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 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的反應為特征的疾病, 約每1萬名兒童中有2-4例,本症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 5:1。 兒童孤獨症的表現 1.早期表現,不會對親人微笑,如親人要把他抱起時, 他不會伸手做被抱的准備,也不會將身子貼近母親。 2.社交困難,特別孤獨,與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聯系, 即使對父母也毫不依戀,如同陌生人。但與陌生人相處, 又不感到畏縮。正常兒童常以凝視對方表達自己的感情與要求, 而患兒缺乏與人眼對眼的凝視,不會以這種方式表達感情與要求; 患兒到5歲左右,常還無朋友,很少與小朋友一起玩耍, 缺乏情感反應,常常說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來。 3.語言發育遲緩,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低下, 無法理解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不會用手勢表示“再見”。 不會理解和運用面部表情、動作、姿態及音調等與人交往。 缺乏想象力和社會性模擬,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去用玩具“做飯”、 “開火車”、“造房子”。有的患兒語言刻板,代詞錯用,如“ 我要”說成“你要”。 4.儀式性和強迫性行為,由於缺乏變化與想象力, 患兒常常堅持重復刻板的游戲模式,如反復給玩具排隊, 總要玩弄自己的腳趾,對自己房間的任何變化都表示反對和不安, 加家具的移位、裝飾品的變化等。 此外,有的患兒還可能有感知障礙,對視、聽、 觸等多種感覺遲鈍或過敏。有的存在認知障礙,智力低下, 抽象思維能力很差,少數患兒可能伴有癫痫發作。 兒童孤獨症的病因兒童孤獨症的病因尚無定論,與遺傳因素、 器質性因素以及環境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患兒的同胞發生本病的同病率較其他人為高, 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較高,41%患兒為長y染色體。 他們的父親和兄北也發現有長y染色體,從而提示與遺傳因素有關。 (2)器質性因素:如腦損傷、母孕期風疹感染, 生下後患過腦膜炎、腦炎等。近年來, 研究發現本症患兒腦室左颞角擴大較多見, 提示颞葉內側結構的病變。 (3)環境因素:有人認為早年生活環境中缺乏豐富和適當的刺激, 沒有教以社會行為,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長期處在單調環境中的兒童,會用重復動作來進行自我刺激, 對外界環境就不發生興趣。本症患兒的父母大多是專業技術人員, 受過高等教育,比較聰明,但做事刻板,並有強迫傾向, 對孩子冷淡和固執,家庭缺乏溫暖。本症預後大多不良, 往往殘留行為障礙,以致適應困難,不能獨立生活, 僅少數人年長後,能適應社會生活。預後與智力水平有關, 智力障礙嚴重者預後差。 兒童孤獨症的治療治療上最重要的是教育和行為治療, 目的是促進對患兒正常行為的教育,特別是社會性行為的矯正, 糾正異常行為,如刻板支作等,消除睡眠障礙、發脾氣、 多動等繼發性症狀等。患兒的家庭成員也要注意克服焦慮、自責、 急躁情緒,方能對患兒的治療產生良好的效果。 藥物治療僅對個別症狀可能有效,如短期嚴重失眠,可用安定, 有攻擊行為,可用奮乃靜,促進腦功能的藥物可選用腦復新、 腦復康,或γ-酷氨酸,此外,利他林對治療孤獨和語言障礙有效。 近年來,有人報告,服用芬氟拉明(fenfluramine) 治療孤獨症獲得療效,該藥是苯丙胺的衍生物, 服用後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血清素水平降低,減輕多動及刻板動作, 改善注意力,對有些病例尚可提高智商。 氟哌啶醇可改善兒童的孤僻、退縮及某些刻板的行為, 藥物的選擇要取決於兒童的年齡、疾病的嚴重程度及病程的長短, 劑量也應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從最小劑量開始,逐漸緩慢加量, 直至出現適當的療效或副反應為止。 患孤獨症的兒童,一般病程都比較長, 所以用藥治療的時間也相對長一些。 家長應注意治療時藥物的副作用,如錐體外系反應、 肝功能及心血管以及血象的異常,因此,對患兒定期復查是必要的。 上述藥物對孤獨症的患兒確定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 可使某些症狀減輕,有利於行為及心理治療的進行, 但目前還達不到根治的效果。 藥物本身還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認識能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行為, 但有效的藥物可使兒童對環境和管理更為適應。通過藥物、 特殊訓練和行為矯治等綜合措施, 患兒的症狀能夠得到較理想的改善。
兒童孤獨症症狀 ???兒童孤獨症是兒童精神心理上的病症,對孩子的傷害比較大, 即使痊愈也往往殘留行為障礙。大多不能獨立生活, 所以要及時發現兒童孤僻症的症狀。及時治療。 ???1.極故孤獨,喂奶時,不將身體貼近大人,伸手去抱時, 無迎接姿勢,眼睛也不看抱著她們的人。 ???2.言語發育障礙,要麼保持緘默,要麼模范別人的語言, 或代名詞使用顛倒,將自己稱為他。 ???3.堅持某些刻板行為或模式,包括堅持某種穿戴次序, 堅持某種物體的擺置形勢,不能變動。別人變動換而便大吵大鬧。 ???4.都某種物件會表示出特殊興趣,甚至產生依戀, 而對親人卻不產生依戀。 孤獨症又稱兒童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 其特點是個體社會人際交往和溝通模式的質的異常, 包括在各種場合的多種功能活動,如社會交往障礙-、 言語表達障礙-、興趣范圍狹窄-、刻板等行為方式。 孤獨症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經生理方面的變異。 遺傳曾被認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目前全世界都在進行有關病因的研究, 但研究結果尚不能證明遺傳是唯一造成孤獨症的原因。 另一條線索集中在尋找腦功能的變異上。 在腦系統的不同區域都發現了各種變異的存在, 目前可以肯定腦部大范圍區域的神經生理損傷是重要的因素。總之, 關於孤獨症的發病原因,最新研究的結果趨向於“多因素致病”說, 即不只有一種導致患病的因素。 兒童孤獨症又被人們稱為兒童自閉症,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的反應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稱為嬰兒孤獨症,現今又統稱孤獨性障礙。它屬於普遍性發育障礙。無論在成因、發展方式和治療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獨症都有很大區別,它是一種嚴重的嬰幼兒發育障礙。以社會相互作用、語言動作和行為交往三方面的異常,及以三歲前起病為特征。 通常發生於3歲之前,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從嬰兒期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終身,是一種嚴重情緒錯亂的疾病。 孤獨症無種族、社會、宗教之分,與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無關。據歐美各國統計,約每1萬名兒童中有2-13例。目前,估計在我國約有50萬左右孤獨症患兒。本症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2.6-5.7:1。北醫大精神衛生研究所1989-1992年統計60例中,男∶女為7.5∶1,我院1995年-1997年兒童心理門診統計19例中,男∶女為6.3∶1。1984年6月至1986年5月南京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收住來自全國很多地區的精神病患兒l70名,其中診斷孤獨症15例,占8.82%,這數字只代表已患精神障礙的兒童中檢出率。
[病因] 已從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學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為止,仍未能闡明兒童孤獨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種生物學原因引起的廣泛性發育障礙所致的異常行為綜合征。
[歷史] 1943年kanner最初加以描述。並稱之為"情感接觸孤獨障礙"。當時他報告的11例均在嬰兒出生後就起病,故稱為嬰兒早期孤獨症。以後,他和其他學者觀察更多病例後,發見有些患兒開始一、二年發育尚正常,以後才起病。現今一般人將起病年齡定為30月以內。 由於孤獨症起病如此之早,征狀奇特和預後嚴重,故引起學者的廣泛興趣及社會的關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設有孤獨症專門學會、辦有專門雜志,並且從社會、心理、神經生理、生化、遺傳等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討,寫了不少專著和文章。
臨床表現和診斷 兒童孤獨症的表現(症狀) 主要症狀就是不與別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會關系。患兒沉靜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用語言、表情、動作跟別人甚至自己的父母進行溝通、交流。有的孩子在開始時會被誤認為是弱智或性格內向,還有的孩子在一兩歲時看起來很正常,到3歲左右才發現有異類表現。孤獨症患者學習正常人的語言會很困難,與人交流及與外界溝通也很困難,他們可能會重復幾種動作(拍手、搖擺)。當日常生活中出現變化,他們會強烈抵制。孤獨症對行為的影響,除了語言和社交困難外,還會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現得極為亢奮或沮喪。 具體: 1.早期表現,極度孤獨,不會對親人微笑。喂奶時,患兒不將身子緊貼大人。伸手去抱時,患兒無迎接姿勢,不會伸手做被抱的准備,不會將身子貼近母親,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難,特別孤獨,與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聯系,即使對父母也毫不依戀,如同陌生人。但與陌生人相處,又不感到畏縮。正常兒童常以凝視對方表達自己的感情與要求,而患兒缺乏與人眼對眼的凝視,不會以這種方式表達感情與要求。不愛玩,不愛做游戲。患兒到5歲左右,常還無朋友,很少與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應,常常說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來。 3.語言發育遲緩或障礙。患兒通常緘默,或說話呈模仿語言,象鹦鹉學舌似地模仿別人的語言。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低下,無法理解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不會用手勢表示“再見”。不會理解和運用面部表情、動作、姿態及音調等與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會性模擬,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去用玩具“做飯”、“開火車”、“造房子”。有的患兒語言刻板,代詞錯用,如“我要”說成“你要”,或將自己稱為他。與外界交流困難,不能將生詞與其含義相聯,用手勢而不是語言與人交流。 4.儀式性和強迫性行為。由於缺乏變化與想象力,患兒常常堅持重復刻板的游戲模式,重復一些身體工作,重復相同的生活,如反復給玩具排隊,總要玩弄自己的腳趾,穿衣順序相同,堅持某些物件的擺置形式,不能變動。一旦有所變化,他們會極為沮喪,別人變動,患兒便大吵大鬧。對自己房間的任何變化也都會表示反對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裝飾品的變化等。 5、腦部智力大多低於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於正常人或與正常人相當。 6、對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塊磚,表示出特殊興趣,甚至產生依戀,而對親人卻不產生依戀。 此外,有的患兒還可能有感知障礙,對視、聽、觸等多種感覺遲鈍或過敏。有的存在認知障礙,智力低下,抽象思維能力很差,少數患兒可能伴有癫痫發作。患孤獨症的孩子有時會聾,對聲音沒反應。正常孩子會被聲音例如狗叫驚嚇,而孤獨症小孩會無動於衷。他們對疼痛、冷熱也不太敏感,不愛交朋友,寧肯獨自一人,很少會接觸別人的眼睛或笑。
對於孤獨症患兒來講,只有早發現、早干預、進行行為矯治,才能幫他們縮短與正常社會的差距,讓他們早日融入社會。如何才能發現孩子在早期的孤獨症傾向呢? 以下的18種行為就是孤獨症的早期表現,如果發現孩子同時具備以下7種行為,就應該懷疑他有孤獨症傾向了。 1.對聲音沒有反應 2.難於介入同齡人 3.拒絕接受變化 4.對環境冷漠 5.鹦鹉學舌 6.喜歡旋轉物品 7.莫名其妙地發笑 8.抵抗正常學習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動作發展不平衡 11.對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對視 13.特別依賴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鬧 1[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