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吃了思密達和雙歧好了 可過了3天又拉了 醫生又叫吃思密達和雙歧 吃了5天了還是拉化驗了兩次大便沒問題 急啊 嬰兒腹瀉(也稱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嬰兒,急性可分二型。輕型腹瀉:每天數次至十余次,糞便呈蛋花湯樣,偶有溢乳及嘔吐,輕微腹脹等;重型腹瀉:每天十次以上,多達數十次,水樣便,嘔吐,發熱、面色發灰,煩躁不安,甚則昏迷、驚厥,並有失水、電解質紊亂等症狀。 嬰兒腹瀉是針灸療法的主要適應症之一。從五十年代中期起,有關報道日益增多。在穴位刺激法上,不僅有針刺、艾灸、電針、耳針、穴位注射等多種形式,而且考慮到小兒患者的特點。八十年代起在總結以經驗的其礎上,還開展了穴位激光照射、代針丸貼敷等方法。這些方法痛苦小,療效也不錯,易於為患兒及其家長所接受。針灸療法對嬰兒腹瀉有明顯的效果。有人曾將穴位注射法治療與肌注或口服氯霉素(常規劑量)兩組患兒作對照,結果穴位注射組在大便次數及體溫恢復至正常所需的平均時間上都較對照組為短[1]。已經證明,針灸不但可以單純用於治療輕型腹瀉,配合中西醫療法,對重型腹瀉的住院病例也有顯著的作用[2]。 [編輯本段]診斷要點 一、大便每日四次以上,呈黃色蛋花湯樣,綠色水樣或白色米湯樣,可帶少許粘液,肉眼所見無濃血。 二、糞便鏡檢未發現阿米巴或其他原蟲。 三、糞便培養末發現痢疾、沙門氏等致病菌生長。 四、有條件的可作特殊致病菌培養(大腸桿菌、空腸彎曲桿菌、耶氏菌等)。 五、病史應注意飲食因素或感染因素所引起的腹瀉。近年最多見的輪狀病毒腹瀉,起病前或同時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及呼吸道症狀。 [編輯本段]鑒別於其他腹瀉症狀疾病 1.嬰糼兒急疹:多見於1歲以下的小兒,6個月以下的小兒更多見,皮疹出現前常有發熱,有些伴有腹瀉,但這種腹瀉經過治療易緩解,皮疹出現後,腹瀉症狀和發熱一樣,也消失了。 2.胃腸型感冒:多見於挑食的小兒,這樣的小兒看上去就是有點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圖舌和花剝苔,如果仔細問病史,家長會告訴你,以前發熱感冒都會嘔吐和腹瀉,胃腸型感冒,以嘔吐症狀較常見,腹瀉較輕,常不被重視。 3.細菌性腸炎,尤其是侵襲性腸炎早期,在膿血便出現之前,可以僅有嘔吐或稀便,有些有輕度發熱,此時就診,極易誤診,常是治療後不久家長又來找你了:小孩又發熱了,拉膿血便了,有腹痛了。總的來說:鑒別診斷也有取巧的辦法:對於鑒別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年齡是個關鍵,一般1歲以下的小兒,以母乳和奶粉喂養為主,接觸污染食物的機會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瀉多見。而年長兒童,進食種類復雜,較易食入細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細菌性腹瀉為主。 [編輯本段]嬰兒腹瀉的原因及預防方法
胃腸炎
胃腸炎(也稱為腸胃感冒)是胃和腸道的一種炎症,可以引起嬰兒、兒童和成人的腹瀉。胃腸炎很常見,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見的病原是輪狀病毒,由於腹瀉住院的小朋友中有一半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好發於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寶寶拉肚子,並伴有胃痙攣、嘔吐、低燒,那很可能是胃腸炎。請注意,如果寶寶吃的或喝的不多,可能會失去很多水分
細菌感染
嚴重腹瀉(有時伴有嘔吐),同時有腹痛、血便、發燒,往往是病毒或細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比如由半生不熟的肉類裡含有的大腸桿菌引發的感染)。因此,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症狀,就應該帶他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他做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寄生蟲
寄生蟲感染也可能引起腹瀉。比如賈第蟲病(也叫梨形鞭毛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集體生活時寄生蟲很容易傳播,而且需要特殊藥物治療。寄生蟲主要是通過飲水(包括沖調配方奶用水)進入嬰兒體內,自來水經過樓頂水箱和輸水管道等的存儲和運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含有紅蟲、賈第鞭毛蟲等各類寄生蟲。可以使用“寶寶愛水”嬰幼兒專用濾水器對水質進行過濾,然後燒開供寶寶飲用或沖調奶粉,可從根源上消除寶寶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平時也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布後勤洗手,也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好方法。
抗生素
如果你的寶寶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發生腹瀉,可能與藥物有關。告訴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食物因素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飲料也可能會使寶寶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給寶寶少吃點這些食物,應該1周左右就能好轉。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喝果汁,6個月以後,每天果汁的攝入量也不要超過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沖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所以當你沖奶時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過敏
牛奶過敏的現象並不少見,也能引起腹瀉,有時候還能引起嘔吐。如果你的寶寶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制品(如果他已經開始吃輔食)後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內就會表現出過敏症狀。如果你懷疑寶寶拉肚子與牛奶有關,請找醫生詳細咨詢。 [編輯本段]針灸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足三裡、四縫、長強。 配穴:天樞、關元、神阙、曲池、三陰交。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一主穴,如效不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號1寸長毫針,針足三裡,直刺5~6分,施以捻轉提插或震顫(雀啄)之法,約運針30秒~1分鐘後起針。四縫以毫針(26號)或三稜針點刺,擠去黃白色粘液。長強,取俯臥位,於尾骨端下緣進針,沿尾與直腸之間剌入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轉2分鐘後出針。神阙穴在肚臍下緣進針6~8分,捻轉5~7次出針。天樞、關元、三陰交針法同足三裡。熱度較高時,曲池穴宜點刺出血。 (三)療效分析 共治療1216例,平均治愈率約95%~96.2%[3~8,19]。 艾灸 (一)取穴 主穴:中脘、天樞、神阙、止瀉。 配穴:足三裡、上巨虛;嘔吐加內關、公孫;發燒加大椎、曲池。 止瀉穴位置:前正中線,臍下2.5寸。 (二)治法 主穴為主,如效果不顯著或某些症狀明顯時,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神阙穴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盤旋施灸15~30分鐘,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氣後略作提插捻轉即去針,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35例,有效率97.7%[9]。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裡(或上巨虛)、天樞。 配穴:止瀉。 (二)治法 藥液:氯霉毒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選一種。 主穴為主,每次選1~2穴。雙側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連續治療3~5天。 (三)療效評價:共治245例,治愈率在83.9~97.3%之間[1,10]。 穴位敷貼(之一) (一)取穴 主穴:足三裡、天樞、中脘、關元。 配穴:嘔吐加內關,發熱加大椎。 (二)治法 代針丸組成:吳茱萸、五倍子、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許。各藥研未過篩取粉,混勻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調以油膏,制成黃豆大小之丸粒配。 主穴均選,據症情加配配穴。選定穴位後,用酒精擦淨穴區皮膚,將代針丸一粒置於1/4張傷濕膏上,貼敷穴位,松緊適中,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治療250例,總有效率96.2%。其中治愈182例(72.8%)[11]。 穴位敷貼(之二) (一)取穴 主穴:足三裡、合谷、大腸俞、神阙、長強。 (二)治法 將舒康貼膏(主要成份為山楂核精)剪成3.5×3.5厘米大小,貼於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貼12~24小時,3次為一療程。 另外配合用慶大霉素3000~5000單位/kg/日,分1~2次靜滴,並根據症情給予輸液、降溫等措施。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共75例,結果痊愈51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9%[18]。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天樞、足三裡、上巨虛、神阙、止瀉。 (二)治法 每次選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長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徑1~2毫米,出光口離皮膚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鐘。每日照射1~2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治療嬰兒腹瀉,總有效率在92%~95%[12,13]。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大腸、直腸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腸、脾、神門。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貼敷上穴,由家長協助行壓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鐘。 (三)療效評價:共觀察114例,結果痊愈62例,顯效25例,有效18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91.1%[14]。 體針加捏脊 (一)取穴 主穴:天樞、止瀉、足三裡。 配穴: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腹瀉重加長強。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據症而加。以30號1寸針直刺,捻轉提插半分鐘後即出針。針畢,令患兒俯臥,用常規捏脊法沿長強至大椎的督脈段提捏3~6遍,著重提捏關元俞和大腸俞。再由膀胱俞至風門的膀胱經線邊捏邊提放3~6遍,雙拇指同時揉雙脾俞、胃俞各1分鐘。上法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575例,全部獲愈,平均治愈時間為2.64天,較采用藥物治療為優[15]。 頭針 (一)取穴 主穴:額旁二線。 (二)治法 額旁二線取穴方法為在臨泣穴以下至前發際向下1厘米處,分上、中、下三點。針刺時,令患兒取半坐位,由家長雙手捧住患兒兩颞部,常規消毒皮膚後,術者左手拇指壓穴旁,右手持1寸毫針,刺上、中、下三點。采用半刺法,淺刺而疾出針,針刺深度為患兒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為得氣。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治愈:經治療後,大便次數一天內不超過2次,性狀正常;好轉:經治療後,大便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狀漸趨正常;無效:經治療一個療程,大便次數和性狀無變化者。 以上法共治354例,按上述標准治愈320例,好轉12例,無效22例,有效率為93.8%。較之西藥治療,效果更為明顯[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腸俞、神阙、脾俞、胃俞。 配穴:曲池、四縫、足三裡、膈俞。 (二)治法 每次選1~2個主穴,以閃火法拔罐(1~4個罐);配穴取1~2穴,四縫點刺擠出粘液,余穴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留罐5~10分鐘。每日一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98例,結果,痊愈189例,顯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9%[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