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西文化思想是人類文化思想的兩大豐碑、兩大奇觀。它們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沿著各自生存空間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心靈寫照,它們是人類生活中兩種不同生活形態的行為准則和心理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國是一個東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國家,主要是屬於內陸性質的國家。生存在中國大地的民眾主要是靠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養活,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小農經濟生活,即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由於這種小農生活是在一種封閉狀態的土地上生活,這給中國民眾造就出一種易於自滿自足的心理狀態,缺乏開拓意識。
(2)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基本上是在一種大一統的狀態中進行的,這使得人們的思想缺乏變革意識,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辦事就行了。 西方傳統文化形成的背景:(1)西方國家(主要是歐洲國家)大多數是靠海國家(如英國就是個島國),因而西方民眾其生存土壤極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這就使得他們的社會生產結構不是小農經濟式的生產結構,而是不斷地向外擴張的商業經濟式的生產結構,這就造成了他們不易滿足、勇於開拓的心理狀態。(2)西方各國是由統一的歐洲帝國分裂而成的,西方各國的歷史猶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它們發展了各自的歷史,又相互吸收,這樣人們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變革意識,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辦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這種變革意識的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有儒、道、釋三家文化所構成,儒家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北方文化,它誕生在中原地帶,它的特點就是入世思想,它認為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會而生存、而生活,認為人只能按照社會所制定的規章制度辦事,這樣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則就難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南方文化,它誕生在漢楚地帶,這一地帶保留著許多未開化的習俗、民情、觀念、思想,它的特點就是出世思想,認為現實社會不盡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懷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來自印度的一種外來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國,就被中國化了,它的特點就是就是人必須依附佛祖,人應斷絕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於現世而在於來世,不在於此岸而在於彼岸。
西方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所構成,前者是一種不斷積極進取的文化,它認為人的一切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獲得,人的生命價值也只有在行動中才能體現出來,後者則是一種自我贖罪的文化,認為人應該愛一切東西,包括愛自己的仇敵,以無限的博愛和寬恕精神去引導人們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靜態中的體驗與感受,西方傳統文化則注重人的生命在動態中的體驗與感受。
(二)
中西文化思想在人類文化思想發展進程中是處於一種互補的狀態,它們各自有如下的特征:
一、中國文化主要關注人的內在世界,而西方文化則主要關注人的外在世界
中華民族生存在一個相對封閉、固定的空間裡,不論是在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時代,還是在秦漢唐宋元明清的相對穩定時代,中華民族的內在矛盾和發展都是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內進行的,都是在中華大地這個大空間裡進行的;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存方式,這導致中國民眾缺乏濃烈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安居樂業、安分守己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大生活准則;中華民族的生活范圍往往是一種封閉式的,注重家庭、家族,注重本鄉本土,常常是父母在不遠游,與外界做很少的聯系;以上諸種因素造就了中國文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人的內在世界,這表現在:(一)內心世界的平衡。這種平衡體現在知足常樂和精神勝利法的心態上。(二)注重自我道德完善。不論這種道德完善是否合情合理,只知“吾日三省吾身”,有時以致達到自我個性的泯滅。
西方民族雖然同屬於歐洲大民族,他們的生存空間卻是由許多小空間整合而成大空間的,西方各民族是相互聯系的,彼此很少處於隔絕狀態,西方民族的內在矛盾與發展都是西方各國之間相互進行的,西方民族的生存方式,他們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不斷開拓事業是西方民眾的一大生活准則,西方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開放式的,注重社會交往,注重自我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傾向於與外界做更多的聯系;以上諸種因素造就了西方文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人的外在世界,這表現在:(一)注重自我生存空間的發展。西方民眾的性格是外向型的、激進型的、熱情型的、開放型的,他們總是不滿足所已有的生存空間,總是想方設法去開拓、發展自己的生存空間,這可以從西方民眾的生活住所、工作地方的自由流動大見到,這也可以從當今西方跨國公司多得到印證;(二)注重自我價值在社會中的體現。西方民眾並不是在自我沉思的世界中求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而是通過自我在社會中的活動,也就是不斷開拓進取來求得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達到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在西方民眾心目中,人的價值只有在社會上取得地位、發揮作用,才能獲得認同。
二、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靜態中的體驗,而西方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動態中的感受
中華民族是個好靜的民族,追求田園般的詩意化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往往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那種安分守己、安居樂業的生存方式使得中國人的生命律動只是處在一種相當靜止平穩的狀態中,中國人也就此喜歡在靜態中品味人生的酸甜、體驗生命的律動,並追求一種物我無間、天人合一的審美化的生命境界。
西方民族則是個好動的民族,他們追求一種不斷創造的生活,他們的這種追求典型地體現在浮士德式的那種進取心,那種不斷開拓、不斷求新的生存方式,這使得西方人的生命律動只是處在一種不斷運動的狀態中,西方人也就此樂於自己在動態中品味人生的酸甜、體驗生命的律動,並追求一種力的體現和真的發現的生命境界。
三、文化注重對事物的整體性和總體性的把握,西方文化注重對事物的局部性和個體性的把握
中華民族是不傾向於做抽象的思辯。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完整的實體,如果對其進行肢解,也就破壞了這一事物的完整性,就很難認識、理解這一事物的全貌和本質。因而中國人傾向於對事物做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常借助直覺思維去把握事物的實質和核心,這種對事物的認識和把握典型地體現在中醫學、詩歌、哲學等上面,而這種直覺性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卻妨礙了中國科學技術向深度上發展。
西方民族是傾向於抽象的思辯,而不象中華民族傾向於感性的直覺,他們注重對事物做個別、局部的細致剖析,喜歡刨根問底,以從中探求事物的內在本質和功效,這種對事物的把握方式發展出西方思辨性哲學、與理論性、實用性較強的科學技術。
在當今社會裡,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而中西方文化思想也進入了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全新時代,中西方文化思想都為對方所認識,所借鑒、所吸收,特別是中國更是認識到西方文化思想可以是攻破中國文化思想不足之處的他山之石。 中學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始終處於開放的情境之中,用類似於史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探索,以培養能力和態度的學習活動。傳統的接受性學習,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以傳授為方式。這種學習不能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要。信息時代要求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位。采用以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我們認為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形成自覺的、習慣性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具有歷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場觀點、方式方法的屬性。因此,我們圍繞歷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式和能力,制定了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即圍繞獲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場、觀點及其方法和能力,表達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等制定了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目標。
一、獲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目標
1.能夠獲取不同形式的史料文字、文物、圖片、音像、民俗、口傳等
2.能從多渠道獲得史料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遺址、當事人、互聯網等
3.能按時空坐標整理史料
4.能按史料特性整理史料數據表格、圖像歸類、文義邏輯等
二、研究史料目標
1.識記史料、鑒別史料的能力
2.诠釋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3.獲取史料信息、評價史料的能力
4.應用史料、得出結論的能力
三、掌握史學理論目標(最主要者)
1.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的能力
2.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理論的能力
3.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能力
4.運用個別與一般關系的能力
四、表述研究成果目標
1.口語表達能力
2.文字表達能力
3.模擬表達能力
4.電子動畫表達能力
在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其過程和情感方面還有目標要求。因為這些目標要求是各科研究性學習所共有的,所以,在此沒有列出。
為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我們采用了“三課”結合搞“研究”的方略。
“三課”是指歷史研究性學習的三種類型;課程類、課題類和課堂類。
課程類,是指將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采用集會講座的形式,介紹史學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介紹某些著名史學家研究問題的具體過程、成果及對時代發展的重大意義和重大影響;讓學生自找科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的傳記性的書籍和文章進行閱讀,從中編輯出他們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小故事,並對此進行交流和評點。開設這一課程,讓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導引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之門。這個課程,每學期安排l~2次講座,每次講座1~2個課時。讓學生編輯小故事的時間,與其他學科研究性學習課程對學生的實踐性要求一樣,都放在每周一節的研究性學習課中,具體科目由學生自己決定。
課題類,是指以歷史學科領域內的某些特定問題作為專題,在開放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類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內容,可以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來源於教材內部;二是既來源於教材內部,又來源於相應的教材外部;三是除了來源於歷史學科領域,還來源於非歷史學科領域。因為歷史學科本身的綜合性強,在研究某些歷史課題時,往往要涉及其他學科,如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作為課題研究,就必然要涉及地理環境、人口分布等問題。所以在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類的學習方式中,必然要遇到第三種跨學科類型的課題。課題,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根據學生的情況,結合地方資源擬定;學生也可以自己擬定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願組成若干個課題小組,利用每周一節研究性學習的時間和節假日時間,不受課堂空間限制,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在規定的時間內以一定的方式交流成果。課題類研究性學習,每學期每小組至少做一個課題,交流一次成果。通過課題類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自主地開辟了獲取知識的多種渠道,通過知識的綜合性應用,深化了學科知識,也學習了他科知識,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有利於達到前文所述的研究性學習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