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了“厭學症”怎麼辦 據調查,中國學生厭學的比例相當大,尤其是中學生,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5%以上,厭學已成為中小學教育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報上周的關於矯治學生厭學的教育熱線就接到眾多家長和學生本人的來電,孩子厭學成為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問題。
我們特整理了一組不同階段孩子的案例,請山東省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究主任孫吉茂給出建議,希望能對厭學的孩子和家長以幫助。
幼兒:過分依賴家長
小明今年6歲,是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可就是不愛上幼兒園。媽媽每次送小明去幼兒園,小明總是鬧著不去。小明的媽媽一直沒工作,小明是媽媽一手帶大的。小明吃飯睡覺都和媽媽在一起。平時媽媽要是出去買東西或者有事,把小明交給爸爸帶一會都不行,媽媽做什麼都要帶著小明。小明平時也不愛和別的小朋友玩,沒有朋友。
專家建議:
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要讓孩子過分的依賴媽媽,首先和小明分床睡。分床時,為了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可以先在父母的大床邊放一張小床,等孩子適應後再讓孩子分屋睡。平時多讓爸爸帶孩子出去玩玩,讓孩子不要過分地依賴媽媽。
二、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有時間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鼓勵孩子多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成為好朋友。
三、培養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父母應該和幼兒園的老師做一些溝通,講明情況,讓老師平時對孩子多關注一些。讓老師鼓勵小明和小朋友交朋友,讓更多的小朋友找小明玩,讓小明感覺到老師喜歡他,小朋友愛和他玩,將會使小明慢慢喜歡上幼兒園。
小學生: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丁丁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十分好玩,每次回家總是先出去玩,最後沒辦法了才寫作業,並且寫作業時拖拖拉拉的要很晚才能寫完。
專家分析:丁丁的問題主要是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良的學習習慣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當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糾正過來。針對這樣的情況,專家建議:
一、對丁丁的學習提出明確規律化的要求。有規律地學習生活,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父母應對孩子學習的規律化提出明確要求。例如,要按時休息,使每天的學習活動有條不紊;要養成提前預習的好習慣,努力提高課堂聽講的效率;要針對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及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要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後,才能出去玩。
父母提出的要求越明確越具體越有針對性,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越有可能逐步形成。
二、加強對孩子學習情況的檢查和督促。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提出明確要求後,要經常進行檢查督促。對孩子學習習慣上的進步,要予以及時的鼓勵,對孩子說明這是堅持良好學習習慣的結果,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中學生:壓力過大導致厭學
王磊是一個重點高中的學生,初中時學習成績在班裡都是前三名。
後來升入高中後,第一次考試才考了全班30名,王磊很是焦慮,感到壓力很大,覺得重點高中強手如林,高中的課程太難,自己不如別人,考試成績也一次比一次差,於是產生了厭學情緒。針對上述問題,專家從以下幾方面對王磊進行了解答;
一、進行正確的歸因。因為學生對自己成就情境的不同歸因,就會引起不同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合理的歸因可以提高自信與堅持性,而錯誤的歸因會增加自卑和自棄等不良情緒和行為。我告訴王磊第一次考試成績不好,並不能說明自己不如別人,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但他把原因歸於強手如林,課程太難,自己就不行了。高估了學習中的困難,低估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學習成績才會越來越差。
王磊應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課程的難度,要相信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課程也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難,只要自己努力,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二、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設置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剛開始目標不要過高,過高的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往往造成欲速則不達;目標太低則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所以目標要明確為中等難度,可以近期達到,這就要求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遭遇,因此產生厭學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父母因孩子成績稍有下降就非打即罵,過度地追求孩子分數,父母對孩子灌輸了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孩子管束不嚴導致孩子結交了不良朋友,老師對孩子有歧視或教育方法不當等都能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所以解決的途徑就不是惟一的。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家長、學校很好地配合和孩子自己的努力。 針對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提出以下輔導方法:
1、創建優良的學校教育環境,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素質教育的首要標志是使每一個學生都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都要勇於克服情感障礙,真正厚愛厭學學生,注意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努力挖掘他們的潛能和學習以外的閃光點,改革不符合素質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教學上,教師要改變不當的教育方法,學會用“分層教學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目前在廣東地區,很多學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設了心理衛生健康課程,傳授心理衛生知識和進行心理訓練;並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心理輔導,或成立心理咨詢室,通過面談、熱線電話或信箱等形式進行個別咨詢;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等等,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使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解脫各種刺激帶來的心理障礙,悅納學校,悅納自己,營造出一個融洽心理的教育環境。
2 、培養厭學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讓學生悅納老師。如果學生討厭某一老師,他也會討厭這位老師所教的課程。所以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教儀教態,學習必備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學會運用這些知識來剖析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並給予滿足,樂於疏導學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學生感到老師可敬、可親、可信任,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誨。
其次,幫助學生獲得尋求知識的新奇感。教師既要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又要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和閱讀量,擴大他們的知識面,與學生一同讀書、評書,使學生讀有所值,讀有所樂,逐漸學會從知識中尋找到可令他們感到新奇的、喜歡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再次,促使學生的興趣向學習轉移。厭學學生並非沒有其感興趣的知識,只不過是興趣中心不在所學習學科知識上;或興趣面不廣,只對某些學科感興趣;有的是興趣的穩定性差,興趣中心不斷轉移;老師在了解學生的興趣中心和特點後,要引導學生擴大興趣范圍,並把興趣中心轉移到學習上來。
第四,改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通過對教學方式方法的改善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結合實際對學習材料補充其趣味性,給學生創設一種知識的饑餓感,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另外角度解析,使深奧的、邏輯性強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便於接受;給學生創設取得成功的機會和階梯,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功感,在不斷的滿足中不斷提高。
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特別是成就動機。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一個有強的學習動機的學生絕對不會產生厭學的情緒。通過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成功教育,讓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為提高民族素質、實現自我價值而學習的決心。學校可通過舉行各種各樣的比賽,在比賽中激發學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學生成就動機。
4、加強學生心理能力特別是抗挫能力的培養。
當前學生多為順境中成長的獨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與壓力卻很大,教師要時常注意對他們進行對挫折的認識與抵抗的教育。比如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調整自己過高的期望值和目標,盡量減少挫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心理防衛機制,遇到挫折時會找到適當的方法(如升華法、補償法)減輕心理緊張。在教育方式上,教師可在學習、生活中有意設置一些挫折活動,讓學生得到鍛煉;或者通過主題班會、活動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知識的講授,引導他們積極鍛煉自己的意志。另外,還可通過心理咨詢機構,為學生提供抗挫的心理咨詢服務。 如何有效地矯治中學生的厭學症呢?可試著從以下幾點入手。 1.改善環境,愉悅心境。 要改變厭學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對學習的認識,首先就必須要改善他們所處的環境。一個好的環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相互配合。社會的鼓勵、家長的關懷、教師的重視、同學的友好都有利於營造一個重學、樂學的氛圍,消除厭學學生被拋棄、被歧視的感覺,對學習由厭惡感、恐懼感變為愉悅感、舒適感,從而積極、主動、愉快地開始新環境中的生活、學習。 2.改變觀念,接受自我。 讓厭學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價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這是變厭學為樂學的重要一環。應認真地發現厭學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良好、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從正面予以肯定,並不斷強化,讓他在前後比較中接受自我,認識到自己並非無可救藥,而是能學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個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變自己無能的觀念。當然,對厭學學生的評價必須客觀、中肯、善意,不能諷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緒。 3.培養興趣,樹立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厭學學生對自我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後,隨即就要開始自我實踐,這種嘗試結果的好壞是他們能否我徹底轉變自己的關鍵。要盡量創造環境,讓厭學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興趣,品嘗到學習的成功感和趣味感,並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樹立信心、堅定信念,徹底矯治厭學的心理障礙。 當然,對於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厭學學生,靠以上常規性的輔導和轉化還不能根治的,就必須盡早請心理醫生診斷,利用醫學手段來治療厭學症。對患有厭學症的學生進行教育和幫助,切實解決好他們的學習心理問題,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順利走完健康成長的歷程。 "當我們說一個孩子患了“厭學症”時,指的是他在一段重要時間裡對學校懷有長期的害怕情緒,無法參與和適應學校的日常生活規律。這種看起來毫無道理的害怕會讓孩子們產生一系列逃避上學的行為。孩子不願意上學,以頭痛或生病為借口,如果強迫他們上學的話,他們就哭叫吵鬧,糾纏不休。從醫學上講,厭學症也可能出現一些生理症狀,如頭痛、惡心、昏昏欲睡、沒有胃口、心跳過速和頭暈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學而是呆在家裡,這些症狀就會消失。孩子厭學可能與學校有直接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弄清學校裡有什麼困擾孩子的問題。如與同學、老師和周圍的人的社會關系不好,不能適應學校的要求,缺乏學習動力,上學年齡太小不夠成熟等。 除了學校的原因,厭學也與家庭有關,因此有必要追究一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家庭的文化觀念。父母有沒有急於求成,其教育的方式僵硬嚴格和缺乏靈活性,孩子是不是因為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值而感到害怕等。厭學還與某些具體的事件有關:如與父母分離,孩子的親人生病或死亡,家庭暴力等。通常孩子都害怕考試分數低,學校的懲罰和學業失敗。家長最好是向那些理解並善於處理厭學問題的專家咨詢,他們可以給孩子支持,並指導家庭和教師以特殊的方式處理問題。但是首先要做到的是幫助孩子消除厭學的生理因素和那些讓孩子害怕的事情,了解學校的教學方式,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弄清他們面臨的困難並加以幫助。
每個小孩都會在某個時候對上學多少有些抗拒。中小學生的種種心理病中,近來增加最顯著的就是害怕上學,不肯到學校去。 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學的幾種常見原因和解決之道: 焦慮孩子不喜歡上學,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一與家人分開就焦慮不安。這中情況最常發生於家庭氣氛緊張期間,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學校就讀的時候。父母如果反應不當,可能令孩子焦慮加深。孩子如果是剛開始上學,家長須注意頭幾天上學前和孩子道別的方式。 家長必須多鼓勵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學業成績。只要子女已盡了力,即使考試成績不好,也不應苛責,父母要求不過高,子女便無[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