有很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嘔吐是由於食道、胃腸道呈逆蠕動,伴有腹肌、膈肌的強力收縮,迫使食道或胃內容物從口湧出的,小兒嘔吐是很常見的可見於多種疾病。小兒嚴重嘔吐可導致嬰兒呼吸暫停、發绀,反復嘔吐可導致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新生兒和嬰兒易因吸人嘔吐物而發生吸人性肺炎,長期嘔吐可導致營養障礙。 小兒嘔吐怎麼辦? 小兒輕的嘔吐對健康影響不大,無須治療。重的嘔吐不僅吐出大量水分,而且吐掉電解質,出現脫水和酸鹼失衡的症狀,必須作緊急處理。 (1)禁食4-6小時。輕度或中度脫水可服“口服補液鹽”,多次少量服,多數病兒能糾正脫水和酸中毒。如不能糾正或患兒對“口服補液” 不能耐受,最好的辦法是根據血生化檢驗進行靜脈輸液矯治。 (2)治療原發病。外科梗阻性疾病,應施行手術解除梗阻段。如為內科性嘔吐,即應治療原發病。如嬰兒喂養不當,咽下大量氣體,應在喂奶後將患兒俯在母親肩上,拍背,使患兒打嗝,排出氣體。(3)應當服用止吐藥。最安全最有效的藥物為嗎丁啉,每次每公斤體重0.3毫克,每日3次,飯前15~30分鐘服用。 (4)再發性嘔吐在禁食期間可少量多次飲涼開水或冰水,喝溫水易引起嘔吐。(5)嘔吐嚴重者須禁食4小時,除胃穿孔外,可用生理鹽水或1-2%碳酸氫鈉液洗胃。注意側臥以防吐出物吸入氣管內。 (6)嘔吐停止或減輕後,可給予少量、較稠微溫易消化食物,或米湯等流質飲食。 (7)有脫水或電解質紊亂者,應及時按需要補液和供給電解質。若有周圍循環衰竭,應按循環衰竭處理。 (8)嘔吐頻繁者須予以止吐、鎮靜劑、如魯米那、冬眠靈、嗎叮啉栓劑等,慎用胃復安。 (解痙藥物,如癫茄合劑、阿托品、654-2、普魯本辛、1-2%普魯卡因(1-2ml/歲/次)根據病情也可選用。但注意應用不當可掩蓋症狀,不利於明確診斷。 (9)有顱內高壓、腦水腫者,可用甘露醇、高滲葡萄糖液等脫水劑治療。 小兒嘔吐的原因 小兒嘔吐的原因與新生兒、嬰兒有較大的區別,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消化道疾病急性胃腸炎、腸套疊、腸梗阻、肝炎、闌尾炎、胰腺炎等。2、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由於顱內感染、腫瘤或其他原因引起顱內壓增高時,均可發生嘔吐,如腦膜炎、腦炎、腦膿腫、腦腫瘤、硬腦膜下出血等,但這種嘔吐性質為噴射性嘔吐。3、全身感染性疾病 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遇到剌激容易發生過強反應,一些消化道外的感染性疾病在成人不會引起嘔吐,但在小兒卻容易發生嘔吐,如呼吸道感染、敗血症等。4、周期性嘔吐 這是一種反復發作、陣發性的嘔吐。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好發於2-4歲的小兒,青春期前可自然停止發作。嘔吐期間可無症狀或體征,亦不能提示某一器官或系統有疾病。發作時嘔吐頻繁,嘔吐物開始為吃下的食物,以後為膽汁與胃液,早期即出現酸中毒。本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情緒激動後發生。只要暫時禁食,及時靜脈補液糾正體內代紊亂,嘔吐即止。5、藥物反應紅霉素易引起胃部不適和嘔吐,多動症小兒服用哌醋甲酯(利他林)也可出現惡心、嘔吐。 6、其他美尼爾綜合征有眩暈和嘔吐;中毒後也會嘔吐,但這種嘔吐可排出毒物,對人體有保護作用。 小兒嘔吐預防與調養 1.新生兒、嬰兒哺乳不宜過急,哺乳後抱正小兒身體,輕拍背部至打嗝。 2.注意飲食,宜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不要過食煎炸、肥膩食品及冷飲。 3.嘔吐較輕者可進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次給予。嘔吐重者暫予禁食。 4.令患兒側臥,以防嘔吐物吸人。 5.如小兒有嘔吐症狀需積極查明嘔吐原因,針對病因治療。 小兒嘔吐中醫治療 (1)乳食積滯:嘔吐物多為酸臭奶塊或不消化食物,口氣臭穢,腹部脹滿,瀉下酸臭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或指紋紫滯。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山檀、神曲、半夏、陳皮、炒谷麥芽(各)、萊菔子、枳殼各10克,胡黃連6克。 中成藥:小兒化食丸每次1丸,每日2次;加味保和丸,每次3—6克,每日2次。 (2)胃熱熾盛:食人即吐,嘔吐物酸臭,口渴喜飲,唇干面赤,大便臭穢或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治法:清瀉胃熱。 方藥:生石膏(先煎)25克、黃連1.5克、生地10克、升麻6克、丹皮6克、姜竹茹10克、姜半夏6克、制軍10克。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每次1 丸,每日2次。 (3)脾胃虛寒:病起較緩,病程較長,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多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殘余乳食,無明顯酸臭味,面色觥白,神倦肢冷,或腹痛綿綿,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胃和中。 方藥:丁香3克、吳萸6克、干姜1克、小茴香6克、白術10克、太子參10克、炙甘草3克。 中成藥:虛寒胃痛沖劑,每次1/2-1袋,每日2次。 (4)肝氣犯胃:嘔吐酸水,或嗳氣頻頻,胸脅脹痛,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藥:醋柴胡、陳皮、半夏、吳萸、川樸、山栀各6克,黃連1.5克,白芍、荷葉各10克。 中成藥:舒肝丸,1/2—1丸,每日2次。 (5)驚恐擾氣:多發生於跌僕驚恐之後,頻頻惡心,嘔吐清涎,面色乍青乍白,心神不安,夜臥驚惕,舌淡紅苔白,脈弦數。 治法:鎮驚和胃。 方藥:丁香、生姜各3克,半夏6克,鉤籐、茯苓、遠志、白芍各10克。 鈣是人體重要的常量元素之一,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在體內99%的鈣集中在骨骼和牙齒中,其余的1%,一半與檸檬酸螯合或與蛋白質結合,另一半則以離子狀態存在於血液、細胞外液和軟組織中,這部分鈣含量雖少,但在體內與骨骼鈣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
人體內的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更新狀態中,只不過我們肉眼看不見而已。嬰幼兒生長速度快,體內的鈣實際上每天都處於部分更新狀態中,因此嬰幼兒補鈣顯得尤為重要。一般嬰幼兒期骨骼中的鈣每1~2年就全部更新一次,以後隨年齡增長更新速度逐漸變慢,成人更新一次約10~12年。
春天陽光充足,人體皮膚經陽光照射可以產生較多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吸收食物中的鈣,而且也有助於鈣在骨骼中的沉積。如果在春天給孩子提供含鈣的食品較少,而維生素d較多時,孩子血中的鈣會向骨骼沉積,而引起血液中鈣的濃度下降,從而導致孩子手足搐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抽風”或“抽筋”,這種情況也可見於服用較多的維生素d而鈣攝入較少的孩子。
要預防抽風的發生,一定要在補充維生素d的同時提供充足的鈣。一般來說,每天攝入400~450毫升配方奶或牛奶的孩子,鈣的攝入量是充足的。給孩子的食譜中還應包括其他富含鈣的食品,如豆制品、蝦皮等。喝足配方奶的孩子,可以隔天補充維生素d。如果天天補充,可能會造成維生素d的過量。
哪些症狀表明寶寶缺鈣?
兒童期尤其是嬰幼兒正處於生長發育的快速階段,對鈣的需求也相應較大,因此,自寶寶出生後就需要不斷提供充足的鈣,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並使骨骼和牙齒長得堅固結實。如果懷疑自己的寶寶缺鈣,你可去醫院檢查一下,盡快加以糾正。因為缺鈣不僅可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尤其是身高的增長,也會引發一些其它問題。
寶寶輕度缺鈣可表現出以下一些症狀,如煩躁、好哭、睡眠不安或易醒、易驚跳、多汗、枕部脫發圈、出牙落後等,缺鈣嚴重者可引起佝偻病,甚至引起各種骨骼畸形,如方顱、乒乓頭、手镯或腳镯、肋骨外翻、雞胸或漏斗胸、o型腿或x型腿等。此外,還可出現肌張力低下、運動機能發育落後,大腦皮層功能異常、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免疫力低下等。這些症狀也可出現於維生素d缺乏的孩子。寶寶缺不缺鈣,你首先要分析寶寶的膳食,看看從寶寶的膳食質量中獲取鈣的量是否充足,其次要了解寶寶的表現。
專家都說要在日常膳食中多給寶寶提供含鈣豐富的食品,那麼哪些食品含鈣豐富同時也適合寶寶食用?
人體對鈣的需求是隨年齡、性別、生理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的。根據中國營養學會1988年修訂的推薦每日膳食中鈣的供給量是:1~6個月,母乳喂養兒300毫克/日,人工喂養兒400毫克/日;6~12月,400毫克/日;1~4歲,600毫克/日;4~11歲,800毫克/日;11~18歲,1000毫克/日。在日常生活中,鈣的主要來源還是通過食補,即多攝取富鈣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大豆制品,蝦皮、蝦米、芝麻醬等。對所有的孩子而言,每天都要食用奶類食品,因為奶類和奶制品含鈣量豐富,而且吸收利用好,如1瓶牛奶(220毫升)的含鈣量約200毫克左右,要是每天能喝上1~2瓶鮮牛奶,就可得到200~400毫克的鈣,再加上其它食物中的鈣,合起來就能滿足孩子1天的需要量。值得一提的是:奶酪含鈣量也很高,家長可以自制蔬菜奶酪漢堡包,以增加鈣的攝取。不愛喝奶的孩子,可以改喝酸奶。另外,豆類及豆制品的含鈣量也較高,最好能每天食用25~50克。
4.我的寶寶不滿3歲,這麼大的寶寶每天都要補鈣嗎?鈣粉、鈣片哪一種較好?
如果食品中不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鈣,則需另外補充鈣制劑,如鈣粉、鈣片、或鈣膠囊。目前市場上鈣制劑五花八門,因此父母在選購時應仔細看清鈣制劑的化學成分、鈣元素的含量以及鈣的溶解度和吸收率,不要盲目地跟著廣告走。我們並不提倡對所有小孩子都要補鈣,如果有的家庭一日三餐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鈣,就不必再補鈣。一般來說,鈣的吸收都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以促進鈣的吸收,所以嬰幼兒可口服魚肝油,預防量是400國際單位/日,另外要多曬太陽,暴露的皮膚盡量多一些,皮膚在陽光的紫外線照射下,可產生維生素d3。
目前有一類鈣制劑,如氨基酸鈣、蘇糖酸鈣、維生素c鈣等都屬於分子鈣,它們可以被人體主動吸收,並不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但並不是說服用分子鈣的孩子就不需要維生素d,因為食物中鈣的吸收仍然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所有的鈣制劑都可以提供鈣,但有的吸收好一點,有的含量高一點,有的對胃刺激小一點,一般來說,家長可以聽取有關醫生的建議來購買鈣制劑。
5.給小寶寶補鈣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給小寶寶補鈣首先要明確是否需要補鈣,並不是所有寶寶都需要補鈣。如果人工喂養的寶寶每天攝取700~750毫升的配方奶,鈣的攝取量就是充足的。一般母乳喂養的嬰兒可以補鈣。配方奶喝得較少的大齡嬰兒,如8~12月齡的寶寶也可以考慮補鈣。此外,經醫生診斷缺鈣的小寶寶應該補鈣。此外,父母還應該了解一些有關補鈣的基本知識:
1、魚肝油和鈣粉不一定要同時服用,一般魚肝油可以在吃早點時服用,鈣制劑一般在臨睡前服用,也可在午餐和晚餐之間服用,以減少食物中影響鈣吸收的因素。
2、年輕父母不要自己購買鈣制品,因為有些鈣制品含鈣量很低,如葡萄糖酸鈣;有的含重金屬較多一些,如海洋牡蛎殼鍛制的產品;有的對胃刺激性大一點,如碳酸鈣。建議向有關專科醫生咨詢,並且要聽清醫生講的道理,然後才購買。
3、熟悉促進鈣吸收和抑制鈣吸收的某些因素。
1)促進鈣吸收的因素:維生素d可以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並促進鈣在骨骼的沉積。如糖對鈣的吸收也有促進作用。飲食中蛋白質供應充足有利於鈣的吸收,這可能是由於蛋白質消化產生的氨基酸可以與鈣結合,形成可溶性的鈣鹽,因而促進鈣的吸收。機體對鈣的需要量增多時,食物鈣的吸收率會有所提高,例如成人僅能吸收膳食中鈣的20%,而嬰兒和孕[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