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老是尿尿特別勤怎麼回事正文

小孩老是尿尿特別勤怎麼回事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小孩老是尿尿特別勤怎麼回事
 
為什麼寶寶會拉那麼多的小便呢?這是因為小兒泌尿功能與成人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如果了解他們的這些特點,新上任的媽媽就不會驚慌了。
其實,小兒在不同年齡,尿量和排尿次數都不相同。由於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年齡愈小,其熱能和水代謝愈活躍,吃的是以液體食物為主(特別是嬰兒期),而膀胱容量又較小,所以每天排尿次數很多。
在剛出生頭幾天,由於進食量少,寶寶尿量可很少,一天只有4~5次。幾天之後,排尿次數會迅速增多,6個月以前,一天可達20~30次,每次約30毫升。6個月後,隨著半流質的輔助食品的增加以及腎髒功能的逐漸完善,排尿的次數會逐漸減少,到周歲時,一天排尿約15~16次,每次約60毫升(約為普通玻璃杯的1/3杯)。2~3歲時,平均一天10次左右,每次的量也逐漸增至90毫升左右。但由於受寶寶的個體差異,以及飲水量、氣溫等因素的影響,尿量和排尿次數都可有較大的變化。
出生後僅在最開始時排的尿液顏色可較深而帶濁,在整個嬰幼兒期新鮮尿液幾乎是無色而透明的,並帶有一種淡淡的芳香。放置一段時間後,因尿中的尿素分解為氨,才出現較明顯的氨臭。由於新生兒及幼嬰尿液中的尿酸鹽比較多,在尿布上分解時有時可使尿布紅染。又或在氣候寒冷時,剛排出的尿是清的,放置一段時間後就變濁了,這是由於嬰幼兒尿中含有較多的尿酸鹽和磷酸鹽,在溫度降低的情況下溶解度變小而析出的緣故。這些都屬正常的現象。
嬰幼兒自主性排尿功能是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才逐步完善起來的。出生後最初幾個月內的排尿純屬反射性的,只有在膀胱充滿後引起反射性排尿。一般到5~6個月大時,條件反射才逐漸形成,例如能在大人"把尿"時排尿,或在睡醒時會有要排尿的表示。到1周歲時,可以逐漸訓練其對排尿的控制,大約要到1.5~2周歲後,幼兒才真正能控制尿意和自主排尿。
嬰幼兒的尿液,往往可以反映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初為人母的你,當然首先要知道什麼樣的情況是正常的,什麼樣的情況是異常的,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找醫生。例如,寶寶排尿的異常,無論多尿、少尿或無尿,除受氣溫、飲水量多少等因素影響外,也可因心、腎或垂體等多種疾病引起;如果剛排出的新鮮尿是混濁的,就要排除急性泌尿道感染等可能;如果剛排出的新鮮尿即有異常氣味,則提示寶寶可能有病。如有一種苯丙酮酸尿症的患兒,排出的新鮮尿帶有一種特殊的霉臭味,這種小兒往往伴有智能低下;又如,在寶寶的排尿控制功能完善過程中,發生"尿床"是正常的現象,但若到了5~6歲仍經常尿床,那就是不正常的了;此外,嬰幼兒排尿有個特點,就是一旦開始就難以中斷(除非突然受到驚嚇),如果尿流斷斷續續,或排尿時出現疼痛、哭鬧等情況,均應及時到醫院找醫生檢查。
 
尿頻是指排尿次數增多。正常成人每天日間平均排尿4~6次,夜間就寢後0~2次;嬰兒晝夜排尿20~30次。如排尿次數明顯增多,超過了上述范圍,就是尿頻。引起尿頻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1)尿量增加:當尿量增加時,排尿次數亦會相應增多。在生理情況下,如大量飲水、吃西瓜、喝啤酒,由於進水量增加,通過腎髒的調節和濾過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數亦增多,便出現尿頻。在病理情況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飲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數也多。但均無排尿不適感覺。

(2)炎症刺激:膀胱內有炎症時,神經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樞處於興奮狀態,產生尿頻,並且尿量減少(成人<300~500毫升/次)。因此,尿頻是膀胱炎的一個重要症狀,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結核性膀胱炎更為明顯。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腎盂腎炎、小兒慢性陰莖頭包皮炎、外陰炎等都可出現尿頻。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頻、尿急、尿痛同時出現,被稱為尿路刺激征,俗稱“三尿征”。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結石、異物,通常以尿頻為主要表現。

(4)膀胱容量減少:如膀胱占位性病變、妊娠期增大的子宮壓迫、結核性膀胱攣縮或較大的膀胱結石等。

(5)精神神經性尿頻:尿頻僅見於白晝,或夜間入睡前,常屬精神緊張或見於癔病患者。此時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兒童尿頻的治療,首先應該是心理治療。所以,首先應該弄明白病因是什麼,其次才是行為治療,也就是“憋尿訓練”。

小兒尿頻有多種原因。如僅有尿頻尿急,每次排尿量少,無其它症狀,多與精神刺激如緊張、受斥責等有關,一般不需治療也會好。當小兒尿頻還伴有夜間尿床及白天尿濕褲子,或伴有便秘和下腹或會陰部疼痛,可能與小兒膀胱不穩定(膀胱自發性收縮)有關。當小兒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甚至發熱,多為尿路感染。如小兒尿頻同時還有血尿,腹部或腎區絞痛,可能為高鈣尿症及尿路結石。如小兒除尿頻外,還伴有煩渴、多飲、尿量多、消瘦等,應疑為糖尿病。除以上原因外,尿頻還見於尿路異物、尿路畸形、腫瘤等,腰骶椎畸形、隱形脊柱裂、骶脊膜膨出所致的神經性膀胱亦可引起尿頻。
孩子出現尿頻等表現時,家長既不要恐慌,也不要漠然處之,更不要斥責孩子,以免造成孩子心理障礙。應盡早到醫院就診,明確尿頻原因,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造成嚴重後果。

排除兒童日間尿頻症,某些5-6歲以下幼兒出現日間尿頻、尿急現象、而尿常規檢查和體格檢查並未見任何異常現象。謂之兒童日間尿頻症。這是因為人類膀胱排排尿功能受雙重支配,大腦皮質直接對膀胱括約肌進行有意識的控制和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對膀胱平滑肌有間接調節作用。其中副交感神經興奮則引起排尿反射,而交感神經興奮抵制排尿功能。兩者在大腦頗整合調節下,維持膀胱的正常功能。

 幼兒由於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有時會出現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因此,膀胱內積存少量尿液,便會刺激膀胱平滑肌引起排尿反射,產生日間尿頻現象。此外,應激因素,如受到驚嚇等也是致病因素之一。個別嚴重病兒,可試用阿托品等藥物,減輕尿頻病症。

神經性尿頻:好發於學齡前兒童,尤以4~5歲為多見,主要表現為每天排尿次數增加而無尿量增加,尿常規檢查正常,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每天6~8次增加至20~30次,甚至每小時10多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時僅幾滴,睡眠後則無尿頻,常在上床睡覺前、吃飯時、上課時加重。

發現孩子尿頻時:

首先要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一旦確診為神經性尿頻,糾治的關鍵是尋找可能的致病原因,如新近入學、被人寄養、害怕打針或考試、對某些動物的懼怕等。在必要時,可采用一些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和松弛膀胱逼尿肌的藥物進行治療。

面對神經性尿頻的孩子,家人該怎麼做?

首先:不要過分關注或橫加指責,不要打罵和訓斥,要鼓勵小兒將兩次排尿間隙的時間盡可能延長,並記錄每天兩次排尿間隙的最長時間,如有進步,可適當給予獎勵。

其次:要反復告訴孩子,她是健康的,尿頻症狀會很快改善,消除他們的不良心理因素,並鼓勵他們說出心中的煩惱。

此外:要與孩子共同玩耍和游戲,一起參加戶外活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並關心他們提出的問題,並給予認真的解釋。使他們對害怕擔心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盡快恢復到以前輕松愉快的心境之中。
 


尿頻是指排尿次數增多。

正常成人每天日間平均排尿4~6次,夜間就寢後0~2次;嬰兒晝夜排尿20~30次。如排尿次數明顯增多,超過了上述范圍,就是尿頻。

發病原因

1、尿量增加:當尿量增加時,排尿次數亦會相應增多。在生理情況下,如大量飲水、吃西瓜、喝啤酒,由於進水量增加,通過腎髒的調節和過濾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數亦增多,便出現尿頻。在病理情況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飲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數也多,但均無排尿不適的感覺。

2、炎症刺激:膀胱內有炎症時,尿意中樞處於興奮狀態,產生尿頻,並且尿量減少。因此,尿頻是膀胱炎的一個重要症狀,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結核性膀胱炎更為明顯。其他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腎盂腎炎、小兒慢性陰莖頭包皮炎、外陰炎等都可出現尿頻。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頻、尿急、尿痛同時出現,被稱為尿路刺激症,俗稱“三尿症”。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結石、異物,通常以尿頻為主要表現。

4、膀胱容量減少:如膀胱占位性病變、妊娠期增大的子宮壓迫、結核性膀胱攣縮或較大的膀胱結石等。

5、精神神經性尿頻:尿頻僅見於白晝,或夜間入睡前,常屬精神緊張或見於癔病患者。此時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營養防治

1.適當控制食鹽的攝取量,以利於腎髒保持水分。

2.可喝淡鹽開水、低濃度糖水,不要大量飲用高熱量飲料,以防熱量攝取過多引起體重急劇增加。

3.尿頻者,體內失鉀較多,應補充含鉀豐富的食物,如香菇、白菜、豆類、花生、核桃、西瓜、香蕉等。

營養食譜

豬腎刀豆
[用料]鮮豬腎2個,刀豆2枚。
[制作]鮮豬腎洗淨去膜,每個腎塞入1枚刀豆,加水適量,微火炖熟,放少許鹽。
[食用]早晚空腹連湯各服腎1個。輕者服2~4天,重者服4~8天。
[功效]主治尿頻、遺尿、腎虛。

烏龜炖子雞
[用料]烏龜肉500克,小公雞肉適量。
[制作]兩者共炖熟後食用。
[功效]主治老人多尿,小兒遺尿,夜尿增多。

營養產品調理建議:

■3倍用量:維生素c,大蒜精油
■2倍用量:b族維生素,β-胡蘿卜素
■1倍用量:蜂膠,蛋白質粉(氨基酸片)

蛋白質粉(氨基酸片):為免疫系統制造抵抗細菌的抗體提供原料,增強體質。
維生素c:抗氧化、解毒、增加免疫力、防止復發。
大蒜精油:絕佳的天強強力抗菌劑。
蜂膠:增加免疫力。
β-胡蘿卜素:強化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
b族維生素:減輕使用抗生素後的毒副作用
 

7個月的孕婦怎麼擠不出奶汁?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