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時,可見心髒增大,肺淤血征,心髒b超和心功能檢查有助於鑒別。若一時難以鑒別可霧化吸入選擇性β2激動劑或注射小劑量氨茶鹼緩解症狀後進一步檢查,忌用腎上腺素或嗎啡,以免造成危險。 二、支氣管肺癌中央型肺癌導致支氣管狹窄或伴感染時或類癌綜合征,可出現喘鳴或類似哮喘樣呼吸困難、肺部可聞及哮鳴音。但肺癌的呼吸困難及哮鳴症狀進行性加重,常無誘因,咳嗽可有血痰,痰中可找到癌細胞,胸部x線攝片、ct或mri檢查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常可明確診斷。 三、氣管內膜病變氣管的腫瘤、內膜結核和異物等病變,引起氣管阻塞時,可以引起類似哮喘的症狀和體征。通過提高認識,及時做肺流量—容積曲線,氣管斷層x光攝片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通常能明確診斷。 四、變態反應性肺浸潤見於熱帶性嗜酸性細胞增多症、肺嗜酸粒細胞增多性浸潤、多源性變態反應性肺泡炎等。致病原因為寄生蟲、原蟲、花粉、化學藥品、職業粉塵等,多有接觸史,症狀較輕,可有發熱等全身性症狀,胸部x線檢查可見多發性,此起彼伏的淡薄斑片浸潤陰影,可自行消失或再發。肺組織活檢也有助於鑒別。
【治療】 盡管哮喘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均未完全闡明,但目前的治療方法,只要能夠規范地長期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能夠使哮喘症狀能得到理想的控制,減少復發乃至不發作,與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和學習。為使哮喘診斷治療工作規范化,1994年在美國國立衛生院心肺血液研究所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共同努力下,共有17個國家的301多位專家組成小組,制定了關於哮喘管理和預防的全球策略(gina)。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也於1993年和1997年議定和修訂了中國的哮喘防治指南,促進了防治水平的提高。 一、成功的哮喘治療的目標: 1.盡可能控制症狀,包括夜間症狀。 2.改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3.使肺功能接近最佳狀態。 4.預防發作及加劇。 5.提高自我認識和處理急性加重的能力,減少急診或住院。 6.避免影響其它醫療問題。 7.避免了藥物的副作用。 8.預防哮喘引起死亡。 上述治療的目標的意義在於強調:①應該積極地治療,爭取完全控制症狀。②保護和維持盡可能正常的肺功能。③避免或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為了達到上述目標,關鍵是有合理的治療方案和堅持長期治療。吸入療法是達到較好療效和減少不良反應的重要措施。 二、藥物治療治療哮喘藥物因其均具有平喘作用,常稱為平喘藥,臨床上根據他們作用的主要方面又將其分為: (一)支氣管舒張藥,此類藥除主要作用為舒張支氣管,控制哮喘的急性症狀。 1.β2激動劑:β2激動劑藥物有數十個品種,可分成三代。①第一代:非選擇性的β2激動劑,如腎上腺素、麻黃素和異丙腎上腺素等,因其心血管副作用多而已被高選擇性的β2激動劑所代替。②第二代:選擇性短效的β2激動劑,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特布他林(terbutaline)和酚丙喘寧(fenoterol)等,作用時間4~6小時,對心血管系統的副作用明顯減少。③第三代:新一代長效的選擇性β2激動劑,如(salmeterol)、福米特羅(formoterol)和丙卡特羅(procaterol)等。作用時間>12小時,尤其適用於夜間哮喘。但部分藥物(如沙美特羅)起效時間較慢。總的來說,β2激動劑是緩解急性發作的症狀的第一線藥物,以第二代藥物最常用。第三代藥物主要用於與吸入激素聯合應用,起到穩定氣道,減少發作的作用。 β2激動劑的用藥方法可采用吸入,口服或靜脈注射,首選吸入法,其作用迅速,氣道內藥量高,全身副作用少。吸入的方法有定量氣霧劑(mdi)、干粉吸入劑和持續霧化吸入。以mdi為最常用。然而,mdi使用需要吸氣時同步噴藥,需要醫務人員認真指導和定時檢查使用的方法,才能保證療效。在兒童、老年人或重症病人可在mdi上加貯霧瓶(spacer),噴出的藥物氣霧停留在瓶中,病人可從容吸入,並可減少霧滴在口咽部沉積引起刺激。 2.茶鹼類口服氨茶鹼一般劑量每日5~8mg/kg,緩釋放茶鹼每日8~12mg/kg。靜脈給藥主要應用於重危症哮喘。首次注射劑量為4~6mg/kg而且應緩慢注射,注射時間應大於15min,靜脈滴注維持量為每小時0.8~1.0mg/kg,每日用量一般不超過750mg~1000mg。 茶鹼的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症狀(惡心、嘔吐),心血管症狀(心動過速、心律紊亂、血壓下降),偶可興奮呼吸中樞,嚴重者可引起抽搐乃至死亡。最好用藥中監測血漿氨茶鹼濃度,安全濃度為10~20μg/ml。發熱、妊娠、小兒或老年,患有肝、心、腎功能障礙及甲狀腺功能亢進者尤須慎用。合用甲氰咪胍、喹諾酮、大環內脂類藥物等可影響茶鹼代謝而使其排洩減慢,應減少用藥量。 3.抗膽鹼藥物吸入抗膽鹼藥物,如溴化異丙托品(ipratropinebromide)等,可以阻斷節後迷走神經通路,降低迷走神經興奮性而起舒張支氣管作用,並能阻斷反射性支氣管收縮。與β2激動劑聯合吸入治療使支氣管舒張作用增強並持久,主要應用於單獨應用β2激動劑未能控制症狀的哮喘患者,對合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尤為合適。可用mdi或持續霧化吸入,每日3~4次,每次75~250μg吸入。約15分鐘起效,維持6~8小時。不良反應少,少數病人有口苦或口干感。 (二)抗炎藥或稱作控制病情的藥物。由於哮喘的病理基礎是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的,所以控制慢性氣道炎症,是哮喘的基本治療,對哮喘長期理想的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藥物是吸入的糖皮質激素和色酮類藥物。一些新的藥物,如白三烯調節劑、長效β2激動劑和控釋型茶鹼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1.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是當前防治哮喘最有效的藥物。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炎症細胞的遷移和活化;抑制細胞因子的生成;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增強平滑肌細胞β2受體的反應性。可分為吸入、口服和靜脈用藥。 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長期穩定的最基本的治療,是哮喘的第一線的藥物治療。吸入激素通過其分子結構上增加了酯性基團,使局部抗炎效價明顯增加,作用於呼吸道局部,所用劑量較小,藥物進入血液循環後在肝髒迅速被滅活,全身性不良反應少。主要的不良反應是口咽不適、口咽炎、聲音嘶啞或口咽念珠菌感染,噴藥後用清水漱口可減輕局部反應。使用不同的吸入劑型或藥物時口咽炎的發生率有一定的差別。通常停用4—7天後口咽炎能自然恢復。常用的吸入激素有二丙酸培氯米松(beclomethasonedipropionate)、布地奈德(budesonide)、氟尼縮松(flunisolide)和曲安縮松(triamcinoloneacetonide)等。近年已發展了一些新的活性更強的吸入激素,如氟替卡松(fluticasone)等。其作用增強2倍,副作用少。借助mdi、干粉劑或持續霧化吸入。起效緩慢,需長期規律吸入一周以上才開始有效,最佳作用需要連續應用3個月以上才能達到。根據哮喘病情吸入劑量一般200~1200μg/d。 口服或靜脈用激素是中重度哮喘發作的重要治療藥物。按照病情需要選用合適的劑量和療程(見表1),症狀緩解後逐漸減量和停用,序貫應用吸入激素。 2.色苷酸二鈉是一種非皮質激素抗炎藥物。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能夠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介質釋放,對其他炎症細胞釋放介質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臨床使用較少。 3.脫敏治療:也稱變應原疫苗治療,是哮喘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其療效已經在鼻炎合並哮喘的患者中所證實。臨床上主要針對塵螨和各種花粉進行脫敏治療。研究證實該療法能改變哮喘的自然進程並可在停止治療後維持數年的療效。近年來,許多學者主張舌下脫敏治療,由於舌下脫敏治療避免了反復注射的麻煩和痛苦,因此特別適合兒童。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比較舌下脫敏治療是否和注射脫敏治療具有同樣的療效。詳細資料可參閱擴展閱讀1.和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