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健全,流涎便較少發生。到小兒2-3歲時,吞咽功能及中樞神經進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
如果孩子長大了還流口水,則可能是病理性流涎而非生理性的了。這可能是神經或內分泌方面發育不好,或口腔內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必須進行診治。例如:口腔粘膜發炎時,刺激唾液腺分泌,口水也會增多,有的還帶有黃色或淡紅色粘液,有臭味,這時應到口腔科診治;孩子患感冒、傷風,呼吸不暢時,常用口呼吸,也會導致流口水。還有個別孩子,因大腦智力發育不全或有內分泌系統病變,也可表現為流口水,這時應到小兒科就診。
嬰兒出生6個月以後,可將小粒冰糖放入口內,使其逐漸養成吞咽唾液的習慣。合理喂養,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增強抗病能力。改變用力親吻和手捏小兒頰部的不良慣。
對於流涎的孩子,特別要注意個人衛生:應該用干淨柔軟的手帕或紙巾擦掉口水。衣領、衣襟要勤換、勤洗。保護下颏、前胸皮膚,可墊干淨沙布或用圍嘴等。如果唇周、下颌及頸部皮膚已呈潮紅,糜爛甚至脫皮者,應常用溫水洗淨局部,再塗上少許軟膏或油劑。 睡覺時流汗多就是人們常說的“盜汗”,還是身體虛的一種表現,應該找兒科中醫專家好好調理一下才行,否則對孩子身體很不好的,但兒童比成人易出汗主要是孩子皮膚的調節功能不好這也是正常的,但過多流汗就有點病因了! 寶寶流口水是令父母親們十分頭痛的問題,常常一天經換幾次衣服,用幾條手帕,那麼寶寶為什麼流口水腫呢?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談談口水的產生及其生理功能。
口水,醫學上稱之為“唾液”,是由唾液腺產生,口腔內有3對大唾液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無數個分布在唇、頰、腭、口底粘膜的小唾液腺。唾液中大部分為水分,還含有一些澱粉酶和粘蛋白,唾液主要有濕潤口腔、便於吞咽、幫助消化的作用。據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晝夜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正常情況下,人們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吞咽了。
初生的嬰兒由於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夠完善,唾液分泌量少,所以一般不會流口水。4個月後,由於開始添加輔食,唾液分泌增加,6月後乳牙開始萌出,可以刺激牙龈上神經,使唾液腺分泌反射性地增加,而此時小兒吞咽口水的能力尚未形成,過多的唾液就會不自主地從口角邊流出,即習慣上所說的“流口水”,尤以1~2歲的幼兒多見,這個時期的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不必為此擔心,2歲以後的小兒,小兒吞咽口水的功能逐漸健全起來,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由於唾液偏酸性,且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質,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對經常流口水的幼兒,父母應當經常為他們擦去嘴邊的口水,並常用溫水洗淨,然後塗上油脂,以保護下巴和頸部的皮膚,最好給孩子圍上圍嘴,防止口水弄髒衣服。給小兒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質地柔軟,以棉布質地為宜,應經常洗燙,擦時不可用力,輕輕將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損傷局部皮膚。
病態的流口水稱為“流涎症”,多由神經系統疾患引起,如腦炎後遺症、延髓麻痺、腦癱、面神經麻痺等,由於患兒吞咽功能障礙所致,此時應治療原發病。另當小兒患口腔炎、牙龈炎時,由於炎症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導致流口水,而且可以有臭味;當小兒患咽峽疱疹、扁桃體炎時,由於吞咽疼痛致患兒不敢吞咽,也會使患兒暫時性流涎,但隨著原發疾病的恢復,流涎即會停止
引用: 對一個不到2歲的小兒來說,經常流口水是一種生理現象,這是因為從小兒出生後3~4個月時,口腔內的唾液腺發育逐漸成熟,其功能也逐漸完善,因此唾液的分泌量逐漸增多,而這個時期的小兒,還不習慣把唾液咽下去,而且小兒的口腔又淺,唾液在口腔裡積累多了就會自然地流到口腔外面來。 附件:流口水有何治療方法.doc 流涎,又稱“滯頤”,俗稱“流口水”,指兒童口涎不自覺地從口內流溢出來的病證。以3歲以下的幼兒最為多見。嬰兒時期,因其口腔淺,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唾液,偶而發生流涎,這屬生理現象,不屬病態。現代醫學把本病稱為“流涎症”,其發病原因多是由於口咽粘膜炎症、面神經麻痺、延髓麻痺、腦炎後遺症或小兒呆小病等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脾胃虛寒、脾胃積熱、心脾郁熱及脾胃氣虛等使涎液不能正常的制約,而流出口外所致。常見症狀為小兒涎液增多,自動流出口外,由於長期流出口水,致使口腔周圍潮紅,甚至發生糜爛,尤其以兩側的口角為明顯。
按摩方法一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家長以掌心在腹部作順時針方向團摩5分鐘。 (2)患兒仰臥,家長以兩手大拇指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20~50次。 (3)清補脾經各100次,揉板門300次。 (4)患兒俯臥,家長以中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鐘。 (5)按揉足三裡、三陰交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脾胃虛寒型:症見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而滑。常用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 ①補脾經至300次。 ②掐揉四橫紋100次,揉外勞宮100次。 ③推三關100次,揉小天心200次。 (2)脾胃氣虛型:症見流涎清稀,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體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去清脾經100次加 ①補脾經至300次。 ②補肺經300次。 ③推三關300次。 ④推四橫紋100次,運內八卦100次。 (3)脾胃積熱型:症見小兒流涎,涎熱而粘,口角糜爛,口臭而渴,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常用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 ①退六腑200次。清天河水100次。 ②清胃經200次。 ③揉湧泉100次。 (4)心脾郁熱型:症見小兒口涎外流,涎液粘稠而熱,心煩不安,口赤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常用手法去補脾經100次加 ①清小腸300次,退六腑200次。 ②清心經200次。 ③揉小天心100次。 top 生活調理
(1)培養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清潔口腔。 (2)積極治療引起流涎的原發病如面神經麻痺、腦炎後遺症等。 口水泛濫3時段 時段1寶寶在3個月左右,口水的分泌量會比之前有明顯的增加。 時段2等到寶寶4—5個月大,開始添加含澱粉等營養成分的輔食,唾液腺受到這些食物的刺激後,唾液分泌明顯增加。再加上寶寶的口腔小而淺,吞咽反射功能還不健全,不會用吞咽動作來調節口水,所以很容易就造成唾液漫過大堤,流出口外的狀況。 時段3長到6—7個月的寶寶,開始長牙。乳牙萌出時,會引起牙龈組織輕度腫脹不適,從而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經,導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 tip:如果寶寶到了2—3歲牙齒長齊後,口水仍是流個不停,這時就要小心寶寶有患口腔、咽喉粘膜炎症、面部神經麻痺等疾病的可能。 口水一多,皮膚受罪 由於寶寶的皮膚較薄,而口水中又含有一些具有腐蝕性的消化酵酸,所以當口水流到嘴角、臉龐、脖子,甚至是胸部皮膚時,很容易使皮膚的角質層被腐蝕,或是因為潮濕而導致霉菌感染,產生發紅、發炎等症狀。 護膚對策: 1.應該經常幫寶寶擦拭不小心流出來的口水,讓寶寶的臉部、頸部保持干爽,以避免濕疹的發生。 2.擦時不可用力,輕輕將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損傷局部皮膚。 3.盡量用柔軟的棉布給寶寶擦拭臉部,避免用含香精的濕紙巾,以免刺激肌膚。 4.常用溫水洗淨口水流到處,然後塗上嬰兒專用護膚品,以保護寶寶下巴和頸部的皮膚。 5.給寶寶圍上圍嘴,圍嘴應經常保持整潔和干燥,這樣寶寶才會感到舒服,樂於使用。 tip:如果寶寶已經出疹子或皮膚糜爛,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局部塗抹抗生素或止癢的藥膏。擦藥的時間最好在寶寶睡前或趁寶寶睡著後,以免寶寶不慎吃入口中,影響健康。 止涎3招 1堅持喂輔食 從寶寶4個月左右開始,媽媽就應開始添加輔食,在從泥、半固體至固體逐漸添加的過程中,除了可讓寶寶適應成人的飲食,還可訓練其咀嚼、吞咽的能力,加強口腔肌肉的運用,從而改善流口水的現象。 2巧用安撫奶嘴 讓寶寶吸吮安撫奶嘴,也是訓練吸吮能力的好辦法。不過建議媽媽應盡量在寶寶1歲前戒掉,否則會影響牙齒的發育。 3食物止涎 用煮爛的赤豆湯汁,加上洗干淨的鯉魚,再放上少許的黃酒,用文火炖1個小時。這道赤豆鲫魚湯炖好後,一連7天,每天飯前讓寶寶喝上一碗,對減少寶寶的口水非常有效果。 小孩流口水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絕大多數是生理發現象。當小孩出生不久,涎腺細胞還不發
達,唾液分泌很少,到了四、五個月以後,小兒開始吃輔食,增加了咀嚼。同時乳牙也開始萌出,牙龈受到刺激,引起神經反射作用。這些都會刺激唾液分泌而使口水增多。可是小兒的口腔淺,又不會把多余的口水及時吞咽下去,過多的口水就會順著嘴角流出來。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要治療。等到兩歲半以後,滿口乳牙長齊了,流口水的現象就會改善。但是,同樣在長乳牙的時期,為什麼有的小兒不流口水呢?這是因為一種生理現象,在每個人身上的反應不一定都相同的緣故。
但是有些小孩流口水是屬於病態現象,例如得了口腔炎,包括舌炎、牙龈炎等。在這種情況下流出的口水帶有黃色或者淡紅色,並且有點臭味,小孩還會有輕微發熱,不願意吃東西、煩躁不安等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就應請醫生診治。另外,如果小孩有經常啃手或者啃橡皮奶頭等不良習慣,也會使口腔受到刺激,形成流口水。
對於愛流口水的孩子,要注意局部清潔,擦口水的時候,要用干淨,柔軟的毛巾,動作也要輕一些,可以給孩子圍上軟布做的圍嘴,經常換洗,保持干燥。如果有潰瘍出現,可用硼酸水洗淨,塗抹些收斂的藥膏,像氧化鋅油、鞣酸軟膏等
--------------------------------------------------------------------------------------------------------------------------------------- 兒童2歲前流口水不必多慮 在很多父母眼中,寶寶流口水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生理現象。然而,記者日前在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采訪時卻了解到,孩子流口水同時還可能是患有口腔炎、神經系統疾病等的早期症狀,不及早發現極易延誤治療。
據廣醫二院神經內科的高聰教授介紹,流口水在醫學上稱為流涎,如果唾液分泌過多或吞咽受阻,都可產生流口水的現象。正常情況下,流涎是出牙前的生理現象,由於將要萌出的牙齒對牙龈感覺神經產生的機械性刺激,加上口腔淺,孩子不會吞咽調節口腔內唾液,所以唾液就會常積儲於口腔內而自然流出。隨著年歲增大,孩子牙齒萌出,這種流涎會自動中止。但如果二三歲以後,牙齒長齊時孩子仍然流涎,家長則要警惕了。高教授指出,小兒流涎可能是因為口腔內患有各種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細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是常見的流涎原因。與此同時,孩子常會伴有發熱、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患有疱疹性咽炎的孩子疼痛異常,也會流涎、拒食及哭鬧。
另外,對於孩子流涎家長還應尋找有無牙齒、牙周、咽喉等處急性病變的發生。高教授指出,有些小孩周而復始地患口腔潰瘍,疼痛常影響他們的飲食,出現流涎症。不僅如此,更嚴重的是,流涎還有可能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例如經常看見一些癡呆兒面帶傻相、口角流涎。這是因為,唾液腺由交感、吞咽神經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經的中樞神經受損就會造成流涎的症狀。
除了小孩,如果成年人在清醒狀態下流涎則絕大部分是病態引起的了。總的來講,成年人的流涎可分為真性和假性唾液分泌過多兩種情況。真性唾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