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手占水就裂是什麼原因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這個過程無論對於母親、嬰兒還是這個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轉變。千百年來,中國人有讓產婦“坐月子”休養生息的傳統習慣,從科學角度來講,有一些“坐月子”的習慣是有道理的,可是,也有一些習俗沒有什麼科學道理,甚至是有悖科學的。從事基層衛生保健的鄉村醫生和全科醫生們,應該是科學“坐月子”的積極倡導者。 1產婦一定要1個月不出門嗎? 產婦因生產時消耗了大量的體力和精力,產後應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充足的睡眠。特別是施行剖宮產和會陰側切或有其他合並症的產婦,更需要得到精心的護理。中國人傳統的習慣是產後1個月不出門,且家中門窗緊閉。有的產婦一旦生下寶寶,馬上臥倒在床,甚至進食與排洩都在床上,以為這樣才能快速讓身體恢復。其實,這樣做既不科學也不文明,會使產婦食欲不振,子宮恢復慢,而且也不利於惡露的排出。 通常來講,產婦分娩後,只要身體的疲勞已消失,便可坐起來進餐、進水,也可以下床做替嬰兒換尿布等事,或在室內走動,以不感到勞累為原則。產後10天左右即可以做一些輕微的家務或出門呼吸新鮮空氣。適當的運動會幫助子宮如期恢復,有利於惡露的排出,而且這也是防止產後便秘很重要的一方面。當然,產婦要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避免久蹲及提重物,以免腹壓增高造成子宮陰道脫垂。 2產婦能不能刷牙、洗澡? 有的產婦聽從一些傳統習俗,坐月子期間不刷牙、不梳頭、不洗澡,生怕損傷身體。其實,這樣做對健康反而不利。眾所周知,不刷牙最易引起牙周炎、牙龈炎和多發性齲齒;不洗澡,皮膚上有大量的汗液沾染、有溢出的乳汁,以及下身產生的惡露,這些都會使皮膚很髒。如不及時清潔,這些液體混合在一起,一是散出很難聞的氣味使產婦感到渾身不舒服,精神狀態因此不好而不利於身體恢復;二是會積累大量的病菌,並使其由此乘虛而入,引起毛囊炎、子宮內膜炎、乳腺炎等,甚至發生敗血症。 產婦完全可以正常地刷牙、梳頭與洗頭。如果會陰部及腹部沒有切口和傷口,產後第2天就可以淋浴,但不能洗盆浴,以避免逆行感染。當然,洗浴時要注意室溫和水溫,避免受涼。 如果會陰傷口大或者撕裂傷嚴重,或腹部有刀口,可以擦浴,等待傷口愈合再進行洗浴。 3產婦穿多少衣服為宜? 有些地方的舊風俗習慣是產婦分娩後蓋厚棉被,穿長衣、長褲,甚至在炎熱的夏天也讓產婦穿厚厚的棉或毛衣褲、厚襪子,頭上包圍巾,而且家中門窗緊閉,這實在是沒有任何科學道理。臨床上,我們見過很多因高溫高濕、通風不良而造成產褥中暑的病例,嚴重的產褥中暑甚至可以釀成孕產婦死亡的悲劇。產婦在生產後通常會大量出汗,因此衣著應該寬松、 質地要吸汗。而且,衣服的厚薄要適中,天氣熱時不一定要穿長衣、長褲,並且衣褲要勤換洗,特別是內衣內褲,最好每天更換。 4產婦應該吃什麼? 合理的產婦飲食應該是各種營養素均衡,既防止營養缺乏,也要防止營養過剩。飲食中要富含蛋白質和鐵,比如雞、魚、瘦肉、蛋、豆類、牛奶等。有的產婦受舊習俗的影響,每天食十幾個雞蛋。這是一種營養過剩,過量的蛋白質攝入會加重肝、腎的負擔,而且會造成便秘和肥胖,實在是得不償失。另外,主食的種類應該多樣化,粗糧和細糧都要吃。還要 多吃各種蔬菜和水果。很多產婦的食物是以蛋白質和主食為主,認為蔬菜和水果會“傷胃”,這沒有任何道理。蔬菜和水果既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又可提供足量的纖維素,防止產後便秘。中國人主張在“坐月子”期間要多進食湯水,這還是有道理的:因為水是乳汁的主要成分,湯汁飲食易於吸收,且進食熱湯後,熱汗會使乳房加溫,有利於乳汁的 分泌。 哺乳期產婦還要保證鐵和鈣的攝入。產婦應該查一次血紅蛋白,當血紅蛋白低於110g/l時,可給予富馬酸亞鐵0.4g或硫酸亞鐵0.3g、維生素c300mg,3次/d口服。哺乳期產婦的每日攝鈣量應該達到2000mg,但是按照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產婦膳食每日鈣攝入量僅500mg左右,遠遠不足。乳母缺鈣可導致乳兒患佝偻病。補充鈣應該首先從飲食 中增加,牛奶及奶制品中含有較多的鈣,如果條件允許,孕婦應該多食牛奶和奶制品,或者服用鈣片,以滿足鈣的需要。不過在偏遠的農村等經濟落後的地方,即便沒有條件獲得奶制品或口服鈣劑,也一樣可以用比較便宜的方法增加從食物中獲取的鈣。 比如:①把骨頭或雞蛋殼放在醋中泡幾個小時,然後將汁放進湯或其它食物裡;②在用骨頭做湯時加一點醋或番茄;③把雞蛋殼磨成粉混合在食物裡。補鈣的同時應注意要有適當的戶外活動,多曬太陽,或同時補充 適量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 5產婦乳汁不足怎麼辦? 在母乳喂養方面,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是等到“來奶”時才給孩子喂奶。要知道乳房並不單是一個存奶的容器,而是一個造奶的場所。乳房不脹並不等於“沒奶”或乳汁不足,隨著嬰兒強有力的吸吮,乳汁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科學的母乳喂養方法是早開奶,即在嬰兒出生後30分鐘內就開始讓嬰兒吸吮,如果過早地添加了代乳品,沒有了嬰兒吸吮的刺激,乳汁反而會更少甚至會沒有。頻繁的吸吮和正確的吸吮方法比任何催乳藥方或食物都重要。 出現乳汁不足時,一定不要急於添加代乳品,要首先分析乳汁是否真的不足。一般說來,除非乳腺天生發育不良,否則,乳汁不足皆由下列因素引起:①哺乳方法不對,比如由於添加代乳品使吸吮次數少、喂奶姿勢及嬰兒銜接方式不對,或由於乳頭凹陷或乳頭皲裂,嬰兒不能很好吮吸,因而乳房內的乳汁經常不得排空,乳汁也就越來越少。②營養不良,全身健康差③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生活無規律;④心情不舒暢,精神不愉快。 從事基層衛生服務的醫務人員一定要鼓勵乳母建立母乳喂養的信心,給予科學的哺乳方法的指導。乳母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適當的戶外活動,避免過度疲勞。飲食上要保證每日至少2000ml的液體攝入量,吃營養豐富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喝湯水(魚湯、肉湯都好),特別是牛奶、豆漿、水果和新鮮蔬菜,為乳汁分泌提供原料。如果乳頭凹陷或有乳頭皲裂,應加以糾正和治療。在此期間,定時用吸乳器將乳汁吸空或用手擠空。必要時服催奶中藥或針灸催奶。 6全科醫生在提倡科學“坐月子”方面還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健康教育? 除了上述提到的關於休息、衛生、飲食、母乳喂養等問題,全科醫生還應該就以下幾個方面來做產後健康教育: 告訴產婦產後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比如出血、發熱、宮縮痛、新生兒黃疸等,讓她們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應該來看醫生。 關於性生活和避孕的問題。產後運動。產後運動包括產後保健操等很多內容。這裡介紹一種幫助恢復會陰部肌肉彈性的產後保健,叫做縮肛運動。方法是有意識地收縮肛門和會陰部的肌肉,1次/d,每次做30下,連續做30天。 關於新生兒免疫及預防接種的問題。ビび錐?的生長和發育的問題。7外國人怎樣“坐月子”?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國人有“坐月子”的傳統,我們是否應該想一想為什麼外國人不“坐月子”也不“做病”。我曾經訪問過英國和美國,問過很多人,他們都沒有“坐月子”這個概念。在日本,產婦分娩後,在出院前護士會幫助她們洗澡;在英國和美國,產後的飲食與平常無異,並且歐美國家的人沒有喝熱水的習慣,產婦也照樣喝涼水。對有會陰傷口的產婦,醫生會讓她們在分娩後12小時內用冰袋冷敷患處,這種方法既能壓迫止血又能止痛。中國人認為喝湯下奶,而美國人認為只要多喝水就行。他們有一個通俗的說法是,每喂嬰兒一次奶,母親就要喝一杯水,因為水是制造乳汁的主要原料。當然,他們也認為母親應該多吃些富含蛋白質的飲食,不過,沒有任何蔬菜和水果是產婦的禁忌。 我常常見到產後1周左右的媽媽已經推著嬰兒車在外面散步或坐在院子裡的椅子上曬太陽了。 當然,全科醫生在提倡科學“坐月子”方面,也得考慮到中國人的生活習慣等因素,外國人怎樣“坐月子”只是一個參考。不過,我相信它至少會觸動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反思這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