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藥物在孩子的胃中已經停留了幾分鐘,那就不要冒險給他雙倍的劑量.原因非常簡單,要斷定第一次服用的藥物孩子在這幾分鐘內到底吸收了多少非常困難. 伴隨著感冒而來的流鼻涕、打噴嚏、咳嗽、渾身無力,總是讓人煩惱。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吃藥,止住這些症狀。其實藥物是無法治療感冒的,因為大部分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藥和消炎藥都不能殺死病毒。打噴嚏,流鼻涕和喉嚨有痰,都是我們的免疫系統以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正在將病毒排出體外!鼻涕和痰液中有許多被捕獲的病毒,因此當你服用感冒藥時,你止住的不是感冒而是暫時抑制住了感冒症狀。在用藥止住打噴嚏的同時,你也阻止了將病毒排出體外的過程。我們的呼吸道裡有一層像掃帚一樣的絨毛,它們不停地向外波狀湧動,像清潔工一樣把病毒掃出呼吸道。當你用藥以後,呼吸道的這種自我清潔工作停止了,“清潔工”——你的免疫細胞被藥物給弄迷糊了,都躺下不動了。這時,人也就沒有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了。但是,病毒還在,這時,還極有可能合並細菌的存在,它們就可以直接進入我們的肺部了。所以,一個小小的感冒治來治去就治成了肺炎,甚至有人還因此丟掉生命。人體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燒,它是你的免疫系統在努力工作的信號。一些入引起感冒的病毒入侵時,需要較涼的環境孳生繁殖。在感染期間,免疫系統會分泌特殊物質使人體體溫升高。這樣會減緩入侵者繁殖的速度和能力。當你出現輕微發燒時,很可能你的身體正竭盡全力消滅入侵者。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退燒藥,就可能給免疫系統在戰勝入侵者的過程中帶來更大的困難。不過體溫過高也會因為改變了身體的酵素而給身體帶來損害。也許,這一段文字已經把你整糊塗了。你會疑惑:人體“發燒”是病還是免疫反應?正確答案是:免疫反應。相對而言,人體的免疫細胞是怕冷不怕熱。寒冷會使免疫細胞變得不靈活,適當的溫度會讓細胞活動自如。打個形象的比方:一個人在寒冷的地方呆一會兒,就會手腳甚至渾身都僵硬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體就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經受寒冷後,活動力大大下降,人也就變得行動遲緩、僵硬了。人體在受到細菌和病毒侵害以後,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本能的自動調節身體機制,創造一個高溫環境,以利於自己的免疫細胞靈活行動去消滅敵人。同時高溫環境有抑制了敵人的繁殖。當然,在沒有敵人侵入的時候,我們的體溫是正常的,免疫細胞不需要盲目的過度緊張活躍,只有敵人來了時才需要熱身。現在,你能明白“發燒”了嗎?你低燒兩個多月,說明你的免疫系統很衰弱,它無力把入侵者驅逐出去,它在提示你:它需要能量。這種能量不是抗生素,不是激素,不是利尿劑,不是酒精。而是富含植物營養素、抗氧化劑、多醣體的免疫營養食品。 有疾病困擾,我們是不是就袖手不管呢?不是,而是要在平常日日維護你的免疫功能的強健。免疫系統,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好醫生。免疫功能的提升,就在於我們一日三餐的營養是否均衡。這裡的均衡指的是富含植物營養素、抗氧化劑、多醣體的植物性營養,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均衡 發熱是一個信號,它告訴媽媽,寶寶的身體出問題了。
很多時候,疾病是從發熱開始的。當你摸到孩子的額頭溫度升高時,你該做些什麼呢?
發熱就像是身體的一個警鐘鳴響,它提醒你,身體內部出現異常情況。孩子也是如此,雖然體溫升高並不一定是生病,但當他們生病的時候,卻常常伴有發熱。若你的寶寶發熱了,你知道該做什麼嗎?
怎樣判斷寶寶是否在發熱
正常情況下,人體溫度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一般腋窩溫度為36-37.4℃,所以人們經常將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37.5-38℃為低度發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40.4℃為高熱,40.5℃以上為超高熱。
正常小兒的體溫容易受感染、環境以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小兒體溫的升高不一定是異常的升高,也就是說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小兒在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後體溫也會升高,但是溫度升高幅度在37.5-38.0℃之間。
體溫升高是由於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從而導致了體溫的增高,待停止運動後會很快會恢復到正常。這種短暫的體溫波動,且全身狀況良好,又無其他異常表現的情況,家長可繼續觀察孩子體溫變化,一般不需任何處理。但如體溫異常升高,超出正常值在一定時間內不下降反而上升,則應考慮是疾病所致。
如何測量寶寶的體溫
測量體溫的方法有三種:測定腋溫、測定口腔溫度和測定直腸溫度。
具體做法如下:
測量腋窩溫度時,首先要將腋窩擦干,把溫表的探頭放在腋窩內,然後幫助寶寶的手臂夾緊,5分鐘後讀取測量結果。 測量口腔溫度的方法是將溫度計的探頭置於寶寶的舌下,然後讓寶寶閉上嘴,用鼻呼吸。3分鐘後可讀取結果。 采用直腸溫度測量方法時,將體溫表的探頭置入肛門中,2分鐘後可以讀取結果。對於昏迷或不合作的小兒,多采用直腸測溫的方法。這裡建議媽媽們使用電子溫度計,雖然電子溫度計的價格較高,但是不易破損,對孩子來講相對安全。
誤區:見熱即退
對於寶寶的發熱,大多數媽媽,即使很理智也會感到恐懼和焦慮。常見有些媽媽當寶寶發熱時一天上醫院三、四次,迫切要求醫生給孩子迅速退熱。迫於家長的壓力,醫生只好多次肌注退熱針,甚至不合理的應用激素類藥物解熱,導致對發熱的過度治療,甚至發生嚴重後果。其實這些做法是不正確的,因在沒有弄清發熱原因之前輕易退熱,常會掩蓋病情,削弱幼兒抗病能力,對診斷和治療都是不利的。這種現象國外稱為"發熱恐懼症"。
研究證實,人體發熱時體內代謝加速,血液循環加快,利於毒素排出;能刺激免疫系統,提高免疫能力;亦可動員體內髒器的潛在能力,以適應人體內部的急劇變化;還可使肝髒解毒功能加強,阻礙細菌生長繁殖。所以說,發熱是機體固有的一種保護性反射,是人體對入侵致病菌的一種反應。看了這篇文章以後,媽媽們可不要再"逼迫"醫生喽!
媽媽的對策
看了上面的敘述,媽媽們也千萬不要誤以為寶寶發熱的時候可以不必采取行動。發熱對寶寶是有害的。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3歲階段有發生高熱驚阙的危險。有血管疾病的小兒,由於發熱增加氧耗量和心率而受到損害。發熱過高還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害。
發熱至38.5℃以上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降溫,具體的方法如下:
物理降溫。用溫水毛巾敷前額部,擦四肢和前胸後背。注意,在進行這些降溫自處理時,如果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這種降溫的方法。酒精擦浴的方法現在已經不提倡使用。 藥物降溫也是常用的退熱方法。是否給予退熱治療,需要在權衡可能的利(改善患兒的舒適度和行為)弊(藥物的副作用)基礎上來決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熱(肛門溫度達39℃或以上)的幼兒。可服用的小兒退熱藥,如阿苯、小兒抗熱牛黃散、美林、泰諾啉、百服寧等,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需要提醒媽媽們的是千萬不要盲目使用退燒藥物,以免延誤病情。
如果經過以上處理仍持續高熱不退,為了防止高熱驚厥,要立即送孩子去醫院請醫生幫助治療。
照顧好發熱的寶寶
發熱時營養素消耗增加,要注意補充。 人的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機體的代謝就增加13%。因此,孩子發熱時營養素的消耗隨之增加,同時消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胃腸道蠕動變緩,消化液分泌減少,會引起孩子食欲不振、腹瀉或便秘,進而導致營養素攝入不足。 合理補充水分,飲食以流質、清淡、易消化為主。 要鼓勵發熱小兒增加液體的攝入,合理補充水分可幫助稀釋呼吸道分泌物而且具有祛痰功用。飲食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待體溫下降,食欲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不宜過量進食,不宜吃海鮮。孩子發熱時大多胃口欠佳,因此一日三餐吃得很少甚至不吃,此時家長應耐心喂哺,不可勉強孩子,否則易引起孩子不適或嘔吐,得不償失。 保持皮膚干爽,室內通風。 發熱的孩子,經降溫處理後可因出汗刺激皮膚而發紅發癢,這時要用溫水毛巾擦干皮膚,衣著適當,保持皮膚的干爽,保持室內通風,有一個中性溫度的環境,孩子才能安靜休息。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大便是否通暢,如果大便秘結,除用適量開塞露注入肛門外,也可在食物中加些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等,幫助排便。
注:發熱是醫生通用的術語,媽媽們更習慣於說發燒,實際上發燒和發熱是一個意思。
兒童發熱的家庭護理
感冒發熱的孩子,抵抗力降低,此時要讓孩子保持體力,以免因過度疲勞、機體抵抗力進一步下降,延緩康復的時間,甚至使病情加重,出現鼻窦炎、肺炎等並發症。
2.喝水。高熱時呼吸快,水份蒸發,可致機體脫水,因此需及時補充水份。多喝水也有利於降溫。
3.服藥退熱。目前市場上退熱藥很多,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備用一種退熱藥,掌握其劑量及可能出現的反應。千萬不要多種感冒藥同時服用,以免過量。孩子降溫過快、大量出汗會引起虛脫。
4.物理降溫。可做額部水敷、洗溫水澡及用30%-40%酒精或低度的酒擦浴。由於孩子處於高熱狀態,過冷的水或酒精擦在身上會引起不適及寒顫,不易為孩子接受,因此洗溫水澡的水溫比皮膚溫度低1-2度為宜,酒精可適當兌些溫開水再用。
5.密切觀察兒童的精神、面色。通常兒童對感冒發熱的耐受較好,盡管發熱到39-40度,面色仍是紅紅的,體溫高時才容易哭鬧、精神萎靡,體溫下降一些後則又能玩,又能吃。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不要過於著急,沒有必要一日數次往醫院跑。如發現兒童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或有嘔吐、腹瀉等其它情況,則應立即去醫院診治,以防病情轉化,使感冒發展成肺炎,或延誤了感冒症狀掩蓋下的痢疾、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對有高熱驚厥史的兒童,除要積極降溫外,還要同時用安定、魯米那等鎮靜藥,以防驚厥發生。 發燒可以說是寶寶最常見的體征了。據統計,一般情況下因發燒去醫院的孩子占到兒童門診量的10%~15%。也難怪,看到孩子小臉燒得紅彤彤的,渾身滾燙,再鎮定的家長也難免慌了手腳。 孩子發燒了該怎麼辦?退燒是最好的辦法嗎?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疑 孩子發燒,別急著降溫 首先別忙著退燒,而是要搞清楚孩子發燒的原因。發燒不是一種疾病,它就像是身體的一個警鐘,提醒你身體內部出現異常情況。同時,發燒也是我們身體對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種防御措施,從某種程度來講,適當的發燒有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利於病原體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燒,就不要急於馬上退燒,否則會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發燒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傳染病都有可能出現發燒的症狀。另外,一歲以內的小寶寶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腸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現發燒的情形。許多情況必須經由醫師判斷,才能知道發燒的真正原因。 細菌或病毒,兩類感染用藥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細菌與病毒是造成寶寶受到感染的最常見致病源,這兩種情況導致的發燒,處理辦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細菌感染,只要選准抗生素,治療效果就會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服用病毒靈、板藍根沖劑、金銀花等。病毒感染的發熱到一定時間就會自行下降,切不可因為發燒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什麼藥都一股腦用上。 寶寶發燒,藥別混著吃 是否給孩子吃退燒藥,需要權衡一番利弊。藥物當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讓寶寶舒服點兒;但也很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燒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