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著帝王皇恩浩蕩,普
照四方。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征帝王
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華蟲,通常為一只雉雞,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譐紋,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則
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征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征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為斧頭形狀,象征皇帝做
事干練果敢。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制作一件朝袍耗時兩年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內務府廣儲司擬定式樣顏色及應用數目奏准,對緞匹長闊尺寸、質地、花
樣、色澤都有明確的規定。如檔案中的“敕谕”多次記載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
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如質量不合格,需補賠罰俸或受鞭責。
據清宮資料,制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
,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
處織造司分織。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绫、綢、錦緞、紗、羅、缂絲、刺繡及
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绫、杭綢等。
據悉,三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交裁作、繡作、衣作,刺繡由如意館畫工設計彩色小樣,經審
後,按成品尺寸放大著色發交內務府和江南織造衙門所屬的繡作進行生產。完成後陸路進京,如後
宮所用則經水運進京。期間用繡工近500人,繡金工40余人,畫樣過粉10余人,合計近千人。如由一
人刺繡則要用2年零5個月才能完工,在此期間內,穿衣人的體態甚至已發生了變化,聰明的工匠於
是在織造階段就在面料邊緣留下了足夠的改動空間。
據記載,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
皇帝的袍褂和服飾,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還有一大群隨時侍候皇帝更
換衣服的太監們。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