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膽小怎麼辦 膽小的孩子可能有完美主義傾向:他/她總怕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不敢去做;膽小的孩子可能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她總擔心自己受到別人的訓斥而不敢去做;膽小的孩子還可能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她總擔心自己會受到傷害而不敢去做。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膽小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先天,但後天的教育也不無影響。所以,如果能給膽小的孩子一個適宜的家庭環境,膽小的孩子同樣也可以勇敢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戰。為此,父母需要做到: 1.信任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會由於不信任孩子的能力而過度地保護孩子,如,起床時孩子要疊被媽媽怕孩子疊不好;吃飯時孩子要端飯又怕孩子打了碗。於是這一切事情還是都由媽媽來一點點做好。孩子的自信就是在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中被消蝕了,漸漸變得怕自己做不好而什麼都不敢嘗試。其實,被子疊壞了可以重疊,飯碗打了可以再買,但孩子的自信心消蝕了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補償的。所以,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或有危險的情況,對於孩子想嘗試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讓他/她去做。做過之後也不必大驚小怪地表揚一番,可以禮貌地說聲“謝謝”,讓孩子感到您早就相信他/她能夠做好這些事。父母這樣的態度會讓膽小的孩子一點點變得有信心起來。 2.給孩子做勇敢的榜樣:孩子的很多特點其實是對父母的模仿,例如媽媽怕貓,一般來說女兒也會怕貓;面對陌生人,媽媽都不願上前搭話,又怎麼能指望孩子大大方方?所以,做父母的要首先勇敢起來。孩子怕貓,媽媽可以上前摸摸小貓,再抱抱它,然後鼓勵孩子也來摸一摸、抱一抱;孩子想結交陌生的小朋友又膽怯,您可以告訴他/她:“這個時候你可以先問一問小朋友的名字。”然後帶著孩子走過去,問一問對方的名字,再詢問其是否願意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切不可有責備的口吻,例如:“你怎麼這麼沒用,連這都不敢!”等等。您只要平靜而快樂地給孩子做榜樣就好,孩子會在您的榜樣作用下慢慢學會勇敢和許多的社交技巧。 3.嚇唬孩子不可取:無論任何情況,不可嚇唬您的孩子。例如,晚上孩子不睡覺,有的父母會嚇唬孩子:“再不睡覺,老妖怪就要來抓你!”;孩子出門不願叫人,父母的好朋友可能會逗孩子:“你再不叫我我可咬你了!”對於天生膽小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恐嚇可能會深深地埋在他/她的心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消散。 4.讓孩子多了解自然、多了解社會:當膽小的孩子表現出恐懼時,父母有責任讓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例如孩子害怕電閃雷鳴,父母要告訴孩子打雷、閃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打雷才能下雨,下雨才能長莊稼,長了莊稼我們才有吃有喝等等;孩子怕被壞人抓走,父母要告訴孩子其實這個社會很安全,許許多多的警察叔叔是在怎樣地抓壞蛋、保護我們。這樣的解釋不僅可以帶走孩子心中的恐懼,還可以激起孩子對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興趣。 5.包容孩子的錯誤: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切不可厲聲斥責,讓孩子害怕或無地自容。試著像對待同事或朋友那樣去對待和包容孩子的錯誤,您會發現您的孩子在一次次的錯誤中變得成熟和自信起來。 對孩子膽小問題要有清楚的認識。包括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膽小的主要表現,膽小是可以轉變的,並樹立轉變孩子膽小的信心,認真設計具體措施,而不是簡單的說教。特別是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從轉變自己的教育行為開始。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孩子膽小,總有認識和行為兩方面的問題,因此,既要解決認識問題,又要解決行為訓練問題,二者相輔相成。別的小朋友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孩子有准備地邁出第一步後,及時肯定,第二步、第三步就好辦了。為了在客人面前說話,可以先教他准備幾句話,准備送茶送水,演練一下。當客人到了以後,鼓勵他照著去做。客人的表揚,對他的言行就是一種強化。幾次之後,就能大膽應酬了。為了在班級大膽發言,可先請幾個與孩子關系較好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練習講小故事,一人講一個。事先幫助孩子准備一個簡短故事,講了一次,下次就會勇敢一些。然後跟老師聯系,請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他,事先讓孩子准備好,回答之後,教師會表揚他,而且提出希望,下一次孩子就會躍躍欲試。也可以在孩子預習功課時,讓他寫出幾個不懂的問題上課提問。班上有聯歡活動時事先與老師聯系,讓孩子准備一個小節目,或者參加一個集體節目,得到鍛煉機會。為了讓孩子培養自己辦事的膽量,可以選擇孩子能辦的一件事,告訴他應該怎樣辦。他自己不敢去辦,家長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辦。由小事到較大的事,由簡單的事到較復雜的事,幾次下來,孩子的勇氣和能力都增強了。總之,要針對孩子的問題,先講道理並鼓勵他,然後設計出具體的方案。只要家長下功夫,孩子膽小的問題是不難解決的。相信您的孩子一定可以變的膽大的! 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數都跟小時候受驚嚇有關。有的家長經常用一些刺激性語言嚇唬孩子,給孩子講“鬼怪”故事,本來是想讓孩子聽話、老實,沒想到卻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嚇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還有的家長雖然意識到了嚇唬孩子不對,卻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或正在害怕時,家長又表現出過分的關心和愛護,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千哄萬哄,不離左右,為他忙前忙後,甚至把平時孩子最喜歡的吃的、玩的一並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懼心理。 可事實上,這樣做卻適得其反。不但不能讓孩子膽子變大,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恐懼心理。因為家長這樣做只是讓孩子暫時回避了他所懼怕的事物,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為什麼怕,怕什麼的問題,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又會舊態復萌。 所以科學家們指出,當孩子們表現出害怕時,讓孩子采取回避的態度,回避後又給他更多的關懷和溫暖,給他吃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這實際上是強化了他的恐懼心理。因為他表現出恐懼,尤其是回避恐懼給他帶來了好處,所以,他的膽子越來越小。 我們許多家長也常犯這樣的錯誤,“乖乖,別怕,有媽媽呢!”“我給你找點好吃的。”這恐怕是很多做母親的口頭語。長此下去,孩子的膽子沒有變大,倒會影響到以後孩子性格的發展。男孩表現為膽怯、退縮、自卑、孤僻及人際關系障礙;女孩則表現為過分害羞,過分嬌氣,過分依賴,難以承擔生活中最起碼的職責,導致行為異常。 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數都跟小時候受驚嚇有關。有的家長經常用一些刺激性語言嚇唬孩子,給孩子講“鬼怪”故事,本來是想讓孩子聽話、老實,沒想到卻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嚇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還有的家長雖然意識到了嚇唬孩子不對,卻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或正在害怕時,家長又表現出過分的關心和愛護,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千哄萬哄,不離左右,為他忙前忙後,甚至把平時孩子最喜歡的吃的、玩的一並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懼心理。可事實上,這樣做卻適得其反。不但不能讓孩子膽子變大,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恐懼心理。因為家長這樣做只是讓孩子暫時回避了他所懼怕的事物,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為什麼怕,怕什麼的問題,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又會舊態復萌。所以科學家們指出,當孩子們表現出害怕時,讓孩子采取回避的態度,回避後又給他更多的關懷和溫暖,給他吃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這實際上是強化了他的恐懼心理。因為他表現出恐懼,尤其是回避恐懼給他帶來了好處,所以,他的膽子越來越小。我們許多家長也常犯這樣的錯誤,“乖乖,別怕,有媽媽呢!”“我給你找點好吃的。”這恐怕是很多做母親的口頭語。長此下去,孩子的膽子沒有變大,倒會影響到以後孩子性格的發展。男孩表現為膽怯、退縮、自卑、孤僻及人際關系障礙;女孩則表現為過分害羞,過分嬌氣,過分依賴,難以承擔生活中最起碼的職責,導致行為異常。那麼對膽小的孩子,家長應該怎樣進行幫助呢?首先,要讓孩子面對恐懼,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家長要多加鼓勵。要明確孩子怕什麼,針對孩子所怕的事物進行科學的解釋和適當的安慰。一般孩子害怕都是由聽的有關“鬼怪”故事,或是電視節目中的恐怖情節引起的。所以家長平時不要給孩子講迷信或帶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讓孩子看電視也應有所選擇,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關凶殺,驚險等節目,以免孩子做惡夢,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家長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從正面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勵孩子鍛煉自己膽量和意志的決心和自信心。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時,做家長的不必過分關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識忽視他的這種情緒。可以讓孩子去試著摸一摸他害怕的物體或家長親自摸一摸,恐懼心理會自然消失。比如,孩子不敢一個人去廚房或者廁所,家長就可以訓練他單獨去干點什麼,“去幫媽媽把廚房裡的杯子拿來,我急等用。”一般膽小的孩子聽到讓他去廚房,就會有些猶豫,如果家長說些“別怕,哪兒什麼都沒有”之類的話,或者見孩子有些猶豫就干脆大聲斥責“膽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讓他覺得干這件事很發怵。如果家長換一種說法,用很平淡的語氣對孩子說:“我要藍色的那個杯子”或者“請你幫我把兩個杯子全拿來,我等著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你讓他干的事情上,“拿幾個,什麼顏色的”而不會在意去哪兒,那個地方怎麼樣。當孩子回來後,家長應給予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增加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尤其是當孩子主動表現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膽大的行為時,家長更該及時鼓勵,這樣通過反復強化訓練,孩子的膽小就會逐漸糾正過來。有一點家長要注意,改正孩子膽小的毛病,不能操之過急,要慢慢試著來。。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整天大聲地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廢物”“膽小鬼”,結果孩子受這種消極暗示的影響,會更覺得自己不行,什麼都不敢做,哪兒都不敢去,膽子會愈發變小。由於得不到外部環境的幫助,還會引起其它的心理障礙。 家長應該多想些辦法,在自然、寬松的環境中,使孩子的潛意識發生變化,由於這種變化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孩子易於接受、且效果比較好。家長也不要采取強迫或壓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經表示自己害怕做什麼,家長為了所謂的“鍛煉”,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會哭鬧不休,心裡驚恐不安,根本不會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勉強為之,也達不到效果的。孩子膽小,有恐懼心理,不僅會在生理上受到影響,造成睡眠不好,消化功能紊亂心律不齊等,而且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家長一定要高度重視,嚴加預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