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新生嬰兒黃膽高怎麼辦?正文

新生嬰兒黃膽高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早期可進行換血療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只要采用光照療法即可。

4、感染性黃疸

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5、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

此外,還有藥物性黃疸。如由維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藥物引起者。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纖維病等也可引起黃疸。

不論是何種原因,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較差,除了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平時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一旦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馬上及時送醫院診治。面對寶寶的黃疸不要緊張也不要著急,是生理性的自然會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緊時間治療,平時注意仔細觀察,精心護理。
 
新生兒黃疸

常識
新生兒黃疸是在新生兒時期出現皮、鞏膜及黏膜黃染,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其病因特殊而復雜,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常導致死亡和嚴重後遺症。
病因病理
人們常常簡單地把黃疸病看作就是皮膚發黃,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皮膚發黃只是外表現象。正常人體血液裡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質,叫做膽紅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裡的膽紅素增高,皮膚、眼白等處就會發黃。
第一,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體內的膽紅素約80%是由衰老的紅細胞被破壞而形成的。如果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膽紅素激增,就會引起黃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就屬於這一類,新生兒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而且進展很快,皮膚呈現金黃色。當血裡的膽紅素超過20毫克%時,膽紅素就可能進入腦細胞,干擾腦細胞的正常活動和功能,引起核黃疸,威脅新生兒的生命。目前對嚴重黃疸雖已有了較好的治療方法,但要取得理想的療效,還必須在發生核黃疸前及時搶救。家長在觀察黃疸程度時,應注意選擇天然光線充足的地方,並反復多次察看有否加重。對黃疸進展迅速的新生兒要及時就醫。
第二,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洩膽紅素發生障礙。由於肝細胞發炎或肝細胞內缺少一種酶,或這種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洩膽紅素,如患新生兒肝炎或敗血症等。出生一周內的新生兒產生生理性黃疸,就是因肝髒酶活力低下這個原因。有的嬰兒吃了母乳也會引起這種類型的黃疸,因為母乳內含有一種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質。嬰兒哺乳後,這種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釋放出游離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而導致黃疸,但嬰兒是健康的。以上情況都稱為肝細胞性黃疸。
第三,由於膽管阻塞,膽紅素不能排洩到小腸,使膽汁淤積在肝細胞或膽道內而引起黃疸。我們稱它為阻塞性黃疸,如新生兒膽道閉鎖、膽汁粘稠等。
臨床表現
新生兒黃疸一般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大類。
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由於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約60%足月兒和80%以上的早產兒在出生後3-5天可出現黃疸,但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14天內黃疸消退,早產兒可延遲到3-4周黃疸全部消退。
病理性黃疸則屬於異常,一般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細菌感染和新生兒敗血症以及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等;②新生兒溶血病;③先天性膽道閉鎖和膽總管囊腫;④母乳性黃疸,多於出生後4-7天出現黃疸,2-3周達高峰,在停止哺乳1-3天後膽紅素即可下降,如3天無明顯下降者可排除母乳性黃疸;⑤其他因素如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等。
當新生兒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應考慮為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過早(於生後24小時出現);黃疸程度重或進展快;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4周);黃疸退而復現者。任何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都應找出原因進行治療,尤其是1周內的早產兒和有嚴重缺氧、酸中毒、顱內病變、嚴重感染的患兒,必須盡早積極治療,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診斷
1.有不順產史,孕婦臨產前感染用藥史、輸血史、家族黃疸史等1種或幾種致病因素。2.黃疽在生後24小時之內出現,或出生1周以後才出現,迅速加重或長期不退,或退後復又出現,並伴有厭食、嘔吐,不哭,精神不振,肝脾腫大等症。3.實驗室檢查:足月新生兒血清膽紅素>205.2umol/l,早產兒血直接膽紅素>256.5umol/l,結合膽紅素及未結合膽紅素均升高者,即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出生7—10天後生理性黃疸應消退,如膽紅素>34.2umol/l時即為病理性黃疸。
鑒別診斷
生理性黃疸: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3天,約持續1周,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溶血性及肝細胞性,無臨床症狀。
新生兒溶血症: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4小時內或第二天,持續一個月或更長,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為溶血性貧血,肝脾大,母嬰血型不合,嚴重者並發膽紅素腦病。
母乳性黃疸: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4~7天,持續2個月左右,以非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無臨床症狀。
新生兒敗血症: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3~4天或更晚,持續1-2周,或更長。早期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晚期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溶血性,晚期並肝細胞性,感染中毒症狀
g-6-pd缺乏: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2-4天,12周或更長,非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溶血性貧血,常有發病誘因。
新生兒肝炎:黃疸開始時間為生後數日~數周,持續4周或更長,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阻塞性及肝細胞性。黃疸和大便顏色有動態變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黃。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光照療法:新生兒裸體臥於光療箱中,雙眼及睾丸用黑紙遮蓋,用單光(20w藍色熒光燈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間距離2.5cm,距患兒35—50cm)或用雙光(上下各6支燈管,下方距離患兒25—35cm)照射,持續24—48小時,膽紅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療。
(2)酶誘導劑:常用苯巴比妥(魯米那)。生後第1周給藥,劑量為4—8mg/kg/日,連服4日,3—7日可顯效。也可首次給大劑量(8mg/kg/日),然後小劑量維持(4mg/kg/日)。加用尼可剎米(可拉明)loomg/kg/日,可提高療效。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熏蒸:面目發黃,黃色鮮明,精神不振,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病情較重者,可見神昏,抽搐。
治法: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方藥:茵陳10克、栀子3克、大黃2克、枳實3克、車前草6克、茯苓10克。
中成藥:茵陳五苓丸、茵栀黃注射液。
(2)寒濕阻滯:,面目皮膚發黃,色淡而晦暗,或黃疸日久不退,神疲困倦,四肢欠溫,納少易吐,大便溏薄色白,小便短少,或腹脹氣短,舌淡苔膩。
治法:溫中化濕,益氣健脾。
方藥:茵陳10克、太子參10克、白術10克、干姜1克、附子3克、茯苓10克。
(3)淤積發黃:面目皮膚發黃,顏色晦暗,日漸加重,腹滿納呆,神疲少動,食後易吐,脅下痞塊,小便短黃,大便灰白,或見淤斑,唇色暗紅,舌質色紫暗或有淤點、苔黃,指紋沉滯。
治法:化淤消積,利疸退黃。
方藥:菌陳10克、栀子2克、柴胡6克、茯苓6克、白術6克、桃仁6克、當歸6克、白芍6克、制軍2克、,甘草2克。
預防
1、作好孕期保健,發現異常及時治療,避免胎兒宮內缺氧、窒息、感染等情況的發生。

2、精心呵護新生兒。注意保暖(室溫應恆定於24~27℃),空氣新鮮、流通,上下午各通風30分鐘。保持新生兒體溫在36.5~37.5℃。

3、講究衛生:嬰兒皮膚稚嫩,抵抗感染能力差,要勤洗澡,保持清潔,特別注意皮膚皺褶處。每日用酒精棉棍清潔臍部隱窩。內衣、尿布必須干淨柔軟、定期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每次大便後用溫濕毛巾擦洗後,塗護臀霜或鞣酸軟膏。

4、可疑病理性黃疸,應及時送孩子去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

常識
新生兒黃疸是在新生兒時期出現皮、鞏膜及黏膜黃染,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其病因特殊而復雜,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常導致死亡和嚴重後遺症。
病因病理
人們常常簡單地把黃疸病看作就是皮膚發黃,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皮膚發黃只是外表現象。正常人體血液裡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質,叫做膽紅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裡的膽紅素增高,皮膚、眼白等處就會發黃。
第一,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體內的膽紅素約80%是由衰老的紅細胞被破壞而形成的。如果紅細胞破壞太多太快,膽紅素激增,就會引起黃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就屬於這一類,新生兒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而且進展很快,皮膚呈現金黃色。當血裡的膽紅素超過20毫克%時,膽紅素就可能進入腦細胞,干擾腦細胞的正常活動和功能,引起核黃疸,威脅新生兒的生命。目前對嚴重黃疸雖已有了較好的治療方法,但要取得理想的療效,還必須在發生核黃疸前及時搶救。家長在觀察黃疸程度時,應注意選擇天然光線充足的地方,並反復多次察看有否加重。對黃疸進展迅速的新生兒要及時就醫。
第二,肝細胞攝取、結合和排洩膽紅素發生障礙。由於肝細胞發炎或肝細胞內缺少一種酶,或這種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洩膽紅素,如患新生兒肝炎或敗血症等。出生一周內的新生兒產生生理性黃疸,就是因肝髒酶活力低下這個原因。有的嬰兒吃了母乳也會引起這種類型的黃疸,因為母乳內含有一種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質。嬰兒哺乳後,這種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釋放出游離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而導致黃疸,但嬰兒是健康的。以上情況都稱為肝細胞性黃疸。
第三,由於膽管阻塞,膽紅素不能排洩到小腸,使膽汁淤積在肝細胞或膽道內而引起黃疸。我們稱它為阻塞性黃疸,如新生兒膽道閉鎖、膽汁粘稠等。
臨床表現
新生兒黃疸一般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大類。
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由於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約60%足月兒和80%以上的早產兒在出生後3-5天可出現黃疸,但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14天內黃疸消退,早產兒可延遲到3-4周黃疸全部消退。
病理性黃疸則屬於異常,一般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①細菌感染和新生兒敗血症以及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等;②新生兒溶血病;③先天性膽道閉鎖和膽總管囊腫;④母乳性黃疸,多於出生後4-7天出現黃疸,2-3周達高峰,在停止哺乳1-3天後膽紅素即可下降,如3天無明顯下降者可排除母乳性黃疸;⑤其他因素如遺傳性疾病、藥物性黃疸等。
當新生兒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應考慮為病理性黃疸;黃疸出現過早(於生後24小時出現);黃疸程度重或進展快;黃疸持續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4周);黃疸退而復現者。任何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都應找出原因進行治療,尤其是1周內的早產兒和有嚴重缺氧、酸中毒、顱內病變、嚴重感染的患兒,必須盡早積極治療,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診斷
1.有不順產史,孕婦臨產前感染用藥史、輸血史、家族黃疸史等1種或幾種致病因素。2.黃疽在生後24小時之內出現,或出生1周以後才出現,迅速加重或長期不退,或退後復又出現,並伴有厭食、嘔吐,不哭,精神不振,肝脾腫大等症。3.實驗室檢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7個月嬰兒吃了帶皮的紅棗有問題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