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會不會產生便秘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藥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黃”,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其莖、葉、花均可入藥。雲南三七分布較廣,幾乎在海拔1200米、1700米的地區都有種植,其中以文山州各縣為主要產區,該州的硯山、馬關、西疇等縣栽培三七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三七具有“生打熟補”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參治跌打勞傷有效;服熟三七(用雞油或其他油將生三七炸黃即成熟三七),能補血強身。經科學研究並通過臨床試驗證明:三七與人參一樣,含有四環三萜等補養成份,而且比人含參含量還高,三七所含的酮類化合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擴張冠狀動脈,降低心髒耗氧量,減輕心肌工作負擔。 用三七治療由冠驚訝病引起的胸悶、心絞痛及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效果甚好。日本醫學界還認為三七有抑制癌症的作用。因而銷路甚廣,現遠銷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地區和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
如何選擇三七,認別其品質?三七分“春三七”和冬三七”兩種,這是以采收季節來區分的,在結籽之前采收的為春三七,結籽以後采收的為冬三七。以春三七的品質為佳,選擇個大。體重、色好、光滑、堅實而不空泡者為最好。冬三七绉紋較多,質量次之。 三七的幾種服用方法:
(1)三七粉:用生三七或熟三七(用菜油或花生油微炸一下)研為細粉,貯瓶備用。每次根據病情開水吞服1~3g。此法加工及服用方便,隨用隨取,不受條件限制,便於常期堅持。凡跌打損傷、各種出血症、冠心病等常采用此法。
(2)三七茶:用三七薄片或三七根適量(切碎)泡開水當茶飲,亦可適當加少量冰糖調味。可用於補虛時,也可用於心腦血管慢性疾病。三七根價錢便宜,療效亦佳。
(3)三七蜜:三七切片,泡入蜂蜜中,半月後食用。每次取適量沖開水服。用於補虛,神經衰弱者。若兼大便秘結者更宜(因蜂蜜有潤腸通便作用)。
(4)三七汽鍋雞或三七炖雞:將三七5~10g用水泡軟切片(160頭以上小個三七可不必切),將雞殺好、洗淨、切塊後,一齊放入汽鍋中蒸3~4h,至雞熟,藥汁溶出。或將三七裝入洗好的雞腹內同煮至雞爛熟。服雞肉和湯。服時可適量加些鹽、胡椒之類的調味品。多用於氣血虛弱須補益時。三七與雞配伍制作後,補益力更強,並增加了溫性。
(5)三七蒸肉餅:將肥瘦適中的豬肉或牛肉200g剁細,放入三七粉5~10g拌勻,放於甑子上蒸,或隔水炖熟。服時可適當加入胡椒、鹽、味精等調味品。此量可分3日(次)服用。用於氣血虛弱平常補益,是雲南民間常用的服食法。
近些年我們雲南本地也研究也很多的三七營養配菜,例如: 三七花茄汁香蕉 三七花煮鵝肝湯 三七炖雞蛋 三七豬心
以上菜詳細的做法可以參見:雲南三七網 網址:
http://www.cn-37.com/37/345-1.htm
裡面有較多三菜做菜的方法
三七木耳肉湯
三七紅棗鲫魚湯
三七蒸鮮藕
三七炖鹌鹑 【三七的功效介紹】: 三七(《綱目》) 【別名】山漆、金不換(《綱目》),血參(《醫林纂要》),參三七(《本草便讀》),田三七、田漆(《偽藥條辨》),田七(《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五茄科植物人參三七的根。 【植物形態】人參三七多年生草本,高達30~60厘米。 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厘米,直徑約1~3厘米,有數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 莖直立,近於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紫色細縱條紋。 掌狀復葉,3~4枚輪生於莖端;葉柄細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厘米,寬2~5厘米,中央數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不相稱,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刺毛,有時兩面均近於無毛;具小葉柄。 總花梗從莖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厘米;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厘米;花多數,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 核果漿果狀,近於腎形,長約6~9毫米;嫩時綠色.熟時紅色。 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 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栽培或野生於山坡林陰下。 主要栽培於雲南、廣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 本植物的葉(三七葉)、花(三七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末、秋初開花前、或冬季種子成熟後采收。 選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淨泥土,剪除細根及莖基,曬至半干,反復搓揉,然後曬干。 再置容器內,加入蠟塊,反復振蕩,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 本品以夏、秋采者,充實飽滿,品質較佳,稱為春七;冬采者,形瘦皺縮,質量較差,稱為冬七。 其剪下的粗支根,稱為筋條;較細者為剪口三七;最細者為絨根。 【藥材】干燥的根,呈不規則類圓柱形或紡錘形,長約3~5厘米,直徑約0.3~3厘米,頂端有根莖殘基。 外表灰黃色或棕黑色,有光澤,具斷續的縱皺紋,及橫向隆起之皮孔,並有支根的斷痕。 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木部與皮部常分離,皮部黃色、灰色或棕黑色,本部角質光滑,有放射狀紋理。 氣微,味先苦而後微甜。 以個大堅實、體重皮細、斷面棕黑色、無裂痕者為佳。 筋條、剪口及絨根大多不飽滿而有較多的縱皺,並帶有灰黃色的栓皮。 易折斷,斷面顆粒狀或角質狀。 主產雲南、廣西等地。 同屬植物秀麗假人參(又名:竹節三七)。 【炮制】揀盡雜質,搗碎,研末或潤透切片曬干。 三七粉取三七,洗淨,干燥,碾細粉。 【性味】甘微苦,溫。 ①《綱目》:甘微苦,溫,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甘微苦,性平,無毒。 【歸經】入肝、胃、大腸經。 ①《本草匯言》:入陽明、厥陰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胃,兼入心、大腸。 ③《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用主治-三七的功效】止血,散瘀,消腫,定痛。 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癥瘕,產後血暈,惡露不下,跌撲瘀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 ①《綱目》:止血,散血,定痛。 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 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②《玉揪藥解》: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 凡產後、經期、跌打、癰腫,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研末,0.5~1錢。 外用:磨汁塗、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孕婦忌服。 ①《本草從新》:能損新血,無瘀者勿用。 ②《得配本草》:血虛吐衄,血熱妄行者禁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附方】三七號稱金瘡要藥,人們把它比為金不換,是外科、傷科的常用藥物,我國著名的雲南白藥中即含有本品。 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種在田野,稱為田七。 三七的葉,也有止血消炎的作用。 【選方】①治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 (《瀕湖集簡方》)②治吐血:雞蛋一枚,打開,和三七末一錢,藕汁一小杯,陳酒半小杯,隔湯炖熟食之。 (《同壽錄》)③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錢(煅存性),三七二錢,血余一錢(煅存性)。 共研細末。 分兩次,開水送服。 (《醫學衷中參西錄》化血丹)④治亦痢血痢:三七三錢,研末,米泔水調服。 ⑤治大腸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一、二錢服。 加五分入四物湯亦可。 ⑥治產後血多:三七研末,米湯服一錢。 ⑦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塗四圍。 (④方以下出《瀕湖集簡方》)⑧治刀傷,收口:好龍骨、象皮、血竭、人參三七、乳香、沒藥、降香末各等分。 為末,溫酒下。 或摻上。 (《綱目拾遺》七寶散)⑨止血:人參三七、白蠟、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蛎各等分。 不經火,為末。 敷之。 (《回生集》軍門止血方)⑩治無名癰腫,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調塗。 已破者,研末干塗。 (《綱目》)⑾吐血、務血不止。 用三七一錢,口嚼爛,米湯送下。 ⑿赤痢血痢。 用三七三錢,研細,淘米水調服。 ⒀大腸下血。 用三七研細,淡白酒調一至二錢服。 三服可愈。 ⒁婦女血崩。 治法同上。 ⒂重度赤眼。 用三七根磨汁,塗眼睛周圍,很見效。 ⒃無名癰腫,疼痛不止。 用三七根磨米醋調塗;如癰已破,則用三七研細干塗。 ⒄虎咬蟲傷。 用三七研細,每服三錢,米湯送下。 另取三七嚼塗傷處。 【臨床應用】①治療心絞痛每次口服o.45克,日服3次,重症加倍。 16例以心絞痛為主訴的冠心病患者,經治療除1例心絞痛合並急性心肌梗塞者用藥數天無效而停藥外,其余15例止痛療效均滿意。 有4例原需長期服用復方硝酸甘油片者,服三七後即可停服;5例合並高血壓病者,服藥後血壓緩慢下降;3[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