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使用止血藥,但應注意保持局部清潔衛生,以防細菌感染。
第一、洗澡的時候千萬不能讓肚臍沾到水,這一塊可以不要洗 第二、做好清潔工作,每次洗澡後用醫用棉花沾75%的酒精,順時針由內向外擦肚臍眼,切記一塊棉花只能用一次,起消毒作用 第三、用干的棉花同樣順時針由內向外擦肚臍眼,使肚臍眼保持干爽 第四、用3-4層的消毒紗布蓋在上面加以固定 每天至少兩次,每次洗澡後必須消毒一次 如果肚臍眼慢慢在轉好,你可以繼續這個方法至完全長好,如果滿月還不長好你還是要帶他到醫院檢查的。
你好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具有一些特點,概括地說新生兒膽紅素形成相對較多,而對膽紅素的代謝、排洩功能又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一定時期裡會發生生理性黃疸,有病時亦容易出現黃疸。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4)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很多原因可使新生兒發生病理性黃疸。有下列表現之一時常揭示黃疸為病理性:(1)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5)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有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腦(常稱核黃疸),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1.細胞破壞增多:常見因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或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後者在我國廣東、廣西、四川等省較多見。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頭顱血腫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黃疸。
2.感染:有一些細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黃疸。感染可發生在宮內或出生後。敗血症、泌尿道感染時黃疸發生率較高。
3.出生時窒息、缺氧或生後胎糞排出延遲者,黃疸往往較深。
4.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兒的黃疸消退常延遲。
5.母乳性黃疸:約占母乳喂養的0.5~1%,目前認為這類母乳中含有一種物質,對膽紅素的結合過程有抑制作用,並能促進膽紅素自腸道吸收。其表現為生理性黃疸遲遲不退,在第2周末黃疸反達高峰,歷時1~2個月才退清。雖然黃疸較深而持久,但小兒並無其他異常,如暫停母乳2—3天,黃疸會明顯減輕,再哺母乳,黃疸可有些加深但不會達到原先的程度。母乳性黃疸不會造成不良後果,診斷明確後不要終止母乳喂養。
生理性黃疸一般毋需處理。生後較早地開始進食可以使胎糞較早排出,而且建立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減少膽紅素自腸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黃疸。新生兒有黃疸時要避免使用磺胺藥、阿斯匹林和含苯鈉酸鈉的藥物,因這些藥物有利於核黃疸的發生。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時很多具有氧化作用的藥物(如維生素k3、k4,磺胺類,呋喃類)不能使用。病理性黃疸者應送醫院診治,除了治療基本疾病外,尚可選用照療法、中藥、口服魯米那及可那明或換血療法,以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濃度,治療方法由醫生來定. 免疫力差 肝腎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 別擔心,現在剛出生的寶寶得黃疸的不再少數,我家寶寶生下來第七天也被查出得了黃疸!
寶寶的黃疸症狀是:(1)最明顯的看他的眼睛,剛出生的嬰兒眼睛裡的眼白應該是非常清澈非常亮的,而得了黃疸的嬰兒的眼白比較渾濁,好像眼白上面付了一層豆腐花一樣(比喻),還有點發黃;(2)看他的皮膚,如果是輕微的黃疸,皮膚的顏色不是很明顯,如果是嚴重一點的話,你在醫院裡和別的嬰兒比下皮膚,就會很明顯的看出,你的孩子的皮膚明顯發黃。
正常的黃疸7-14天就會退下去(這有可能就是母乳性的,你可以給寶寶斷幾天母乳,就會好多了),醫生說話一般都會比較嚴重一點,但是還有一種是屬於父母親之間血液的緣故,當時我家寶寶就因為這點,父母親一個是a型,一個是o型,孩子必定會是黃疸,而且如果是母親是o型,結果可想而知會稍微嚴重一些,但是這個嚴重是可以治愈的,樓主可以放心,因為這就像孩子發燒一樣普遍,建議你還是聽醫生的話,你能做到的就是多觀察,多給母親添加營養,祝早日康復!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夠采納!!!!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因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某些肝髒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 [編輯本段]成因 當血液中的紅血球死亡,紅血球中血紅蛋白(hemoglobin)的血紅素(heme)會於肝髒的庫弗氏細胞(kupffercells)及脾髒被轉化為膽紅素。膽紅素經肝髒處理後,隨膽汁分泌至十二指腸,最後透過消化系統,與糞便一同排出體外。 黃疸症可根據上述的血紅素代謝過程分為三類: 肝前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當大量紅血球被分解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肝源性黃疸:當肝髒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肝後性黃疸:當肝髒無法正常排除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編輯本段]新生嬰孩的黃疸症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能出現皮膚黃染,這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沉積在皮膚表面所致,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由於血液中的紅細胞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壽命短,易被破壞,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另一方面,新生兒肝髒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果是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處理就可以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是由於疾病所引起的,使膽紅素的代謝出現異常,它發生在新生兒的特定時期,使生理性黃疸明顯加重,並容易與生理性黃疸相混淆。病理性黃疸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黃疸可由細菌和其他病原體感染所致,如病毒、梅毒螺旋體、弓形蟲等;非感染性黃疸有溶血性黃疸、膽道閉鎖和遺傳性疾病等。 除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外,還有一種新生兒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其特點為:黃疸程度較生理性高,黃疸持續時間長,有的可持續三個月之久。但嬰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引起黃疸的其他病因可發現。停喂母乳後3天,黃疸下降明顯。母乳性黃疸與腸道重吸收膽紅素有關。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引起膽紅素腦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診斷母乳性黃疸必須首先排除病理性黃疸! 怎樣識別新生兒黃疸? 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區別孩子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對於治療十分重要。父母可以根據以下的特點來識別: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不深,其特點:①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②黃疸逐漸加深,在第4-6天達高峰,以後逐漸減輕。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兒,黃疸一般在生後2周消退,早產兒一般在生後3周消退。④黃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膚顏色呈淡黃色,黃疸常只限於面部和上半身,黃疸時孩子的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顏色正常,生長發育正常。⑤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2mg/dl,但小於12mg/d1。如果孩子的黃疸屬於這種情況,父母即不必擔心。 病理性黃疸有下列特征:①黃疸出現時間過早,於生後24小時內出現。②黃疸消退時間過晚,持續時間過長,超過正常的消退時間,或黃疸已經消退而又出現,或黃疸在高峰時間後漸退而又進行性加重。③黃疸程度過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膚黏膜明顯發黃。④檢查血清膽紅素時,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⑤除黃疸外,伴有其他異常情況,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等。 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可並發膽紅素腦病,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因此,當孩子出現黃疸時,如有以上5個方面中的任何一項,就應該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這樣就能早期發現病理性黃疸以便及時治療。 精心護理黃疸寶寶 發現新生兒出現黃疸時,父母要注意: (1)判斷黃疸的程度家長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干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 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盡早使胎便盡早排出。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干淨,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洩。 [編輯本段]【常見證候】 濕熱內蘊:目黃身黃,色澤鮮明,或見發熱,口渴,心中懊憂,身倦無力,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厭惡油膩,惡心嘔吐,小溲深黃或短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滑數。 熱毒熾盛:身目深黃,色澤鮮明,發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壯熱,心煩不寧,或神昏谵語,鼻衄便血,肌膚斑疹,口渴喜冷飲,腹脹脅痛,舌質紅绛苔黃燥,脈弦數或弦細數。 膽道阻滯:身目俱黃,出現較快,寒熱往來,右脅絞痛牽引至肩背,惡心嘔吐,口苦咽干,厭惡油膩,小便深黃,大便灰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寒濕內阻:身目俱黃,色澤晦暗如煙熏,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脘悶或腹脹,納呆,便溏,口淡不渴,小溲不利。舌淡胖大苔白膩,脈濡緩。 瘀血停滯:身目色黃而晦暗,脅下症積脹痛,拒按,或有腹水,腹壁青筋暴露,頸胸部位出現紅絲血縷,大便黑,舌質隱青或舌淡有瘀斑,脈弦澀。 脾虛血虧:肌膚發黃無光澤,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頭暈,爪甲不榮,舌質淡,脈濡細。 ------------------------------------------------------------------- [編輯本段]西醫角度概述 黃疸是指高膽紅素血症,臨床表現即血中膽紅素增高而使鞏膜、皮膚、粘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黃染。當血清膽紅素濃度為17.1~34.2umol/l(1~2mg/d1)時,而肉眼看不出黃疸者稱隱性黃疸。如血清膽紅素濃度高於34.2umol/l(2mg/d1)時則為顯性黃疸。 病因 1、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生成過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黃疸。 2、肝細胞病變以致膽紅素代謝失常而引起的肝細胞性黃疸。 3、肝內或肝外膽管系統發生機械性梗阻,影響膽紅素的排洩,導致梗阻性(阻塞性)黃疸。 4、肝細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膽紅素的正常代謝而發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編輯本段]症狀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尿和糞的色澤改變。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洩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