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適得其反,使孩子遇事更加依賴奶嘴來自我安慰和調節情緒,從而防礙孩子的正常成長。
2.吸吮手指——為了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如果出現一些突發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孩子從此產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緒焦慮等現象。
在孩子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後,如出現哭鬧、煩躁的現象,應及時把孩子抱在懷裡,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並輕聲細語與其對話,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
3.吸吮手指——媽媽喂奶方式不當
當我們在喂奶時,由於抱孩子的姿勢不當,不能使孩子躺在臂彎裡感到很舒服,或喂奶的方法不正確,喂食的速度太快,沒能滿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即使寶寶的肚子吃飽了,但是在心理上還沒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便會通過吸吮手指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喂奶的時候不要心急,等孩子主動吐出乳頭的時候再離開。邊喂奶邊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種滿足感,並且用胳膊來體會孩子細小的身體變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寶寶已經能夠用奶瓶喝奶了,那麼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適中,過大容易使寶寶喝奶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寶寶吃手指頭。
專家提示
雖然處於嬰兒期的孩子吃手指頭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都采取順其自然的原則,但如果孩子是由於其它原因而擁有這個習慣的,那家長決不能袖手旁觀了,要及早認清,撫平孩子幼小的心靈。
曾經有人對2650個寶寶做過調查,發現其中46%的寶寶都有吃手指頭的習慣,男、女孩之間沒有什麼顯著的差異,可見有這種習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在該階段如果父母能夠順其生理發展的需要,比如孩子在臨睡前有吃手指頭的習慣,不必太擔心,等孩子一睡著,記得把手指頭從他嘴裡移出來,不要讓他吃一整晚,以免長此以往手指變形,並試著讓他抱著熊寶寶或是布娃娃睡,用這種取代的方法,慢慢地把孩子的習慣矯正過來。相反,如果父母此時強硬的制止孩子吃手,反而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後容易焦慮、發脾氣,對別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多父母發現,寶寶經常把手指放在嘴裡,因此很擔心,怕以後形成壞習慣。也確實存在這樣的青少年,十幾歲了還吮手指,這就是問題了,並且影響形象,影響心理,造成自卑、抑郁。如果能夠早期發現解決,就不至於發展到這一步。
吮手指的原因:
歐洲有一位偉大是心理學家,他的名字叫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將人的心理發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就是“口腔期”。在這一個階段,嬰兒會用自己的嘴去探索世界,在寶寶看來,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包括寶寶的身體,他也不會認為是屬於自己的,而只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嬰兒會用嘴去吮吸,表達一種探索的過程。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在寶寶一歲以內,只要給他/她個東西,就會往嘴裡放,這是就是所謂的“口腔期”。
假如嬰兒在這一個階段的吮吸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如通過吮吸媽媽的乳頭等,寶寶就會安全的度過這一個時期,並且把吮手指的事情忘掉,而轉到心理發育的下一個階段。假如在這一個時期寶寶的吮吸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如沒有充分吮吸媽媽的乳頭或者人工奶瓶也沒有充分的吸吮,並且在以後也沒有經過心理的治療,寶寶的心理就會一直停留在這一個階段,表現為對吮吸有特別的欲望,於是整天把手指放在嘴裡吸吮。明知道手指也沒有什麼味道,但就是戒不掉。孩子的心裡也是比較痛苦的。
吮手指的治療:
1、假如孩子是在一歲以內吮吸手指,家長大可不必驚慌,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要經過這一個階段。但是父母尤其是媽媽也要注意,要充分滿足孩子的吮吸的欲望。在給孩子喂奶的時候,先要讓孩子保持一個舒服的姿勢,讓寶寶愉快的喝奶,直到寶寶不喝了為止,這個時候,寶寶會把頭扭向一邊。這說明他/她的“吮吸”的欲望滿足了。假如上班等時間比較緊急,也要囑咐別人用人工奶嘴滿足其欲望,可以用空奶瓶。當然,長期的吸吮空奶嘴也不好,要有個度。
2、要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可以通過放很多小玩具等,不禁可以娛樂,而且可以促進寶寶大腦的發育。
3、對於年齡比較大一些的兒童,就要通過綜合的教育方式,例如說吮吸手指的害處,既不衛生,又不漂亮,要多跟小朋友玩,多做游戲等。甚至可以通過極端的手段,就是在寶寶的經常吮吸的手指上偷偷的塗上辣椒,加強其記憶力。"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