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子下半夜經常叫肚子痛是什麼原因正文

小孩子下半夜經常叫肚子痛是什麼原因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小孩子下半夜經常叫肚子痛是什麼原因
 
小孩腹痛,原因很多,有些人叫肚子痛,痛一會又不痛了,過些日子又痛。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弄明白腹痛部位,再分析引起腹痛的原因,然後酌情處理。

1.腸寄生蟲病。其中以腸蛔蟲症最多。常見症狀是腹痛和食欲不好,疼痛不重,位於臍周,反復多次。痛時患者喜按腹部,無壓痛。有的患者還喜吃爐渣、土塊等異常現象。這種情況應及時上醫院治療。

2.腸痙攣。這是一種消化道的功能紊亂症,是由於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每次發作時間不長,短時幾分鐘,長達幾十分鐘,時痛時止,反復多次。或輕或重,重者可翻滾出冷汗,面色蒼白,腹痛部位以臍周為主,多伴嘔吐,有時排出一個“氣”後痛疼便止。用手按摩或腹部放熱水袋也可緩解此種腹痛。

3.便秘。由於便秘,腸腔內糞便積聚還可引起腸腔脹氣使結腸擴張而致腹痛。按摸左下腹可觸及索條狀糞便團塊。排便後腹疼便消失。可用開塞露或皂條塞入肛門內以促其排便。

4.過敏性腹疼。是一種對異性蛋白過敏而引起的腹痛,屬功能性腹疼。常見的是對牛奶過敏。在喂奶1~2小時後出現腹痛、腹瀉、腹脹、嘔吐現象。這類孩子應禁食牛奶。

5.腹型癫痫。是小孩癫痫的一種發作型。以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的胃腸道症狀替代了通常的癫痫抽搐發作。腹痛突然發生,驟然停止,如仔細觀察,腹痛時患兒可有輕微意識障礙。腹痛後精神萎靡、嗜睡。這些患兒常有癫痫家族史,腹痛時做腦電圖,有助於診斷。

6.肺部疾病。有些小孩得了肺炎或右側胸膜炎時,由於肋間神經受到刺激,可引起右腹部放射性疼痛,甚者還有壓痛和腹肌緊張。患者常伴有面色潮紅、呼吸快、咳嗽、胸痛等現象。應到醫院治療。

7.腹型偏頭痛。這種偏頭痛以腹痛形式表現出來,臨床上表現為周期性腹痛,伴有嘔吐,很少甚至沒有頭痛。發作持續幾小時,可伴有畏寒,面色蒼白和疲倦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體征。腦電圖和腦血液圖有助於診斷。

8.急性闌尾炎。其主要症狀除極少數患者開始就發生右下腹疼痛外,多數腹痛部位先自心窩或臍部,後轉移到右下腹。這種轉移性腹痛是急性闌尾炎的體征。這種腹痛呈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腹痛處拒按,手摸上去更痛,若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很容易誤認為急性胃腸炎。當腹痛開始發生在臍周圍時,又可能誤診為蛔蟲症或腸痙攣。因此,要及時到醫院就醫。

9.急性腸炎。是由吃了腐敗變質或不潔食物而引起的,出現腹痛、腹瀉。重者嘔吐、惡心,應及時吃藥.

腸炎和便秘是造成腹痛常見的兩個原因,診斷也較容易。
小兒長期反覆性腹痛原因相當多,診斷也不容易,其中以機能性腹痛最常見。很多父母有這樣的經驗,小孩在游戲中、早上起床後、吃飯前後,會突然間抱著肚子叫疼,部位通常在肚臍周圍,時間通常很短暫(偶而長達數十分鐘),一般在幾分鐘後疼痛即消失,又若無其事般地游戲,這種現象反覆地發作,幾天發作一次,甚至有的天天發作,使父母相當困擾。這種情形十分常見,大概每十個小孩就有一個有此情形,通常發生於?、三歲以後的小孩。原因不清楚,有的醫生會告訴你是腸痙攣,又因為這是成長階段很常見的現象,有的醫生干脆告訴父母是成長痛。但真正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是自律神經的協調發育還不夠成熱。但應注意有無心理因素,比如不喜歡吃飯、不想上學或是有親人去世,經由自律神經轉化為肚子痛。
機能性腹痛通常不需藥物治療,發作時用薄荷油、萬金油按摩肚子,或在肚子上熱敷,疼痛很快就會消失。懷疑是心理問題引起時,應注意心理輔導。如果疼痛合並有嘔吐的現象、疼痛的部位不在肚臍周圍而是在逵離肚臍的部位、疼痛得很劇烈使臉色發白或冒冷汗、或半夜痛得醒過來,就應該檢查有無器質性的疾病,如肝膽、泌尿系統、腹部腫瘤等。



參考文獻:
http://www.firetear.com/bingtongzixun/xiaohaiduzitengshishim

 
肚臍冷
 
小寶寶肚子疼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一般來說,肚子疼常見的原因有腸痙攣、蛔蟲病、痢疾、腸套疊、闌尾炎等。由於小孩肚子疼的病因復雜,一般要進行多方面的綜合判斷才能確診。當父母的如果了解寶寶肚子疼的大致原因和分類,在面對寶寶肚子疼時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腹痛種種

通常,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肚子疼程度與部位可以了解肚子疼的大致原因。

從年齡判斷

一歲內的小寶寶肚子疼多半是腸套疊,三歲左右大的寶寶肚子疼腸痙攣的可能性比較大,學齡前兒童肚子疼多由腸蛔蟲引起或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

由疼痛程度判斷

重度肚子疼:靜臥不敢動,多為急性炎症,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等;劇烈肚子疼呈絞痛樣,多為蛔蟲症、尿路結石等;撕裂性肚子疼,常見於內髒穿孔,如胃和膽囊穿孔等。

由疼痛部位判斷

中上腹痛多見於胃病;右上腹痛多見於肝、膽疾病;中下腹疼痛多為腸道疾病;整體腹疼痛多為髒器病變穿孔或病變組織壞死或出血;臍周疼痛多為小腸疾病;右下腹疼痛多為闌尾炎。

應對方法

送與不送

對於寶寶肚子疼是否送醫院的問題,爸爸媽媽最好采取謹慎的態度。因為,寶寶肚子疼隱藏的問題可小可大,稍不注意,就會耽誤病情。特別是當小寶寶痛得打滾,或伴有高燒、腹瀉或嘔吐等任何一種症狀,更應火速送到醫院診治。當然,有些單純性的肚子疼很可能只是一場虛驚,別看有些疼痛相當劇烈,小寶寶哭鬧不止,但送到醫院以後,疼痛就消失了。這是因為小寶寶得了腸道痙攣,痙攣一旦解除,疼痛立刻緩解,所以寶寶又開始蹦蹦跳跳了。但新手爸媽在分不清楚以上情況時,建議還是送醫院來得保險。

敷與不敷

有的父母聽到孩子叫肚子疼,就找來熱水袋給孩子熱敷。這種做法對因受寒、飯食過多引起的胃部脹痛有效,能緩解胃腸痙攣,減輕疼痛。但有些疼痛就不那麼簡單了,熱敷反而會加重病情、引發危險,比如蛔蟲病(這也是小寶寶肚子疼的常見原因)。當某種因素刺激蟲體時,可使蛔蟲竄上竄下地蠕動,刺激腸道引起更加劇烈的痙攣疼痛,此時按揉寶寶肚子,只會更加刺激蛔蟲,甚至引起膽道蛔蟲症;蛔蟲還可能穿破幼兒嬌嫩的腸壁,引起腹膜炎。

揉與不揉

寶寶叫肚子疼,媽媽總喜歡幫寶寶揉揉,覺得一定能緩解孩子的疼痛,這種方法對胃腸道痙攣引起的胃腸絞痛有一定效果。但是以下情況可不能隨便揉肚子。

急性闌尾炎在小孩子中也較多見。兒童闌尾炎在早期並無典型症狀,可能肚臍周圍有輕微疼痛,有時有嘔吐、腹瀉的症狀,按壓肚子時疼痛並不明顯。小孩子的免疫功能較差,患闌尾炎時很容易發生穿孔。如果爸爸媽媽此時按揉寶寶的肚子,或做局部熱敷,就可能促進炎症化膿處破潰穿孔,形成彌漫性腹膜炎。

腸套疊多見於年幼兒童,特別是肥胖兒童。由於被套入的腸子血液供應受到阻礙,引起疼痛,時間久了發生壞死。如果盲目按揉,可能造成套入部位加深,加重病情。

當寶寶肚子疼時,做父母的不要過於緊張,一旦覺得自己解決不了,最好的辦法是盡早帶寶寶去醫院。

令人費解的習慣性腹痛

習慣性腹痛是一種還沒有列入一般的教科書中的常見小兒腹痛,當排除各種可能性的急性疾病和蛔蟲病外,找不到病因的各種反復性肚子疼都可能是習慣性腹痛。這種肚子疼的原因還不清楚。

目前,對於習慣性肚子疼還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爸爸媽媽要盡量防止寶寶發生便秘,平時多給寶寶吃水果、酸牛奶等有利於胃腸道消化功能的食品。寶寶發作疼痛時,爸媽可用拇指壓迫"足三裡"穴,可以很快給寶寶止痛,注意不要用指甲壓,以免傷害寶寶幼嫩皮膚。“足三裡”的部位是在膝關節下面距離一個手指粗的外側,也可以讓小孩坐在椅子上,屈曲膝關節用右手拇指壓在右膝關節上面(也可用左手量左膝),中指壓在膝關節外側的部位即是足三裡的穴位。這個穴位的上下范圍較大,所以不需要很准確
 
兒童得了蛔蟲病有哪些症狀?
1.蛔蟲幼蟲在體內游行階段,皮膚癢可出荨麻疹,發燒、咳嗽、肺部有炎症表現;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右上腹痛、肝腫大,肝功能不正常,幼蟲帶入細菌可引起多發性肝膿腫,肝壓痛;白細胞總數升高,嗜酸細胞增高等。個別孩子由於幼蟲到腦子中游行可引起抽風或腦膜炎。
2.蛔蟲成蟲在小腸中階段可刺激腸壁,分泌毒素,排洩廢物並吸取小兒的營養。常見的症狀是在臍周圍陣發性肚子疼,腹部柔軟,喜歡揉、不拒按;食欲不好,有的喜歡吃不該入口的東西,如爐渣、土塊、塑料袋等,我們叫這種現象為“異食癖”。由於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響,可引起營養不良、貧血等。也可以引起精神不振、易怒、夜間咬牙。
3.平時成蟲在小腸定居,當環境不適合便亂竄起來,由此而引起一系列嚴重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如小兒在發燒時,蛔蟲就可以亂竄引起嚴重腹痛、嘔吐、吐出蛔蟲,蟲子多糾纏成團時,堵住腸子上下不通,發生蛔蟲性梗阻;蛔蟲見孔就鑽,可以鑽到膽道引起膽道蛔蟲症,病情嚴重,患兒因腹痛打滾哭鬧、出冷汗;如蛔蟲鑽到闌尾就可引起蛔蟲性闌尾炎,右下腹劇烈疼痛。從闌尾再鑽出可引起腹膜炎等危險病症。
怎樣發現孩子患有蛔蟲病?
1、經常出現原因不明的腹瀉、便秘或腹痛(多為肚臍周圍痛)。
2、胃口不好,不想吃飯而常想吃香甜的零食,或胃口很好卻身體消瘦
3、有時頭痛、興奮和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
4、晚上睡覺常流口水或磨牙齒。
5、脾氣急燥。
6、在小兒身上會出現“蟲斑“,一般有5種:
(1)舌面出現紅斑,其特征是邊緣整齊,圓形,常突出舌面,紅斑位置不定,數量不一。
(2)下唇粘膜出現顆粒,多為灰白色針頭大小的小丘疹,數量不等。
(3)鞏膜出現藍斑,呈三角形、圓形或半月形。
(4)面部出現白斑,多為圓形,邊緣整齊,中間淡白。
(5)指甲上出現“絮狀白雲”。
這些蟲斑可單獨出現,也可幾種相兼出現。
7、喜歡挖鼻孔。
有蛔蟲的孩子,不一定出現上述全部症狀,但至少有2-3種以上。發現孩子有上述症狀應懷疑是否患上了本病,需去醫院做糞便檢查。
如何防治兒童蛔蟲病?
預防本病要教育孩子養成清潔衛生的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常啃指甲,不咬指甲,不吮手指,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潔的食物。另外,要注意環境衛生,搞好糞便處理。如果得了蛔蟲病,可服用驅蛔靈,每歲約一片,分二晚服完;或寶塔糖每歲服二個,連服兩個晚上。一次驅蟲不一定能達到肅清的目的,治療一個月後如再檢查大便陽性,再服驅蟲藥。目前廣泛應用腸蟲清有一定療效,有並發症時,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驅蟲常用西藥:
1.史克腸蟲清:每次2片,能殺滅蛔蟲、鉤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的成蟲、蟲卵和幼蟲。
2.驅蛔靈:①驅蛔:成人每日3-3.5克;兒童100-150毫克/公斤/日(最多不超過4.0克),連服2日。②驅蛲:成人每次1.0-1.2克,一日2次;兒童50毫克/公斤/日,每日總量不超過2.o克,早晚分服。連服7-10天。
3.滅蟲寧:成人每次半空腹服3.0克,兒童每歲0.2-o.3克(一次至多不超過3.0克)。嚴重感染區可連服2日,主要用於驅鉤蟲。
4.驅蟲淨:驅蛔:成人150毫克,兒童3毫克/公斤,睡前一次頓服,便秘者加服瀉藥。驅鉤:成人、兒童均按2毫克/公斤計,睡前頓服,連用3日。驅蛲:每日頓服1毫克/公廳,連服1周。
5.滅絛靈:成人2.0-3.0克/日,分2次服,先後間隔1小時,宜嚼碎吞服,2小時後服硫酸鎂導瀉。

治療蛔蟲偏方:
1.鮮苦楝根白皮:1歲左右15克,2-3歲20克,4-6歲30克,10-14歲60克,洗淨剪碎,煎濃汁,加紅砂糖適量煮為

[1] [2] 下一页

求新生兒洗澡的方法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