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中耳炎需要補鈣嗎正文

中耳炎需要補鈣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蔬菜中也有許多高鈣的品種。雪裡蕻100克含鈣230毫克;小白菜、油菜、茴香、芫荽、芹菜等每100克鈣含量也在150毫克左右。
 
吃牛奶不補鈣,反而缺鈣哦!

(由於時間關系,若有錯誤之處,還請見諒,希望各位對乳制品的利弊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重建牛奶攝取的觀念
――摘自林光常博士所著《無毒一身輕》
在臨床行醫生涯裡,因所學之故,經常遇見幼兒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扁桃腺腫大、皮膚發疹、成年人關節炎、腰背酸痛、免疫系統失調等病例,每當我建議他們—“暫時停止攝取牛奶或乳類制品”,多數的人最初都是以驚訝疑惑的眼神,或有駁斥道:“牛奶極端完善的食物,歐美人士長得高大壯碩,就是從小攝取牛奶代替茶水飲用之故。你這位醫師到底有沒有搞錯?”或有些病人,姑且相信並且付諸實踐,結果成效斐然,孩子或自己本身的痼疾得以痊愈,進而體悟“知難行易”的道理。其實牛奶本身營養成分相當完整,可以提供小牛在嬰幼兒期的營養;猶如人類的母奶,所提供的養分亦有一定期限,越過嬰兒期再攝取就不適宜。其中蘊涵深遠的道理,牛奶乃至乳類制品到底適合不適合孩童、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呢?以下將逐步分析說明。不要忽略消化生理學上的通則;沒有健全且完整的消化機能,自然無法獲得完善的營養。
從牛奶及人奶成分比較談起
蛋白質:牛奶中蛋白質含量高,為人奶的三倍。牛奶的蛋白質,主要以酪蛋白為主,人奶以白蛋白為主。人奶味道較甜,是因為碳水化合物含量較牛奶高。在礦物質方面,牛奶缺乏碘、鐵、磷、鎂、人奶含量豐富。人奶則含有兩種物質成分,此乃牛奶所缺乏者,一者卵磷脂,屬於磷脂脂,一者牛黃酸,屬於一種氨基酸,這兩種物質參與嬰兒腦部發育,哺乳人奶攸關嬰兒智能發展,又豈是牛奶可以取代?人奶中另有兩種氨基酸,其含量為眾奶之上,其成分為胱氨酸及色氨酸,他們提供嬰兒極佳的營養成分。從人奶與牛奶成分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事實,人奶、牛奶都是提供給小牛或嬰奶兒飲用。仔細觀察小牛與小嬰兒成長的差異,可以發現牛奶原是發育中小牛的食物,小牛出生後飲用牛奶,促進其骨骼及身體重量的急速發育,每個月增加一倍(出生後前三個月均如此),但腦部發育少且慢;相對地,人類小嬰兒卻需要六個月時間,體重才會增加為出生時的一倍大。嬰兒的發育,身體成長成熟度緩慢,但腦部卻以最快速發育,超越所有的動物。小牛肢體骨骼的快速成長,故需要大量蛋白質;相對地,嬰兒腦部成長勝過肢干,故需要卵磷脂及牛黃酸等特別物質的輔助。
台灣社會經濟發達,乳類制品充斥市場,現代的小孩子發育極好,高大的軀干,呈現早熟的征兆。常見如12歲的外表,卻僅有8歲的智能內涵,此乃乳類制品,如牛奶產高蛋白質的賞賜,但相對地腦部發育,智力啟發卻大不如矣!
從消化的觀點來考量,牛奶中含有兩種成分,一種乳糖,另一種酪蛋白,這兩種成分均得仰賴特定酶的分解。如乳糖經由乳糖酶,酪蛋白經由凝乳酶,分解成較單純之成分。人類僅在嬰兒期(幼齒尚未長齊之前),其胃內含有足以消化酪蛋白的凝乳酶,孩童約三到四歲裡,乳齒已長完備,這兩種酶就會從消化道中消失,終其一生不再分泌。
此時應當提醒父母,停止使用乳類制品,開始喂食固體食物。如果仍舊繼續使用牛奶,將會埋藏許多病苦的病兆。牛奶所含有的蛋白質中,大多數是酪蛋白,酪蛋白是一種大型、堅硬、致密、極困難消化分解的凝乳。酪蛋白適合含有四個胃結構的牛,利用不斷反刍消化分解,方能完全消化。母奶蛋白質成分單位相當小,屬於性質柔軟的凝乳,即使消化系統尚在發育中的新生兒,均很容易就能消化。
牛奶與人奶相比,其酪蛋白的含量,牛奶為百分之三百,這種堅厚粗糙的東西,誠如粘合木器的膠質。哈維醫師指出牛奶中酪蛋白因子乃是造成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因為牛奶中所含酪蛋白及脂肪,會與所有食物進行極不適當的組合。牛奶進入胃後,會自然開成凝乳,凝乳會形成一種把胃中殘存食物包圍起來的作用,這種隔離現象造成孤立狀態,會阻礙其他食物之消化,直到凝乳被消化為止。
從牛奶與人奶成分分析中,顯示新生兒至6個月間,最好以人奶哺乳,如此腦部發育及營養狀況才能健全。6個月以上至幼齒長成期間,可以牛奶替代。3歲以上,或幼齒長齊則應放棄牛奶的攝取,而以天然谷物及豆類、蔬果等取代之。
攝取牛奶與疾病之關系
牛奶及乳類制品,含有至少25種以上不同成分類型的蛋白質(異類蛋白質),此乃造成人類過敏反應的重大原因,乃至自體免疫疾病,均有關聯性。牛奶及乳制品為食物過敏的元凶。過敏反應幾乎不曾見過喂食母奶的嬰幼兒。倘若母親仍是乳制品的大量消耗者,過敏反應會透過奶水的喂食,造成嬰兒腹痛等疾病。
消化性潰瘍者,假使攝取乳制品,常會惡化潰瘍。其原因乃是乳類制品含有高濃度蛋白質,蛋白質的消化必需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主要是鹽酸)及消化酶方能分解消化。因此民眾錯誤的認知以為“胃潰瘍應多喝牛奶,以令壁形成一層膜,可以抵抗發炎可幫助潰瘍的愈合。”乍聽似有道理,仔細推理則是一派胡言。
神經醫學上有一種疾病,至今仍舊令人感到沮喪難治者—多發性硬化症,其發生率與孩提時代攝取過多乳制品有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吃人奶者極少見有罹患此病者。
成年人糜爛潰瘍性大腸炎,兒童經常發作的急性扁桃腺炎、慢性鼻窦炎、淋巴腺發炎腫大、慢性中耳炎……這些頑固且反復發作惱人的疾病,不論何種年齡層,只要單純地從飲食中剔除牛奶以及相關的乳類制品,短則或一個月,長則或三個月,就可以得到非常神奇的改善與效果。譬如兒童腫大的扁桃腺,不須借助扁桃腺摘除手術,或長期抗生素治療,假以時日就會明顯的縮小而回復正常大小,永絕再患。
w.沃克爾醫師是美國一位世界知名的內分泌專家,他以其60多年長期行醫的豐富經驗中體認到,許多疾病尤其甲狀腺腫大之形成,或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等棘手疾病,除了碘代謝以及荷爾蒙因素之外,直接導因於牛奶中所含酪蛋白者,經常為人們所忽略。
這種現象在牛奶及乳制品大量采用巴斯德消毒法之後,更為顯著。沃克爾醫師在1930年到1940年,提出這種想法及呼吁,誠為高瞻遠矚。由前面闡述吾人已了解酪蛋白是一種堅厚如繩索,粘膩如膠水的粘液組織,其會附著在粘膜壁上而形成身體的阻塞,造成組織器官的病蛋白,因此對人體而言,他們是無法被利用且會阻塞全身各種系統的粘液。不論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人或病人,取勝乳類制品,均會有不良副作用。孩提時代,呼吸道及消化道在免疫系統上屬於較為脆弱的組織,並且首當其沖,當粘液分泌物過多時,這二處所形成的障礙也相對增加。因此不論大小醫院,小兒門診所見,通常盡是這些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便秘、嘔吐或感冒、氣管炎、氣喘、鼻塞等。總之,不論什麼年齡層,粘液阻塞通常選擇在每個人較脆弱的組織,此乃定則。
中國《黃帝內經》記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見,中外古今自然界所共同遵循的規則,同出一轍也。因為牛奶與人奶在成分組成上之差異,加以人與牛消化器官功能上的差別,酪蛋白的腐化,釀成許多健康的問題。
在我們品嘗牛奶、乳酪、奶油等香醇迷人的乳類制品時,亦當省思“病從口入”的谛理事實,讀者諸君自能領悟健康之道,建立於手口之間的抉擇。
攝取牛奶無法阻止骨質疏松症
“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症”,“多吃魚骨頭,小魚干可以補充鈣質,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症”,“每天喝三大杯牛奶,健康營養不缺了”,“xxx高蛋白高鈣奶粉,病中的補品,平日的食品”打開報章雜志、電視廣播,觸目所及,都是不斷教導大眾多喝牛奶攝取足量鈣質,可以杜絕骨質疏松、強化骨骼的產品,這特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早已為蛋白質、鈣質及牛奶缺乏會導致骨質疏松症的恐慌者奉為圭皋,並且天天力行實踐。
何以如此賣力實踐,而骨科門診房中,仍舊有許多不慎扭傷或滑倒就造成骨折的病人呢?坦白地說,每當後學對醫學研究報告讀得越多越仔細越深入後,越感到誇大不實,虛偽廣告對眾生的殘害。以訛傳訛,錯誤觀念,所謂專家一言九鼎的信條,也只是扭曲事實,自大腐化的認識,殊不知營養醫學的革命,早已默默地在有良知的改革者大力推動中,如在美國研究飲食與疾病關聯方面權威之一的麥都果醫師(johnm.dougall),曾做過一個全世界各地區人群攝取鈣質與骨質疏松症的大型研究計劃—歷經多年的研究、調查,提出幾個事實,以資參考。
乳類制品販售的基本理由乃在鈣質之提供。
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人民,他們的飲食中並沒有乳制品之存在,也未面臨骨質疏松的侵害。人類鈣質缺乏,緣於人類飲食中攝取鈣質不足者極為有限。
攝取蛋白質越多,骨質中流失的鈣質也越多。血液中鈣的濃度,不能代表骨骼鈣質流失的程序。保持體內鈣質正性平衡,維持骨骼硬朗,根本政策——改變飲食內容,減少每天攝取蛋白質的量,卻不是增加鈣質之攝取。
從世界各地所收集的資料顯示,亞洲及非洲社會,在工業大事發展前,牛奶乃非常罕見的食品,當時他們都具有堅強的骨骼及堅固的牙齒,所謂富裕社會的文明病,極少發生在他們身上。
如非洲班圖的婦女,她們的健康狀況乃是很好的例證。在她們的日用飲食裡,從來沒有見過牛奶,她們鈣質的來源取自蔬菜,每日提供250-400毫克鈣質,她們鈣質吸收量不及西方社會婦女的一半。
班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的十個子女,每個孩子都是親自哺乳十個月。即使如此的鈣質流失及相對性地低量的鈣質攝取,骨質疏松症(多數骨頭表現薄又脆弱的婦女)幾乎不曾見到過。
相當有趣的是,假使班圖婦女移民或遷徙到其他西方國家,並且改變他們的飲食狀況,改以文明飲食(所謂高蛋白質、高糖分、高油脂、高鹽、營養豐富飲食)為主時,骨質疏松症及牙齒的毛病就變成稀松平常了!骨質疏松症的發生率是一個很理想的指標,代表任何一種文化背景社會中,其骨骼中鈣質存留的狀況,間接反映飲食營養文化。
在醫學界及公共衛生學家們,對全世界做廣泛研究後,顯示骨質疏松症最常見之國家為美國、英國、瑞典、芬蘭,他們也正是乳類制品消耗最多量的國家。相對地,骨質疏松症極少見於乳制品消耗量最低的國家,如亞洲及非洲。
在美國受到骨質疏松症侵害者,大約有1.5~2億人口,然而美國人民的乳制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位男子、女子、小孩,其一年的總平均消耗量約為3百磅。
由此顯示飲食中鈣質足夠與否,並非骨質疏松症之誘因,其真正原因在哪?骨質疏松症與蛋白質消耗量多少有直接關聯性。換言之,倘若蛋白質攝取愈多,鈣質流失就愈厲害,骨質就愈脆弱疏松。愛斯基摩人給我們很精彩的范例,說明蛋白質效應與骨骼中鈣的存留之間的關系。愛斯基摩人因為地理環境使然,他們的飲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每天25~400克,取自魚、海象、鯨魚等,鈣質攝取量也是世界最高——每天超過2000毫克,取自魚骨頭及肉類,他們的骨質疏松症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平均20歲就彎腰駝背者比比皆是。相對地,非洲班圖人民,每天蛋白質僅47克,鈣質僅400毫克,未聞有骨質疏松症。由此再次說明牛奶及其他乳類制品(包括乳酪、奶油、冰淇淋、肉類等)飲食中含有高量(高濃度)的蛋白質,乃是造成骨質中鈣質大師流失的元凶。素食者倘若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骨質軟化,只是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對骨骼有保護作用,其中理由乃是牛奶、乳類制品、肉類、蛋、魚類,除了蛋白質外,還有其他促成骨質疏松症的因素——就是酸性物質比例太高,為了保持血液酸質,以達成此目標。在此特別提醒素食者及素食者父母,以目前台灣蛋白質平均攝取量,均屬過剩之慮,絕無缺乏之憂,千萬不要擔憂自己或孩子沒有足夠蛋白質,為了安撫這種偏差心理,進而加倍給自己或孩子補充大量牛奶、優酪乳、奶酪入蛋。請記得,得自乳制品額外的蛋白質,勢必造成鈣質及其他礦物質流失體外之傾向,造成身體負性鈣平衡。
除了大量蛋白質攝取,會造成骨質沖刷外流外,缺乏運動、停經、喝汽水、可樂(碳酸、磷質含量太高)、吃加工精制垃圾的食物,過量的鹽及其他酸性食物,均為骨質疏松症的致病因素。長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頭酸軟無力、牙齒松動、齒龈退縮、容易扭傷、閃腰、骨折……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眼角不小心用熱毛巾伏了後很紅怎麼辦都兩天了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