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毛巾等。豈不知,小兒在玩耍這些繩子、衣服等時,有被纏繞頸項或堵塞口、鼻孔而致死亡的危險。如有一個周歲半胖男孩,因曾經幾次從床上跌下,其母便在小床邊拉上了一根尼龍繩,以防止胖小子再次跌下。半月後的一個晚上,當母親回臥室去看早已睡下的孩子時,發現孩子身體俯臥著,頸部正好卡在尼龍繩上,已經死亡。經法醫鑒定,屬意外缢死。針對上述情況,應給小兒選擇四邊有欄柵的小床,欄柵之間寬度以3~5厘米為宜,高度應達小兒肩部,以防小兒站立時從床內跌出。 幼兒在睡眠中有可能發生的意外,遠不止以上講的這幾點,每位孩子的家長應周密細致地考慮和安排好孩子的睡眠設施與環境,以防不虞。
睡覺前給小兒加餐好嗎? 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得過於瘦小或食欲不振時,心裡就會非常著急,總是要想方設法的多讓孩子吃點東西,但是有時急不擇法,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有的家長聽別人說睡覺前給孩子再加一頓飯,就能使孩子長得胖,長得高,於是就仿效此法,結果反而打亂了小兒的全部生活規律,妨礙了小兒的睡眠,使孩子的身體發育受到影響。許多家長可能還不理解這是為什麼,其實很簡單。 睡眠能夠滿足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同時和孩子的智力發育密切相關。因而,充足的睡眠是使小兒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臨睡前,人的腦神經處於疲勞狀態,胃腸的消化液分泌減少,這時吃東西,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刺激消化液分泌,從而打亂消化液的正常分泌,使胃不停地蠕動,加上小兒消化系統的發育還很不完善,所以常常感到肚子脹,“撐”得難受,使孩子睡覺時不踏實,而影響睡眠質量。 滿一周歲的小兒,大都已經開始斷奶了,家長在保證滿足小兒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外,特別要注意做到飲食有規律。這個年齡的小兒適合一日三餐兩點(早、中、晚三餐,上、下午兩次點心),除此以外,不要隨意給小兒增減食物,以保證小兒養成飲食有規律的好習慣。
怎樣觀察小兒的睡眠? 不同月齡的小兒睡眠時間的長短不一樣,下面介紹一下不同月齡小兒應睡眠時間及如何觀察小兒睡眠。 (1)新生兒:一晝夜要有20小時為睡眠時間,睡眠時要觀察小兒的姿勢是否正確。 (2)2~3個月:每天除吃奶、大小便外均為睡眠時間,約18小時,觀察同上。 (3)4~6個月:白天要睡眠3次,每次約需2小時,共約6小時,觀察同上。 (4)7~12個月:白天睡眠2次,每次也在2小時左右,共約4小時,觀察同上。 (5)13~18個月:白天睡眠2次,每次約1.5~2小時,共約3~4小時,觀察同上。 (6)19~24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2~2.5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是否正確外,還要觀察是否閉眼,睡得是否安靜,是否睡夠應睡的時間等。 (7)25~30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2.5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正確與否,還需看安靜入睡否及醒後經成人提醒能否安靜躺著,不影響別人,是否睡夠應睡的時間及醒後精神是否飽滿愉快等。 (8)31~36個月:白天睡眠一次,約2小時,除觀察睡眠姿勢是否正確,還要看是否主動躺好,是否安靜入睡,醒後能否靜臥、不哭不鬧等。 (9)4歲以上:白天睡眠一次,約2小時,觀察內容同上,同時成人應經常注意是否有不良習慣,如吃手,吃被子角、蒙頭睡等,對睡眠不安的要仔細進行觀察,找出原因,及時給予治療處理。 通過仔細地觀察嬰幼兒睡眠狀態,可以了解嬰幼兒身體是否健康,或者是否已患疾痛,正常嬰幼兒的睡眠是入睡後安靜,呼吸輕而勻,頭部略有微汗,面目舒展,時而有微笑的表情。如果出現下列睡眠異常現象,則往往是病患潛伏或發病的征兆: (1)睡眠不實,時而哭鬧亂動,睡眠不沉。 (2)全身皮膚干燥發燙,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超過正常次數。 (3)入睡後不安寧,頭部多汗(濕了枕頭),時常哭鬧不安,搖頭抓耳,睡眠易醒。睡後時有出現痛苦難受的表情或哭的表情。這些嬰兒應去醫院請醫生檢查一下並給予治療。 有些小兒睡眠的異常現象是由於白天興奮過度或飲食過量所致。有的異常如突然滾動或哭鬧,則是排尿的表示。對這些現象可有針對性地處理。每個小孩有其獨自的睡眠規律和睡眠表現,應該視具體情況而靈活處理。
為什麼孩子睡得好才能長得快呢? 在實際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睡得好的孩子多數長得就比較快,而那些長得瘦小的孩子,除去吃飯不好外,多數睡覺也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平時人們常常會說:“孩子是在睡覺的時候長個子”。這話很有道理。原來孩子是在睡覺的時候才分泌多量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顧名思義是與生長發育有密切關系的一種激素,由腦垂體的生長素細胞所分泌,該激素對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參與機體內糖、脂肪的代謝,但最主要的是促進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核酸是合成蛋白質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種物質。蛋白質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來講極為重要。孩子的生長發育離不開蛋白質,學習記憶的基礎物質也是蛋白質,機體各種代謝所需的酶也是蛋白質。總之,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如果孩子睡眠不好,不能分泌出足量的生長激素,他的蛋白質合成就會受到影響,當然也就影響了孩子的生長發育。為了使孩子長得更好、更快,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安排好睡眠。
如何安排幼兒白天睡覺? 寶寶長到1周歲以後,會對周圍的環境興趣增加,學說話,還會做許多簡單地動作,如“再見”、“謝謝”等,確實討人喜歡。但隨著一天天長大,寶寶越來越貪玩,白天難以入睡,有的一定要讓奶奶抱著、拍著才能入睡。 大家都知道,充足的睡眠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生後1個月的小兒除吃奶外,其余時間都是睡眠,隨著小兒月齡的增長,睡眠時間逐漸縮短。1歲之內白天睡2~3次,1~2歲白天睡1~2次,2歲以後睡1次即可。如果小兒的睡眠不足,就會出現食欲下降、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還會影響小兒的長高。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安排寶寶的白天的睡覺呢? (1)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寶寶睡覺的房間要常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要拉上窗簾,使室內光線略微暗淡些;不要在房間裡大聲談話,要保持安靜。 (2)要讓寶寶從小養成白天獨睡的習慣。在安排寶寶入睡前半小時,要設法讓他安靜下來,並和寶寶一起來到床前,將睡覺用的被褥准備好、並注意訓練1歲以內寶寶到睡覺時願意自己躺下睡,不要養成抱睡的習慣。培養2歲的寶寶能自動按時去睡,不需父母陪伴或拍著入睡。3歲以後能自己上床蓋被睡覺,不需父母照管。有條件的最好與父母分床,讓寶寶獨睡小床上,較大的幼兒可睡在另一房間。 (3)睡覺時不要把玩具帶到床上,也不要搖晃寶寶或輕拍其身體,更不要講緊張、恐怖的故事,但可以低聲唱一些催眠曲讓寶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入睡。 (4)白天睡覺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會影響晚上的睡眠效果。一般以1小時到2小時為宜。
幼兒睡前為什麼常“吃”被子,怎麼糾正? 有的孩子在入睡前喜歡偷“吃”被子。家長發現時說他、奪被子、甚至打他也無濟於事,經觀察發現,孩子不是屬於真正吞吃,而只是機械的啃咬。因此,並不屬於那種由於體內缺少某種元素而去啃吃某種異物的情況。孩子之所以養成這樣一種不良習慣,可能是由於過多的睡眠而造成的。幼兒時期,孩子的生機很旺盛,當幼兒在白天經歷了長時間的午睡以後,晚上又過早地上床,幼兒很難從興奮狀態過渡到抑制狀態。況且幼兒的抑制能力又非常差,上床後由於母親不在身邊,陪伴幼兒的只有被子,而幼兒時期,任何一樣東西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這樣幼兒在百無聊賴中,就會抓起被角玩起來,無意中放入口中啃咬起來。通過這一動作的刺激,幼兒的注意力有所集中,漸漸地進入睡眠狀態。當您的孩子第一次咬被子時,有新鮮好奇之感,以後漸漸地形成了一種條件性的反射。當他躺在床上,周圍形成一種這樣的環境時,他就會咬起被子來。這種情況一旦形成,要想在短期內糾正過來,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您不妨用如下幾個方法試一試。 (1)作為母親,要多給孩子一些愛撫。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可以給他講一些衛生常識的小故事,使他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這一點上您一定要有耐心,因為孩子的理解力和抑制力畢竟不如成人,出現多次反復也是難免的,作為孩子的母親千萬不能急躁,更不能用簡單生硬的辦法,對他輕則訓斥,重則打罵,以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既不利於幼兒的精神衛生,也不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 (2)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一般於睡前30分鐘停止一切游戲,不要看驚險刺激的電視節目等。上床前用溫水洗腳。母親可陪幼兒入睡,給孩子講一些故事,或同孩子一起欣賞一些音樂,以達到臨睡前轉移幼兒注意力的目的。早晨醒後,讓孩子伸個懶腰,在10分鐘內讓孩子起床。 (3)由於幼兒時期孩子的生機比較旺盛,過多的睡眠使幼兒晚間很難入睡,您最好在幼兒未改變這壞習慣以前,白天要適當減少孩子的睡眠時間,增加一些戶外活動,加大活動量。晚飯後,適當地散步,使幼兒在入睡時感到一絲倦意,以便盡快入睡。
能讓兒童把橡皮筋套在手上睡覺嗎? 有些兒童玩橡皮筋時,特別喜歡將其套在手腕或手指上,如果所套的橡皮筋過緊,又未能及時地取下來,尤其是套著橡皮筋睡覺,是會發生嚴重後果的。這是由於橡皮筋環套在手腕或手指上,壓迫了血管,時間長了會勒得手的末端指節慢性缺血,輕者引起手指發青、腫脹,重者可因缺血而造成局部組織發黑壞死。我們這裡有一位年僅4歲的小男孩,就是因為將橡皮筋套在手上睡覺而造成了手指壞死,舉家頗為遺恨。故此誠告所有的家長,切忌讓尚未懂事的孩子將橡皮筋隨便套在手上,以防發生不測。
為什麼小兒愛踢被子,如何防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從睡眠談起。 睡眠的目的是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熟睡以後,人體大腦皮質處於抑制狀態,外界的輕微刺激(例如走路、開門、關燈、談話聲音等)都不能傳入大腦,人體暫時失去了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使整個身心都得到休息。但是,在剛入睡還沒有完全睡熟或剛要醒來還沒有完全醒來的時候,大腦皮層處於局部的抑制狀態,即大腦皮質的另一部分仍然保持著興奮狀態,只要外界稍有刺激,機體便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尤其是小兒的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興奮後極易泛化,當外界條件稍有改變時,如白天小孩玩得過於興奮、睡前家長過分逗引小兒、睡時被子蓋得太厚、睡時衣服穿得太多、睡眠姿勢不佳、患有疾病等,均可引起小兒睡眠不安、踢被子、講夢話、哭吵等。 那麼,如何防止小兒踢被子呢? 首先,睡眠時被子不要蓋得太厚,盡量少穿衣褲,更不要以衣代被。否則,機體內多余的熱量散發困難,小兒悶熱難受,出汗較多,怎會睡得好呢?他就不得不采取“行動”把被子踢開。目前衣料種類繁多,一些家長喜歡用化纖面料給孩子做衣服,這是不科學的,因為化纖類衣料透氣性差,不利機體散熱。我們主張用柔軟透氣吸濕性好的棉織物給孩子(特別是嬰兒)做衣服,被子也應選用輕而不厚的。 其次,在睡前不要過分逗引小孩,不要恐嚇小孩,不講恐懼故事,不看驚險電影或電視,白天也不要玩得過於疲勞。否則,小孩睡著後,大腦皮質的個別區域還保持著興奮狀態,極易發生踢被、講夢話等睡眠不安的情況。 再則,要培養良好的睡眠姿勢。頭面部不要蒙在被子裡,手不要放在胸前,最好讓小孩向右側睡。 另外,有些疾病也是引起小兒踢被、睡眠不安的原因,如蛲蟲病。因為蛲蟲喜歡在晚上活動,當小兒入睡後,肛門括約肌放松,蛲蟲便從肛門口爬出,在會陰、肛門周圍產卵。蛲蟲爬行的刺激,小兒可感到肛門口奇癢,常常迷迷糊糊用手去抓,有的甚至踢被,大哭大鬧。家長不妨留意觀察小兒肛門附近,如找到像一小段棉紗線樣的小蟲爬行,那便是蛲蟲,應請醫生診治。 如有可能的話,家長可以自行設計一個小睡袋,把小兒放在睡袋裡。這樣,家長可以安心休息,不必再擔心小兒踢被子後著涼感冒。
我家寶寶這兩天也是這樣,應該是沒吃飽吧小孩只有哪裡不舒服了才會哭鬧的,你要先看他有沒有吃飽,身體哪裡有沒有不舒服(太冷或太熱來了),都檢查一遍還是哭鬧,那還是上醫院看看。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