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孩子撒謊該怎麼辦正文

孩子撒謊該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兒子今年9歲了,這段時間我發現他經常撒謊,特別是做作業,每次我問他,作業做好了嗎?回答總是做好了,認他拿出給我看,他說,我已經放好了,你相信我,爸爸已經檢查了。到最後根本沒做,他爸爸也沒檢查,是騙我的。不管我怎麼打,可是他還是老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要想讓孩子不撒謊,大人要做到:

1.平時的任何懲罰措施要事前規定好,什麼事不能做,什麼錯了什麼後果都要事先規定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懲罰要適當,要堅持執行.

2.不要給孩子撒謊的機會.如果你確定知道,就不要故意問設套讓孩子撒謊然後再批評,這樣兩件事就混在也一起.要直接說.

3.發現孩子撒謊,要找原因,是懲罰定的太嚴厲,還是孩子覺得撒謊能逃避?

4.有的時候,孩子撒謊可能不是故意的,是忘了或者記錯了,你要給孩子回想和糾正的機會,比如再問一遍,讓孩子回答前再好好想一想.

5.打孩子是家長沒辦法的辦法,最好不要使用.

對於9歲的孩子,家長管起來要有松有弛,有些原則的東西要堅持,但也要給孩子適當的自由空間,尤其是現在互連網,游戲,電視這麼多,大人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控制.

 
撒謊是因為他認為說了真話會得不到諒解,於是與其說真話而受到糟糕的對待,不如輕松的說謊。

所以你首先不是要想他撒謊怎麼辦,而應該想想他為何撒謊,如果他知道自己說了真話後得到的不是責罰而是平等交心的討論,他便不需要撒謊。

從你用打他的方式來教育看,他撒謊更是很正常的事了。如果長此以往,或許他不僅會撒謊,更會用厭學的方式來回應與你的對抗,你應該放松管制並盡量用鼓勵的方法。

建議你看看蒙台梭利的一些理論
 
孩子撒謊,一不責罵,二不痛打,而要耐心誘導,細心關愛。一個較有效的方法是:先任他撒謊,然後收集到能證實謊言的證據,在適當場合,揭穿謊言,最後,引導孩子懂得,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任何謊言都會被揭穿,最終的結果是損害自己的品格。說謊的人成不了大才,交不到好友。當孩子明了上述做人的道理後,自然就會產生改正撒謊的壞習慣。此外,孩子往往喜歡幻想,幻想不是撒謊,不要混淆兩者的界限。
 
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要打孩子,給孩子講道理,撒謊是不對的,耐心的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意識到撒謊是不對的,以後就不會再犯錯誤了

 
贊成plant_lover先知,但認為撒謊的孩子必須懲罰,並且要嚴厲。可以用一切方法懲罰撒謊的行為,比如扣零花錢,不給飯吃,打屁股,強迫其跪搓板等等。這些辦法的害處,都比培養出一個小騙子小得多。
撒謊將毀了孩子一生,是精神上的癌症,必須全力制止。其它的錯誤,很多是孩子的能力問題,但撒謊是主觀故意,所以必須嚴懲,並且,應該讓孩子知道,你會嚴厲懲罰每一次撒謊的行為,不會疏忽或赦免。
首先,不要提供孩子撒謊的機會。比如作業,他說完成了,當時就檢查發現他說謊,然後打屁股,不如事先問老師都留了什麼作業,讓他拿來給你看。(天天問,多麻煩哪!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你可以告訴他,你問過老師了。幾次以後,他在這方面就不會撒謊了。)若孩子能力不及,可以“包庇”一下,比如在他比較努力的情況下,允許他比規定的內容少寫一點作業,(老師要求每個生詞寫一行的,可以每行少寫一個)但以不影響掌握知識為度。
其次,不要逼迫孩子撒謊。不能讓他承諾他無力完成的事情(比如從今日起保證天天都按時完成作業),即使他承諾了,也不要以此為理由打他。
第三,明確幾種孩子要挨打或其它嚴懲的行為,我認為只有一種就是撒謊,還可以加上故意對抗。其它的錯誤,比如沒有完成作業,改正就是了,不要打,讓他從另一方面明白撒謊的嚴重性。
第四,鼓勵孩子的誠實行為。用一個小本,記錄孩子主動承認的錯誤,然後按照改正的情況獎勵。但要防止孩子編造錯誤騙取獎勵。不能記錄孩子的撒謊行為,否則記錄本將成為他一生的恥辱。
第五,必須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懲罰是為了他好。在懲罰時,必須講明道理,盡量讓孩子認罰,消除你和孩子之間的敵意。孩子可能當時不認錯(心裡明白嘴上不認),那也要先懲罰。
第六,懲罰從謊言被揭穿開始,盡快施行;沒被揭穿的謊言,不論過了多久,只要被揭穿,就會面臨懲罰。後半句最好向孩子說明,這樣可以給孩子一個心理壓力,讓他明白撒謊可能造成自身持久的不安。
第七,所有的懲罰必須認真的考慮過,懲罰不能在你生氣的時候施行。若是罰錯了,一定要道歉,並給孩子補償,表現出你的誠實悔過。
第八,注意自己的語言,不要讓孩子說你在什麼時候也曾經撒謊。如果有人問你不好回答的問題,而孩子在場,可以盡量回避,回避不了,就直接了當的說,我現在不方便告訴你。千萬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讓孩子抓到把柄反擊你。一次都不行。

 

高齡孕婦要注意什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