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嬰兒秋季腹瀉是什麼?正文

嬰兒秋季腹瀉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為“小兒秋季腹瀉”。

該病發病初期表現為流涕、咳嗽、發熱、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狀,大便每日數次,且伴有嘔吐、腹痛,容易被誤診為胃腸型感冒。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起病急驟,體溫較高(一般為38—40℃),胃腸道症狀較重,甚至每日大便次數達數十次,多為水樣或蛋花樣,較大幼兒大便呈噴射狀,無特殊腥味及粘液膿血。大便化驗正常或有少許的白血球。由於頻繁腹瀉與嘔吐,食欲又低下,患兒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現象,嚴重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更甚者還可合並腦炎、腸出血、腸套疊或主肌炎而危及生命。家長應對此病有足夠的重視。

本病目前除“斯密達”在止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外,尚沒有特別有效的其他西藥可用。

而中藥治療小兒腹瀉卻效果比較肯定。如用下列治法:

1、將淮山藥研粉,每日3—9克,以開水調成奶糕樣服用,一天3—4次,適用於脾虛瀉;

2、紅靈丹,每次0.3克,一天3次吞服,或者扁豆花30克水煮服,每日3次,適用於濕熱瀉;

另外,也可以配合針灸療法,先取足三裡、陰陵泉,後針氣海和中脘;如瀉洩不止者,可加刺止瀉穴和艾條灸神阙穴,嘔吐者加針內關。

對患兒要調節好飲食,輕者不必禁食,應盡量減少哺乳的次數,縮短喂乳的時間,停吃牛奶、麥乳精、巧克力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飲用鹽水、米湯、稀藉粉等。病症重的應禁食6—24小時,如禁食一定時間後症狀緩解,可逐步恢復飲食。進食必須由少到多,由稀到濃,切不可操之過急。

對輕度脫水的患兒,可以口服補液鹽調治;脫水嚴重的,應予靜脈輸液,以糾正電解質的紊亂。切不可亂用抗生素,以防不良後果。

此外,要做好病兒的護理工作。除飲食調整外,患兒腹部要保暖。

由於秋季氣候漸漸轉涼,而且患有本病的兒童受病毒的侵犯,腸蠕動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涼則腸蠕動更快,腹瀉加重。還應保護好患兒的臂部,因便次增多,肛門周圍的皮膚及粘膜必定有損傷,患兒便後要用細軟的紗布蘸水輕洗,再塗些油脂類的藥膏,嬰兒要及時更換尿布,避免糞便尿液浸漬的尿布與皮膚摩擦而發生破潰。患兒用過的東西要及時洗滌並進行消毒處理,以免反復交叉感染。

由於輪狀病毒存在於食物之中,所以對本病應以預防為主,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不喝生水,不亂吃不潔食品。對嬰兒要注意哺乳衛生,奶瓶、湯勺等食具在每次喂前喂後都應該用開水洗燙,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不吃隔夜的食物;母親應注意乳房的清潔,勤換內衣,減少感染的機會。嬰幼兒的玩具也應經常消毒
參考資料:
http://www.uubaby.com.cn/uunews/news_view.asp?newsid=709


 
治寶寶腹瀉的中醫妙藥腹瀉、腹痛是兒童的常見病、高發病。小兒腹瀉,中醫根據臨床症狀分為傷食洩、風寒洩、濕熱洩、脾虛瀉等證型。傷食洩:寶寶常表現為大便稀,夾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殘渣,味酸臭,或如臭雞蛋味,肚腹脹氣。風寒洩:多表現為大便清稀,夾有泡沫,氣味不重,往往伴有腸鳴腹痛,鼻流清涕、咳嗽。濕熱洩:常見大便如水樣,量多次數頻繁,或如蛋花湯樣,氣味極臭,或有少許黏液,寶寶陣陣哭鬧,精神萎靡或發熱煩躁,口渴尿黃。脾虛瀉:寶寶大多是腹瀉治療不及時或喂養不當,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見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後就洩,時輕時重,面色萎黃,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精神不振,嚴重者有便後脫肛,手腳發涼等症狀。寶寶腹瀉處理原則1.寶寶一旦腹瀉,首先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千萬不要自行使用止瀉藥或服用抗生素。對於輕型腹瀉患兒,遵循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的原則,一般腹瀉很快就能康復。2.對於由於腸胃功能紊亂而腹瀉的患兒,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采用中醫中藥的療法,常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根據寶寶不同病情,采用消食化積、疏風散寒、清熱利濕、健脾溫腎等功效的藥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吳茱萸、白術、淮山藥、茯苓等藥物。可口服中成藥:脾可欣、健脾止瀉散、腸胃康沖劑等,對那些久瀉不愈,或伴有嘔吐、吃藥困難的患兒,可采用中藥敷臍的方法進行治療,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寶寶腹瀉中醫妙藥嬰幼兒屬稚陰稚陽之體,各器官功能僅具雛形,尚很不完善,尤以脾胃功能不足為重,易寒易熱、易虛易實,強健脾胃不但是治療兒童腹瀉、腹痛的根本,更是提高兒童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減少疾病的關鍵。“亞寶”牌丁桂兒臍貼,從強健脾胃功能這個根本入手,精選藥材,合理配伍。其中,丁香散寒、溫中、消食、開欲;肉桂祛寒、止瀉;荜茇止脘腹疼痛、止嘔、防洩,綜合運用,既抓脾胃根本、又兼顧核心症狀,功效更強。同時,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保證了功效的最大發揮,療效更為顯著。丁桂兒臍貼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利用兒童臍部吸收功能旺盛的生理特點,運用貼肚臍、治腹瀉的獨特方式,既避免了孩子打針、吃藥的痛苦,同時,由於不經過胃腸吸收,無需經過肝腎代謝,避免了藥物副作用。治療兒童腹瀉、腹痛首選丁桂兒臍貼,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寶寶容易接受。既避免了孩子打針吃藥的痛苦,還能大大降低孩子接觸抗生素藥物的幾率,避免形成抗生素體質,影響孩子一生。
 
中醫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有效偏方:

秋季是嬰幼兒腹瀉的多發季節,其中多為飲食不注意而導致腸胃功能紊亂而導致腹瀉。對於這類腹瀉患兒,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應采用中醫中藥療法,往往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中醫講究辨證治療,對於不同的腹瀉要采取不同的藥物。

因為過食生冷,感受風寒引起的腹瀉,中醫稱為寒瀉,其症狀是發燒、腹痛腹脹、大便清稀、腸鳴。用藥可以選服藿香正氣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

患兒腸胃積熱,外受暑濕引起熱瀉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黃。可選用“葛根芩連微丸”每次1克,每日服3次。

由於過食或添加輔食不當引起腹脹腹痛,中醫簡稱傷食瀉,其表現為便前哭鬧,大便酸臭,或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氣促,食欲不振,夜臥不安。可服“至寶錠”每次1丸,每日2次。

對於脾虛瀉,就是患兒久病久瀉引起身體虛弱,面色發黃,疲倦無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數多。可用“啟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除了上面幾種腹瀉外,當小兒貪食生冷食物時容易引起水瀉不止,每天大便次數多,腸鳴腹脹,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瀉後、腸鳴後腹脹減輕的患兒,病情很容易加重,有可能發生脫水。因此,這類患兒一般應到醫院請醫生治療,不能擅自吃藥治療
 
嬰幼兒秋季腹瀉是一種輪狀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腸炎。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尤以1歲半以下的嬰兒多見。發病季節多在9-12月份,故稱為秋季腹瀉。

起病急,多有發燒,可以持續1-4天,並可有咳嗽、流涕症狀。起病當日即有嘔吐,並排水樣便,為白色或淺黃色,每日10-20次,並伴有脫水症狀。病程一般4-7天,長的可達3周。如及時治療後大多數較快治愈。


患上秋季腹瀉怎麼辦


炎炎盛夏過去了,又到了小兒秋季腹瀉好發的時節,你的寶寶有沒有出現腹瀉的症狀?是否診斷為小兒秋季腹瀉?該如何治療,又該如何預防小兒秋季腹瀉呢?

秋天患的腹瀉就是“秋季腹瀉”嗎?

秋冬季患腹瀉的嬰幼兒中,40%~70%都是由輪狀病毒(因其外形酷似車輪而得名)感染引起的,20%左右為其他細菌引起,由於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腹瀉發病率高,因此,秋冬季發生的腹瀉應多考慮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病者多見於3歲以下尤其是1歲半以內的嬰幼兒。

寶寶因何感染輪狀病毒?

小兒秋季腹瀉的傳染源主要是病人、隱性感染者及帶病毒者,因為急性期患者頭2~4天內的大便中含有大量輪狀病毒,如果嬰幼兒不慎接觸並進入消化道內,就會引起急性腸炎,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病從口入”。由於6個月~1歲半的嬰幼兒胃腸功能較弱,抗輪狀病毒的抗體水平降低,免疫功能不完善,因而最容易感染這種病毒而發病,而6個月以內的嬰兒有來自母體和母乳中的抗體,所以不易發病。

秋季腹瀉有哪些症狀?

發病初期表現為流涕、咳嗽、發熱(一般為38℃~40℃)、咽部疼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一些病兒伴有嘔吐及腹痛。

發病一天後,病兒出現腹瀉,輕的每天5~6次,重的每天十多次。大便為黃稀水樣,或雞蛋花湯樣,排便急,量多,較大幼兒大便可呈噴射狀,便內無膿和血。大便化驗正常或有少許的白細胞。

由於病兒頻繁腹瀉與嘔吐,食欲低下,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嚴重的可出現電解質紊亂,病兒的症狀可有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差、哭鬧,以及精神不振、嗜睡等。甚至危及生命。

得了秋季腹瀉怎麼辦?

嬰幼兒秋季腹瀉嚴重者,如伴有高燒、吐瀉頻繁、合並脫水現象時,應及時到醫院治療。在醫生指導下通過口服補液或者是靜脈輸液來給孩子補充身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以防病情進行性加重。

對於病情不重的患兒,父母可遵醫囑給病兒服用對症止瀉藥、腸黏膜保護藥,如斯密達,以及恢復腸道生態平衡藥,如雙歧桿菌、培菲康、麗珠腸藥等。

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秋季腹瀉的病程一般在5~8天,屆時即能自行好轉治愈,父母只要讓孩子遵醫囑吃藥,多飲水,並給孩子補充高營養、高維生素、好消化的食物,保持一定量的尿量,一般來說,就可逐漸治愈。

如何預防小兒秋季腹瀉?

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1、引導寶寶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不喝生水,不亂吃不潔淨的食物。

2、給寶寶吃隔夜的或不新鮮的食物。

3、對寶寶的飲食用具,如奶瓶、湯勺等,在每次用前和使用完後都應該用開水洗燙,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4、處在哺乳期的母親應注意乳房的清潔,勤換內衣,減少寶寶感染病毒的機會。

5、寶寶的玩具也應該經常消毒。

6、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不留衛生死角。
 
大部分都是這幾樣原因:

1.腸道內感染:常言道“病從口入”,嬰兒,尤其是人工喂養的嬰兒,如奶具消毒不嚴,或食用的牛奶、白糖被污染,而未很好的煮沸,食用後即可招致細菌與病毒的感染,引起腹瀉。夏秋季節,細菌病毒容易繁殖,牛奶、食品及奶具極易被污染,因此發生腹瀉的機會較多。

2.腸道外感染:消化道外器官受到感染也引起腹瀉。常見的有中耳炎、咽炎、泌尿系統感染、皮膚感染及其它急性傳染病等。由於發燒和致病微生物毒素影響,可使消化道的功能紊亂,引起腹瀉。

3.喂養不當:喂養不當是引起腹瀉的常見原因之一,多見於人工喂養兒。凡喂食過多、過少、不定時喂養、食物成分不適宜、過早喂大量澱粉或脂類食物,以及突然改變食物的種類、性質或斷奶等,均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而產生腹瀉。個別嬰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過敏或不耐受,喂食後也可發生腹瀉。

4.氣候影響:氣候炎熱、出汗過多、消化酶及胃酸分泌減少,胃腸功能減低,影響食物消化。氣候轉變受涼,尤以腹部或尾骶部受涼後,可使腸蠕動增加,均可導致腹瀉。

5.精神因素:小兒過度哭鬧、情緒緊張、情緒低落、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消化腺分泌及胃腸運動功能失調而發生腹瀉。

總之,嬰幼兒腹瀉是一種綜合征,因為嬰幼兒生長迅速,新陳代謝旺盛,而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但胃腸功能比較虛弱,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相對較少,加上對感染的防御力較低,因此,在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時,就容易發生腹瀉。其中,喂養不當在諸多發病原因中占有重要位置。
 

上一页  [1] [2] 

幼兒發燒身上起紅斑,到底是怎麼回事?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